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政治纵深·人民政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8月15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宁波乡村振兴再添“一把火”

市政协委员为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起源地──宁海葛家村鸟瞰。
葛家村村民在家中制作文创产品。
丛志强委员(中)在葛家村。
经过艺术化改造的村居成为城市居民打卡地。

    

    

    

    

    

    

    记者 何峰 

    

    2003年以来,宁波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以“千万工程”为抓手,扎实开展新农村建设。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千万工程”内涵被不断深化拓展,给宁波的乡村带来历史性、全局性变化。

    规定动作做得精准,自选动作做得精彩。以艺术赋能为路径,推动乡村全面提升发展,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乡风文明,传承了乡村文化,促进了共同富裕,是我市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化实践,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创新探索。

    发端于宁海的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模式得到中央农办和省委、市委的高度认可,入选省级共同富裕典型案例和乡村振兴十大模式。但从总体上看,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在我市还处于“盆景”培育阶段。如何推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更好更快发展?

    7月21日下午,市政协围绕“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主题举行委员月谈会。艺术赋能的乡村正是大家心目中的“诗和远方”,这一话题激发起与会人员的乡土情结。委员争相发言,相关部门负责人诚恳回应,大家从人才集聚、要素保障、产业培育、数字赋能、市场运营等角度,为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从“盆景一点”到“风景一片”建言献策。

    

    艺术赋能集聚人才 引进专业团队,唤醒村民内生力量

    

    

    “3年多来,宁海已与中国人民大学、东华大学等10余所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培育了300多名本土乡建艺术家,打造了44个艺术特色村。”宁海是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模式的发源地,叶秀高委员全程参与策划执行这项工作。他认为,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之所以成功,赋能村民是关键因素之一。

    “宁海深刻认识到,村民才是村庄的主人,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叶秀高委员介绍,“‘艺术赋能’首先帮助村民建立起自信心。”他回忆,丛志强教授2019年来到葛家村时,村民并不认同,更不愿参与。但丛志强团队并不气馁,从引导村里的女同志制作布艺儿童玩具,到帮助村民开展庭院设计,循序渐进、慢慢提高,让村民感觉到自己在艺术方面有天赋。“村民有了自信,并开始动手实践,村庄变美就顺理成章了。”叶秀高委员说。从“村里来了艺术家”到“自己变成艺术家”,葛家村的乡建艺术家们到周边村庄指导艺术村建设,到贵州定汪村、四川德育村参与“艺术扶贫”,还走上了中国人民大学的讲堂。

    “艺术赋能的价值,还在于激发村民的创造力和主动性。”叶秀高委员说,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艺术家和村民一起探讨、一起设计、一起建设,村民和艺术家互相为师,从房前屋后到公共空间的设计打造,村民的意见得到充分吸纳,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参与村庄建设的积极性,“村民成为村庄建设的‘主人’,‘政府干、群众看’等问题便迎刃而解。”

    叶秀高委员介绍完宁海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和经验后,被媒体称作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划火柴的人”——丛志强委员接过了话头。“艺术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人是关键因素。”丛志强委员说,“我们的实践虽然从‘微改造、精提升’的生态宜居建设出发,但本质上尝试解决的是乡村人才问题,特别是希望培养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精神富有的本村人。”

    丛志强委员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建议,要加大乡村振兴本地人才培训的力度,“要拓展培训内容、拓宽培训对象,加大乡村专业运营人才、乡村设计师、村民创业共富导师等培训力度,鼓励创新驻地实践指导、项目全程陪伴等新方式,切实培育扎得住根、用得上劲的人才。村民培训,也可以采取多村联动、插花式共创实践等新方式,提升乡村本土人才的能力。”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张益民委员对叶秀高委员和丛志强委员的观点深为认同。经过实地调研,他认为,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同步引育好干部、专家、匠人、乡贤和创客等五方面的人才。在张益民委员看来,培养本村的乡建艺术家固然重要,但引进强力“外援”也不可或缺,“‘头雁’回翔,让优秀干部驰骋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教授’回应,让专家学者牵手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匠人’回暖,让非遗匠艺走进寻常百姓家;‘乡贤’回归,让能人贤达融入美丽艺术乡村共建;‘创客’回引,让运营团队力促乡村艺术业态落地。”

    

    艺术赋能盘活资源 就地取材,闲置资源焕发新光彩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激活了村民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唤醒了沉睡的资源。

    农村的土地、山林、河流、宅基地、老物件、乡土文化等资源非常丰富,但是“明珠蒙尘”极为普遍。回顾在宁海葛家村的“创业史”,丛志强委员形象地将乡村的资源称作“宝”,将发现资源称作“挖宝”,“我们走家串户,找需求、寻短板,在村庄寻宝,从村民身上挖宝。”

    委员们认为,艺术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最可贵的是坚持“变废为宝”和“花小钱、办大事”的原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让乡土闲置资源焕发新光彩。“一个卫生死角可以打造成小景观,一座废弃老房子可以打造成酒吧。如年过七旬的葛家村村民葛德土,利用酒席后废弃的贝壳做贝壳盆景,打造了‘七彩贝趣院’,成为城市居民的打卡地。”叶秀高委员举的例子印证了丛志强委员的观点。

