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仁 近些天来,利用业余时间通读了《干在实处 勇立潮头 习近平浙江足迹》一书。该书以几近白描的手法,生动记录了习近平同志主政浙江留下的足迹。作为党员干部,笔者从书中读出了情怀、读出了境界、读出了责任担当、读出了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自觉深受启迪,收获颇丰。 干在实处是一种觉悟。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奋斗的一切,皆以实现人民利益为追求。对于每一名党员干部而言,听实话、摸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应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政治自觉,也应是一种最基本的从政素养。纵观习近平同志在浙江6个年头的主政足迹,他一直是这样说的,更一直是这样身体力行的。他特别反对的,是那些华而不实、虚头巴脑的东西。到浙江工作不久,有一次习近平同志下乡调研,有位地方主要领导提前在高速公路出口迎候,没想到却被严肃批评:“你来干什么”“你有空不能接待上访群众?不能批阅几个文件吗?”迎来送往,在此之前是习以为常的现象,自从习近平同志立下规矩后,类似的风气得到了扭转。这种敢于较真的态度,是每名领导干部应具备的。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摒弃繁文缛节和那些所谓的礼尚往来,才能腾出更多的精力,用来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题。 干在实处是一种能力。本世纪初,作为先发地区和资源小省,浙江比全国其他省份更早遭遇了“成长的烦恼”,电力紧张,资金、土地资源等要素保障难度增大,党员干部中也出现了一些消极畏难情绪。习近平同志通过大量调查研究,以政治家的眼界,作出“腾笼换鸟”的决策,推动整个浙江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决心抓产业转型升级。此后陆陆续续开展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山海协作”“生态省建设”等工程,可以说每一项都是事关长远发展的大事,是在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有探路者直面荆棘的勇气,正视矛盾和问题,不使‘癣疥之忧’变成‘心腹之患’,不因局部问题影响发展全局,不让绊脚之石阻挡前进步伐”。他还形象地指出,抓落实如敲钉子,钉不到点上,钉子要打歪;钉到了点上,只钉一两下,钉子会掉下来;钉个三四下,过不久钉子仍然会松劲;只有连钉七八下,这颗钉子才能牢固。这些,是干在实处重要的方法论,也是今天我们仍须进一步提升的从政本领。 干在实处是一种风骨。人要有风骨,共产党人是最讲风骨的。这种风骨,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务实、求实、崇实,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就是旗帜鲜明地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利己主义,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针对一些领导干部中存在的“新官不理旧账”“急功近利”等现象,习近平同志明确要求,“新班子上任后,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不要城头变幻大王旗,也不要搞所谓的形象工程,要多做埋头苦干的实事,不求急功近利的‘显绩’,要创造泽被后人的‘潜绩’”。抛开个人名利得失,坚守“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抱负,这是何等的境界?如果领导干部都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党风、政风一定会为之一新。今天,我们需要扪心自问:对于干在实处的要求,是落实在行动上了,还是挂在嘴上、“落实”在了大大小小的会上? 干在实处是一种导向。领导干部的一言一行,既是形象,更是导向。在实干问题上,习近平同志既注重身教,也注重言传。他在“之江新语”中开门见山地指出:“实践表明,抓而不紧,等于不抓;抓而不实,等于不抓。抓好落实,我们的事业就能充满生机;不抓落实,再好的蓝图也是空中楼阁。”说得多好啊!从一些细节当中,我们更可以看到这种风范。比如,下基层调研,习近平同志总是尽可能多地跑一些点,深入了解掌握当地的情况。在此基础上,他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对一些事关长远的重要部署、重点工作、重大项目,他总是盯住不放,经常关心过问。他还告诫身边工作人员,要重视倾听基层意见,“宁愿自己休息时间少一点,也要多听他们讲,向他们请教基层情况”。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时时把老百姓放在心上,才会有这样的细致入微,才会有这样的倾听。民以食为天,官以实为先。“人民公仆”,自当以实为本,择实处立,向实处行,往实处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