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雨 据《浙江日报》报道,近日,记者走访调查杭城多家百姓健身房,发现有的门可罗雀,在规定开放的时间段,记者到访的两家位于城市社区的百姓健身房均空无一人。 百姓健身房不同于专业健身房,多建于居民相对集中的城市社区和农村,无偿或低偿供居民使用。我省从2020年开始推广建设百姓健身房,当年即建成1000家,到目前为止全省已建成2000余家,遍布全省城乡。 近年来,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不断增强,健身热情日益高涨,但与此同时,健身场地设施不足矛盾突出,“健身去哪儿”难题亟待破解。建设百姓健身房,其目的就在于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方便群众就近健身。这是为民办实事的重要举措,理当受到广大健身爱好者的欢迎,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在已经建成的百姓健身房中,尽管有一些较为成功的案例,运营状况良好,人气较旺,但总的来说,效果不尽如人意,人流量普遍不足,使用效率不高。有不少百姓健身房门庭冷落,少有人光顾,以致有的健身器材上落满了灰尘,有的干脆一关了事。这一现象在农村尤为突出。 百姓健身房遭冷遇,管理不善是原因之一。重建轻管,是当前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管理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百姓健身房公益性的定位,决定了它不可能从中赢利。建好以后,谁来管?如何管?后续经费如何保障?在很多地方并未得到很好解决。目前,除了少部分委托第三方管理外,大部分实际上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顶多安排人开门关门、开灯关灯而已,其他如专业指导、活动组织等无从谈起。管理和服务的缺失或不到位,必然很难吸引和留住健身爱好者,门可罗雀也就不足为怪了。 百姓健身房遭冷遇,根本的原因则在于前期论证不够,对需求估计过高。人民群众健身需求在提高是不争的事实,他们喜欢什么样的运动项目?需要什么类型的场地设施?需要作精准的调查和分析,尽可能做到有的放矢。有调查显示,目前绝大多数人的主要运动方式为健步走或跑步,跳广场舞和以小球类为主的球类运动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相对来说,选择去健身房锻炼的人并不多,能坚持的则更少。究其原因,主要是技术要求相对较高,如果缺乏专业指导很难达到理想效果,且存在一定安全风险,因此真正的健身爱好者一般会选择去专业健身机构。在百姓健身房,虽有人偶尔尝试,但因为运动项目本身单调乏味,加之缺指导、少氛围,经常性报到打卡者少之又少。由此出现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某百姓健身房刚启用时热闹一阵,不久即归于平静,变得冷冷清清。 如果说,一些建于城市社区的百姓健身房还偶有中青年人群光顾,尚有一些存在价值,建于农村的百姓健身房的命运算得上惨淡不堪。现在农村年轻人普遍较少,留守的大都是老年人,让他们去练哑铃、举杠铃、上跑步机跑步,实在令人难以想象。可以这么说,目前为数不少的农村百姓健身房在一定程度上已沦为摆设,成为供人参观、显示新农村建设成果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令人忧虑的是,此现象并未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 百姓健身房遭冷遇,值得认真总结反思。对于政府部门为民办实事的情怀和改善民生的急切心情,理应予以充分肯定,但不能因此忽视或掩饰其中存在的问题。政府部门如何切实履行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职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以更好地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是个大课题,必须认真研究思考。具体到百姓健身房的建设,到底建多少数量为宜?如何选址?如何加强后期管理?需作全面深入的调研,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估。对上述问题,必须最大限度地倾听民意,集中民智,切不可一厢情愿想当然,拍脑袋做决策,尤其要反对好大喜功,片面追求所谓的大手笔和轰动效应。否则,很可能事与愿违,吃力不讨好,不仅很难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好评,甚至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