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7月31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沙来信

——宁波大榭中学师生与赤瓜礁守备部队官兵34年传书纪事

大榭中学学生和沙画师张明聪用赤瓜礁海沙共同创作的主题沙画。(陈思佳 孙捷 制图)

    

    

    

    

    

    

    记者 张昊 何峰 徐欣 

    

    一种青春与另一种青春之间,隔着辽远的海疆。

    “亲爱的赤瓜礁兵哥哥:中考成绩刚刚揭晓,我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仑中学录取,迫不及待地向你们写信报告。”7月,大榭中学初三(1)班李婧曦同学的信笺,远涉重洋送到了南沙赤瓜礁守备部队官兵手中。

    南海水天一色,惊涛拍打礁盘。这里是中国守护海洋领土主权的第一线。

    “我从小生活在海边,听着海浪声长大。我时常想你们,我们所拥有的这一切都是像你们这样的战士坚守得来的……”娟秀的字迹,真挚的情感,轻轻拂动南沙卫士的心弦。

    赤瓜礁旁,战士们俯身捧起海沙,装进瓶里,回赠远方的学子。他们在信里说,同学们的心灵,就像祖国南沙的海沙一般,最是细腻、纯洁、美丽。

    34年来,大榭中学的师生和南沙群岛赤瓜礁守备部队官兵千里传书,用200多封绵长的书信诉说彼此青春最美的模样。

    一届又一届学生,一批又一批守礁官兵,像东海和南海无尽的波涛一样,延续着这份穿越时空的深情和凝视,让宁波大榭岛和南沙赤瓜礁这两座岛礁不再遥远,让两种青春在家国情怀的动人底色上紧紧相连。

    “赤瓜礁远离大陆,条件艰苦,任务繁重,但这一切动摇不了我们守好礁的信心,祖国与我们同在,你们与我们同在。”

    ——赤瓜礁团支部(陈洪代)1991年元旦

    今年48岁的刘幼花依然清晰地记得1991年在班上领读第一封“南沙来信”时的激动心情。“那一年,我17岁。我们收到了赤瓜礁守备部队官兵寄来的第一封回信。全校沸腾了。我们和胡四海老师一起拆信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我们赤瓜礁守备部队全体官兵,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承担守卫赤瓜礁、保卫南沙的任务,经过几年风风雨雨的考验,我们忠实履行了我们的职责。”信里写道,“你们给我们赠旗,给我们写信,问候我们,这一切给了我们极大的鼓励。”

    刘幼花说,信里一笔带过的“风风雨雨”,包括1988年3月发生在这座“英雄礁”上一场惊心动魄的自卫反击战。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捍卫了祖国海疆。他们英勇作战的精神,感召着老师和同学们的心灵。胡四海老师希望同学们向英雄学习,给英雄写信。

    当年5月,胡老师寄出了装满学生美好祝福的信件。他无从得知这些信件是如何辗转抵达孤悬南海的战士们手中的,更不能预计到,第一封赤瓜礁官兵回信送达时,时间的指针已经拨向了1991年的新年。

    “尽管战士们特意套了两个信封,但信件上仍然留下了被海水浸渍的斑驳水印。”刘幼花说,“遗憾的是两年多前写信的同学已经毕业离校了。我捧着这封回信,觉得沉甸甸的。”

    信中的话语铿锵有力:“每当我们战风浪、斗酷暑时,就想到了你们与我们同在,我们就浑身充满了力量;每当我们感到孤独、寂寞时,就想到你们与我们同在,于是欢乐又充满全礁。”

    刘幼花说,后来才知道,官兵们写信是多么不容易。守礁条件太艰苦了,他们常常将信纸铺在膝盖上,在架设于海面的高脚屋里佝偻着身子写下这些激昂的文字。

    “赤瓜礁远离大陆,条件艰苦,任务繁重,但这一切动摇不了我们守好礁的信心,祖国与我们同在,你们与我们同在。天长海阔阻绝彼此相见,但怎能隔断我们守卫南沙的钢铁意志。”

    刘幼花年轻的心,被信中洋溢的战士们的奉献精神深深震撼。“我和同学们一遍遍读着,直到热泪盈眶,久久不能平静。”她回家立即给战士们写了回信:“你们守在艰险的南沙,为后方的人民创造幸福、安宁,我们将一直把你们铭记在心中。我长大后一定要发扬赤瓜礁精神为人民服务。”

    “王静:今有广州一渔船路过,仅停靠三分钟,便写信一封寄你。勿挂念,谢谢你的诚意!”

