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图由作者提供 |
江北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是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江北区以全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区为契机,坚持“数字化”改革总路径,以重大需求、多跨场景应用、重大改革“三张清单”为抓手,构建了江北区农村集体资产数字管理交易系统,设置“登记、管理、交易、监督、公开”等10大应用场景,创新性探索农村集体资产数字交易模式,取得较好成效。《浙里共富》《改革先锋》先后刊发专报信息,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播出专题报道。 资产“数字赋码”,创新农资管理新模式 联动农业农村、自然资源规划、生态环境、街道(镇)等部门,通过近地遥感、智能航拍、GPS定位、实地测绘、三维建模等技术,对涉及农村集体资产的47类531项数据,进行全方位立体采集,登记入库,构建目录联动归集、数据动态调整、红线自动判定的动态数据库,具体做到“三清”。一是资产细分“类别清”。甄别各类资产信息,根据厂房、山林、闲置土地等资产形态,细分资产类别为土地资产、山林资产、河湖资产、仓储资产等。二是定点绘图“位置清”。对每处资产现状位置、四至范围、面积大小、所属村社,进行定点定位,形成“一产一图”。同时采取动态管理办法,年底对集体资产进行核算,对因资产出售、征地拆迁、中心村规划建设等原因导致资产增减的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三是赋码管理“身份清”。运用数字化手段,对所有资产信息进行赋码,形成“一产一码”并进入管理系统,包括资产处置、合同运行状况,共形成110个村集体经济组织近2万条“资产码”,涉及土地132平方公里、厂房470万平方米,资产总额达到51亿元,实现“全覆盖”。 交易“全程在线”,拓宽农资交易新渠道 改变过去线下交易模式,将合法、产权齐全(指有房产证、土地证、建筑许可证)的资产,纳入农村资产管理交易平台进行交易。一是交易“线上”闭环,资产合同到期前系统自动提醒村社启动交易程序,交易方案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通过系统提交街道(镇)审核,统一在线上发布,交易采取线上竞价方式,交易报名、资格审核、竞价均在线上进行。竞拍过程自动存档,并实行全域主动公开。2021年,全区农村集体资产线上交易项目有39个,交易金额6442.2万元。二是渠道“多维”拓展,针对农村资产管理交易平台受众面不广、潜在参与竞拍人数不多的现状,将交易系统与“淘宝阿里拍卖平台”无缝链接,竞拍文件经交易系统审核后,交易信息同步在“淘宝阿里拍卖平台”发布,吸引更多的竞买人参加竞拍。三是模式“连片”创新,将分散资产进行“连片统筹”,整体打包进行线上交易,充分发挥资产规模效应,实现资产明显增值。如“达人村”通过土地集中流转、房屋集体回租、项目市场引进,破解农村资源分散、发展能力不足等难题,盘活了北郊600余亩土地和220间约5300平方米农村房屋。 风险“智能预警”,探索农资监管新机制 通过数字化改革,实现风险自动在线预警和多跨联合监管。一是风险分类预警,通过对数据库的分析、比对,将低价合同、长期合同、闲置资产等10类事项,按市场常规运行情况设置风险监测指标,建立红、橙、黄三色交易预警机制,从原来零散的、看似毫无关联的数据背后发现隐蔽性问题并及时预警处置。如系统自动筛查超期合同、超期账款等信息后,通过预警中、处理中、提醒中进行实时预警,做到监管部门跟进督查,处理意见上传留痕,问题整改及时公开。2021年累计处理红色预警事项1526件,橙色预警事项1180件,黄色预警事项953件,处置率在95%以上。二是监管部门协同,破除信息壁垒,将资产评估、交易决策方案、竞价过程、成交结果、合同、收据等信息,向农业农村、公共资源交管办、街道(镇)、民政、审计等9个协同业务部门开放,业务部门可以随时查看村集体资产交易动态,并对风险点进行跟踪,实现跨部门、跨系统、跨业务联动监督,形成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监管的强大合力。 立足“创新变革”,提升农资服务新能级 一是探索推广农村集体资产集聚化交易。依托江北城郊区位优势,破解小额资产交易“各自为政”“小打小闹”的模式,街道(镇)因村制宜、整合资源,牵头统筹盘活小额资产,形成交易的“规模效应”,吸引综合实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企业来竞买,通过企业规模经营形成产业核心辐射效应。对于大多因客观条件限制暂时无法集聚的资产,采用多种渠道扩大交易的受众面,加大在“淘宝阿里拍卖平台”的拍卖力度,充分发挥中介代理机构专业水平,在各种媒介进行广泛推介,吸引更多的竞买人参与竞拍。二是培塑专业化交易人才队伍。通过加强培训等多种方式提升街道(镇)以及村社集体资产交易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街道(镇)配齐、配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专岗工作人员,进一步提高基层公共资源交易干部队伍的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水平,以便更好地组织实施辖区内农村产权交易项目,指导村社农村集体资产制定交易方案、制作竞拍文件、签订合同等,提高服务效能,推动村社小微权力规范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