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志国照顾患病妻子。(余建文 毛节常 摄) |
早上6时多,夏日的清风拂过山村。在奉化大堰镇主街上,66岁的吴志国把妻子胡甩仙费力地扶上轮椅,推着她在街上“漫步”…… 这一幕几乎每天上演,大堰后畈村的村民见怪不怪。“志国真是不容易啊,老婆病了这些年,他一如既往地服侍。”村民胡大姐说。 记 者 余建文 通讯员 毛节常 赵伊丽 突发中风,妻子遭遇大难 今年64岁的胡甩仙是宁海深甽镇大蔡村人,与吴志国家隔了10多里山路。30多年前,经人介绍,吴志国与胡甩仙相识、结婚,并育有一儿一女。农村家庭虽不富裕,却也生活美满。 没成想,7年前一场飞来横祸,让这个平静的山村农家遭遇重大打击。 那年4月底的一天,胡甩仙独自一人在南溪岙的老宅里,准备晾晒笋干,高血压突然发作,她骤然倒下。等第二天邻居婆婆发现,急忙叫人来救治时,距其发病已过去了近30个小时。 当时,吴志国在上海的金山做工,闻讯急忙赶回。胡甩仙被送到宁波李惠利医院急救,昏迷了12天才苏醒。性命保住了,但因为高血压引发了重度中风,胡甩仙留下了严重后遗症,人不能动,话讲不清楚,成为二级伤残。 吴志国说,当时他整个人懵了,难以接受眼前的一切。在他眼里,妻子平素话不多,却极勤快,农活样样拿得起。“她以前上树摘青梅,双手不停,摘得飞快。上山挖笋,半天能挖10多公斤,比寻常男子还多一倍。可惜现在啥都做不了。”吴志国神色黯然地说。 不言放弃,悉心陪护康复 数万元的医疗费,耗尽了这户农家的积蓄。“好在妻子命保住了。”胡志国听从医生的建议,先让妻子在医院住院治疗2个月,后在锦屏街道的一所医疗机构住了近一年,天天陪着妻子做康复治疗。 那时候,只要天气好,吴志国就搀着妻子,帮她练习走路,锻炼肌肉力量。五六公里的路,要走上3个来小时,走完一趟全身是汗。 后来,回到大堰,吴志国依旧陪妻子做康复。在长久的努力下,胡甩仙状况略有改善,甚至不需搀扶,自己就可慢慢行走,吴志国看了,心头重燃希望。 然而命运多舛。两年前的一天,胡甩仙突然摔了一跤,之后很难再站起来,此前的所有努力“化为泡影”。 上周五,记者在后畈村见到吴志国时,他正把轮椅上的妻子推到屋门口,让她吹吹风,看看街面上人来人往。老吴在家里的墙上装了一条五六米长的栏杆,原本是给妻子扶着练习走路的,“可惜最近一年多来,妻子已不会走,就是多站一会都站不住”。 “我是她唯一的希望,守到老!” 胡甩仙患病后,语言功能严重受损,能听懂别人说话,但只会“咿呀”回应。因为长期卧床或坐轮椅,病痛让她经常无端发怒。 “她大小便失禁,吃饭也要靠人喂,时刻不能离人。”吴志国说,早几年,妻子一天大小便要8次。晚上,吴志国往往要起床三四次,没法睡个安稳觉。 为了照顾妻子,吴志国成了24小时保姆,家里的3亩多水稻田无力打理,更别说外出做工,家庭经济来源也“断流”了。 “好在我们以前买了养老保险,才能勉强度日。”吴志国说,他每月有1000余元养老金,妻子的养老金加上伤残补贴有800余元,眼下就靠每个月2000元维持生活,还要购买药品和成人纸尿裤等物品。 吴志国所住的房子是他20多年前从同村人那里买来的,已经快40“岁”。房子是水泥地面,几乎没有装修,二楼的两间屋子用报纸糊墙,照明用几盏灯泡,家具老旧,酷暑天就靠一台老式电风扇吹风。“我们能省则省。”老吴说,他买了点蔬菜和鱿鱼,能吃两三天。 七年来,吴志国每天陪伴着妻子。“只有我,才能从妻子的‘咿呀之语’和手势中明白她的意思。”吴志国还把自己的手机号写在屋前的门柱上,拜托邻居万一自己不在家,妻子有啥事,可以及时通知。 这两年,妻子的身体每况愈下,但吴志国心中抱着一丝希望,期待有奇迹出现。 在日复一日的守护中,吴志国用自身行动阐释山村人对爱的质朴理解。“我们是30多年的夫妻,一路走来不容易。如今妻子得了病,我有义务陪伴她,照顾她,这是做人的本分。”吴志国说,好在他现在身体还硬朗,“只要我活着一天,就会陪她一天,让她尽量舒服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