    ——钱靖 1996年元月2日

    

    “赤瓜礁守岛战士中,钱靖给我们班回信最多。”钱靖的来信多年来一直是王静的珍藏。1995年,16岁的王静每隔一两个月就会代表全班45名同学给赤瓜礁的战士写信。

    “我12月开始在南沙部队参加为期5个月的刻苦训练,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南沙卫士……”那一年,钱靖刚满20岁。

    “你把我们军人看得这么高,其实我们只是尽力履行战士职责和人民交给我们的使命。你说想当兵,我认为,读完高中再到部队深造,可为军队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南沙来信”谈人生、话理想,字里行间流淌着让人动容的深情。彼此牵挂,互相激励,见证着大榭学生与海军战士之间纯粹而真挚的情谊。其中一封不足百字的信这样写:“王静:今有广州一渔船路过,仅停靠三分钟,便写信一封寄你。勿挂念,谢谢你的诚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读着赤瓜礁的来信,一届届学生在感动中获取力量。

    有个外号叫“小太阳”的女生学习不求上进。胡四海老师鼓励她好好学习,并让她和同学们一起给赤瓜礁官兵们写信。

    后来,“小太阳”从大榭中学毕业到外地上学,胡老师特意打电话给她,把赤瓜礁守备部队官兵的回信一字一句念给她听。信还没读到一半,小姑娘泣不成声。

    “小太阳”如今已成长为一名护士,她打心底里感激赤瓜礁守备部队官兵的鼓励,她也特别想告诉胡老师:“我会一直坚守心中的‘赤瓜礁’。”

    赤瓜礁的守礁官兵,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孩子们的人生轨迹。刘幼花长大后,嫁给了一名军人。如今,她在大榭岛上的一家物业公司上班,热心服务社区和公益事业。新冠疫情期间,她和“呼啦圈志愿邦”的志愿者把一杯杯热姜茶送到疫情防控人员手中,把群众需要的日用品挨家挨户送上门,为社区疫情防控注入暖流,因此被评为宁波市优秀志愿者。

    王静从中学时代就非常崇拜军人,一直想去南沙看看,后来与大榭当地一名退伍军人结了婚,现在女儿在大榭中学念书。“孩子们需要英雄。”她说,“我要把赤瓜礁精神传下去,教女儿继续给赤瓜礁的战士写信。”

    人民海军在不断壮大,我们要建世界一流海军,我们要建设海洋强国。守卫好这座礁这片海,是我们的职责,我们站立的地方是中国!

    ——2019年5月9日赤瓜礁的来信

    即将告别母校大榭中学的李婧曦,最舍不得的就是学校里的“太阳花”。

    南沙礁盘上曾几乎寸草不生。上礁官兵带去的三角梅、美人蕉乃至已经在西沙种活的羊角桐、含羞草,都在烈日、咸雾的摧残下枯萎了。最后有种小野花存活了下来,南沙战士激动不已,给它取名“太阳花”。

    “在大榭中学的这三年,赤瓜礁的‘太阳花’一直伴随着我成长。”李婧曦说,校园里有详细展示三十多年来赤瓜礁战士和我们同学书信往来的双拥共建展厅,老师经常在国旗下讲起赤瓜礁的故事。最让我激动的还是初二时守礁战士千里迢迢来到学校为我们讲演。

    2020年9月,三位守礁官兵从赤瓜礁出发,乘坐部队的交通艇,在海上航行了3天4夜,又换乘飞机,几经辗转,来到宁波。

    在接机厅,胡四海一把抱住了赤瓜礁守备部队教导员邹良一,如同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我带着学生给你们赤瓜礁的官兵写了三十多年的信,写到头发都白了,终于把你们盼来了!”

    在学校礼堂,李婧曦和同学们凝视着台上三位英姿飒爽的官兵。“感谢你们三十多年如一日坚持给我们守礁官兵写信。略显稚气的笔迹和温暖的话语,让我们感到再苦再累也值得。”

    沧海桑田,大榭岛和赤瓜礁早已不复多年前的模样,大榭岛上崛起产业领先、生态宜居的“海上新城”,原先只有高脚屋的赤瓜礁也建起了现代化的礁堡。潮起潮落,守礁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大榭中学的学生也毕业了一届又一届,但一封封“南沙来信”让两地之间的情谊愈发浓厚。

    签订军民共建协议,为“赤瓜礁-大榭中学共建团支部”揭牌……

    海军官兵还从赤瓜礁为大榭师生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太阳花”。官兵们说:“希望大榭的亲人们,能精心培育,让‘赤瓜礁精神’开遍岛城。”

    李婧曦最想对赤瓜礁的兵哥哥说:“你们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和楷模,是最可爱的人。到了新学校,我会以赤瓜礁精神为指引,刻苦学习,淬炼火红的青春,时刻准备尽自己的力量报效祖国。”

    今年“八一”前夕,战士们亲手装好的海沙终于漂洋过海来到孩子们的手中。为了献上对守岛兵哥哥的节日祝福,同学们特意制作了赤瓜礁主题沙画。在孩子们巧手下,来自南沙的美丽海沙,映现出战士们傲立祖国最南端海疆的坚毅面庞。

    “南沙有我们,祖国请放心!人在礁在国旗在。”耳畔传来赤瓜礁守备部队官兵的铮铮誓言。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我们都是追梦人。”激越的青春誓言响彻大榭岛。

    “太阳花”为什么开得这么艳?是守礁战士前赴后继用忠诚的热血浇灌了它。

    “太阳花”为什么在岛城开遍?是新时代青年学生以开创未来的青春担当滋养了它。

    青春无悔,强国有我——两种青春,同一梦想,一起奋斗,一起前行,在跨越34年的“南沙来信”中精神永铸,薪火相传。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