第A12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7月29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智力帮扶 让星光照遍大山角落


通过白内障复明工作,一批彝族同胞得以重新享受明亮的世界。

来自宁波的医生通过多方位的展示观摩,为当地培养医护人员。

在当地展开多方位的技能提升培训。

为当地学子提供辅导。

讲解救治技巧。

    

    

    13个月的喉炎患儿口唇发绀、命悬一线,北仑儿科专家汤景平、护士陈英沉着施救,从死神手中挽救了一条生命;余姚专技人才谢锂波一到昭觉县就下地查看粳稻生长情况,不到一星期,他的足迹已遍布各个乡镇;今年3月,盐源县干海中学学子接过来自千里之外的文具、辅导书,3000余个“微心愿”被宁波曙光中学的师生点亮……

    这些生死一刻的急救行动、牵动人心的温暖画面,在四川凉山海拔2000多米的土地上不断上演。浩浩荡荡的东西部协作进行曲下,宁波发挥自身优势,集结了一批素质过硬、能力出众的援凉人才,为对口帮扶地区进行智力输送,甬凉两地交流合作持续深化。来自各个领域的专技人才,如繁星般散落进大山深处的角落,照亮了凉山当地群众对未来的美好期许,让两地结下了深厚的“山海情”。

    

    

    周琼 任社 

    

    授之以渔 技术新风吹进大山

    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副院长冯济业在到达木里藏族自治县人民医院的第二天,就马不停蹄站上了手术台。一位胆囊结石伴有慢性胆囊炎的患者,需要进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这是个常规手术,但也需要遵守严格的操作规范。”在30分钟的手术过程中,冯济业一边操作,一边把经验和手法传授给了当地医生,还教他们掌握快速康复的理念。

    与冯济业一同前来的还有4名专家,他们将在这里待一周到一年不等的时间。在满满当当的诊疗行程后,冯济业还和木里县人民医院分享了“现代医院全面质量管理”课程,帮当地医生掌握先进的诊疗规范。

    乘着东西部协作的春风,近年来,在市委组织部的统筹下,我市人社部门精准制定专业技术人才选派计划,按照“突出重点、因地制宜、按需选派、精准帮扶”的原则,从全市各系统、各行业选拔专家骨干,全面助力凉山科技、医疗、教育、农业等多领域的技术提升。去年,179名技术人才带着知识与技术来到凉山,今年,又有123名专家前往支援。

    这场大山里的技术新风正越吹越劲。从金阳“血透室”,到布拖“胸痛中心”,宁波医疗团队带来的项目在凉山纷纷扎根,填补了县级医院专业科室的多项空白。陆续开展的“名师带徒”“专家带徒”等模式,不仅把人才引到凉山,更把技术与经验留在了这里。

    在甘洛县新市坝镇附城小学,有一个“奉化班”,活跃着一群来自宁波奉化的教师队伍。班里不仅开设了种类丰富的课程,还借助奉化名特优骨干郭昶和刘善娜两位特级教师工作室的力量,尝试开展了支援型习作教学和数学探究作业两大特色教学。

    为了将优秀的教学经验和成果留在当地,支教团教师们结合个人专业特长,积极参与各项教育教研活动,不断开展奉甘线上联动、公开课、讲座、经验交流等活动,带动了当地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精准把脉 因地制宜惠民生

    “乡亲们马上能一年四季喝上放心水啦!”今年6月,盐源县棉桠镇安全饮水提升工程中施工难度最大的节点工程宣告完工,这意味着当地居民一水难求的日子将成为历史。

    棉桠镇是四川凉山盐源县最缺水的一个镇,受地理因素制约,每年1-5月进入枯水期,几千名住户要靠买矿泉水度日。盐源县几次想搞高山引水工程,但都因技术难度大、工程成本高而不得不放弃。

    去年2月,鄞州派来的技术专干张技涛来到这里,专门负责啃下棉桠水改工程这块“硬骨头”。因地势复杂,海拔落差大,工程项目难度空前。在张技涛与各级干群的带领下,施工队靠纯人工作业,在悬崖峭壁架起一条条引水管道,攻克下一道道技术难关,解了当地1230户家庭5230人的饮水之难。

    帮扶工作,重在精准。宁波全市10个区(县、市)对口凉山11个帮扶地区,为每一地“精准把脉”,制定帮扶策略,把人才、项目、资金等资源用在解决民生问题的刀口上。

    “要不是有专家不辞辛苦地过来,还有免费手术的机会,我奶奶这辈子都没法再看见光明了。”今年7月,慈溪市人民医院眼科主任陈冲达为一位白内障失明的布拖县老人实施了手术,术后,患者的孙女感激万分。

    因地势海拔高、紫外线照射强,布拖县的眼疾患者不在少数,许多老年人花不起钱看病,多年来生活在难以视物的痛苦中。此行,陈冲达为7名彝族同胞免费实施了白内障复明手术,让长年双眼蒙霜的老人们再次重见光明。

    白内障复明工作是对布拖县的一项长期帮扶项目,也是“组团式”帮扶的一个缩影。今年,我市精心选派了51名医疗人才,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开展“组团式”帮扶。目前,医疗专家已悉数到岗,当地群众看病的难题“有了着落”。

    

    凝聚合力 爱心呵护“幼苗”成长

    在距离美姑县人民医院1个半小时车程的大山上,伫立着一所孤零零的小学,因山高路远,与外界联系少,这里的100多名学生已多年未进行过体检。得知这一消息,5名来自北仑区人民医院的帮扶专家与当地教育局取得了联系,带着物资登上了这所“云端上”的小学,为孩子们“送医上门”。

    体检过程中,儿科医师汤景平发现不少孩子的脸上都有“虫斑”,偶尔还有腹痛和肛周瘙痒,仔细询问下,发现孩子们平时常喝生水。汤景平立即为孩子们上了一课,告诉他们喝生水的危害。

    医疗队还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健康宣教,教他们认识常见的毒野果、如何正确洗手以及各种急救方法,还向女生们科普了生理期相关知识,将健康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间。

    下一代是未来的希望,孩子们的健康与教育,是帮扶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来自甬城的一批批人才、资金、物资源源不断涌入凉山,一股股微小的力量,汇聚成强大合力,守护着深山里的青葱“幼苗”茁壮成长。

    今年五一假期,在盐源县支教的鄞州实验中学体育老师沈继光驱车500多公里,走访了10多户学生家庭,与家长们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探讨他们的未来规划。支教期间,沈继光不但将宁波的教学经验带到了当地,还非常关注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周末,他时常组织留宿生开展微型“演唱会”,用音乐敲开他们的心房。

    “希望每一位孩子都能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沈继光将自己的支教记录发布在短视频平台,让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关注到凉山,助力当地学子成长。

    来到凉山支教数月,王丰艳看着孩子们从刚开始学英语的“开不了口”到现在一嘴“川味口语”,从最初“学英语有什么用”到后来“今天怎么只有一节英语课”,从平均成绩“满江红”到如今竿头日上,她觉得一切付出都有所值。

    “那些为了理想、信念和事业义无反顾的短暂瞬间,才让人生变得值得回味、纪念和歌颂。”这是王丰艳写在家书中的一句话。8月,又有一批教育人才即将启程,“组团式”奔赴重点帮扶县。从东海之滨到西部山区,这场爱心共振还在持续放大。

    

    

    本版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