    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被激活的不仅是物,还有村庄的文化。叶秀高委员认为,艺术振兴乡村,要注重融合本土文化,“从每个村庄的历史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等入手,深入挖掘提炼村庄建设的主题和内容,打造特色鲜明的乡村IP,实现差异化发展。”叶秀高委员说,涨坑村素有练习“小洪拳”的传统,宁海适时提炼出“功夫涨坑”主题,办起了“乡村武林大会”,98岁功夫奶奶“重出江湖”引起了国外媒体的关注,得到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点赞。

    “乡村振兴,文化自信极为重要。因地制宜地对乡村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以及生态文化资源进行艺术化改造,美化乡村特色建筑和公共艺术空间,将文化艺术与乡村生产生活相融合,打造属于本村的乡村文化IP,彰显一村一品的艺术特色。”俞挺委员认为,要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充分挖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植入景区、景点建设和旅游品牌推广,实现乡村的美丽嬗变。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要素保障依旧是短板。陈建波委员在调研中发现,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成效显著,但仍面临规划、土地和资金等要素保障的制约。他建议,坚持规划引领,盘活农村存量土地资源,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让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

    土地是农村最重要的资源。如何盘活农村存量土地资源,腾挪乡村发展空间?“以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为抓手,统筹好空间调整、生态管控、增减挂钩、农民权益保障等政策,积极引导低小散居民点集中搬迁,散乱差经营点退散进集,引导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从而整合农村闲置土地,将零星分散的宜耕潜力地块腾挪集聚,统筹开展土地整治,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用于引入的产业项目,解决空间问题、指标问题,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的实施。”陈建波委员就这一话题展开详细阐述,有效盘活利用闲置的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和农房,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造,保障艺术赋能、产业项目所需的场地和资源需要。

    

    艺术赋能产业发展 打通将艺术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的通道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美丽乡村建设,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通过赋能村民,激发村民创业动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共同富裕。

    将艺术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进而实现共同富裕,是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目的。委员们认为,艺术赋能之所以能被广大村民接受,很关键的就是民间很多好东西的价值被充分发掘,村民找到赚钱致富的办法,口袋鼓了起来。因此,要深度挖掘具有当地特色、历史积淀、群众基础的各类乡土产业,以现代产业的发展思路来重新定位,做深做长产业链条,打造各具特色、千姿百态的面向城市、面向远方、面向年轻人的新型乡村业态品牌。

    林杰委员就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市场化机制运营提出建议。他认为,“艺术乡村”的作品需要接受市场的考验,一定要围绕市场需求做好乡村运营。“首先要做好全域发展计划,进行艺术乡村的错位发展,面向城市适度、适量地提供既优质又有个性的乡村产品,避免过度供给、减少同质化竞争,提升艺术乡村投入效率。”他建议,吸引优质的市场主体组团投资农业农村,向乡村注入市场力量,形成多种业态有机体。发挥市场主体先导作用,通过传、帮、带引导村民创新创业,推动共富事业深入发展。

    艺术赋能最终要在一、二、三产业中体现其价值,而一、二、三产也通过艺术赋能提高自身的品位和变现效率。

    俞挺委员在调研中发现,目前,艺术赋能与一、二、三产业黏合力不强、融合度不够。他认为,要推动艺术文化资源与三大产业的深度有机融合,培育产业新业态。同时,结合乡村有机更新、未来乡村建设,扩大艺术赋能的应用场景。

    俞挺委员进一步建议,可根据各村文化资源禀赋的差异,推进“文化艺术+产业”的产业经济驱动力和发展潜能,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化。他举例说,宁海县下枫槎村通过邀请艺术家驻村,对文旅资源发掘整理,将之艺术化、产业化,激发村民共同参与的内生动力,培育茶艺、刺绣、文创等艺工队伍,活化传统手艺,显著提高了村民的收入;而骆家坑村积极推进乡村美学空间项目,发展多种旅游业态,让村子成为网红的大流量打卡地,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丛志强委员认为,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经历“两大阶段”——“精神富有”为主阶段和“物质富裕”为主阶段。“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探索重心最终势必转向村民精神富起来与钱包鼓起来同步推进。”在乡村面貌得到改善后,丛志强委员和团队成员启动“村宝创业季”,聚焦陪伴式村民家庭创业、陪伴式运营与设计,探索留村村民、特别是留村妇女、老人如何在家门口创业增收。

    而在转化通道上,委员们认为专业运营力量的介入极为重要。叶秀高委员介绍,在艺术振兴乡村中,宁海主要有国企和社会资本两种运营力量介入。他介绍,葛家村引进“益马当鲜”团队,上线“艺起富”数字化乡村运营平台。他们在葛家村打造“桂语零号乐园”,今年“五一”期间五天的收入超过60万元。

    “农民要增收、农村要繁荣,业态项目必须落实落地可持续,专业乡村运营团队显得尤为重要。”张益民委员建议,“乡村投资建设必须与运营维护一体化考虑,引入良好的运营团队,以市场化逻辑、资本化力量、专业化经营,激活利用乡村资源,推动乡村发展。”他同时建议,要以市场化手段,实现业态与村民共生,“村集体经济、村民要融入乡村业态运营,以集体土地使用权、闲置资产、艺术专长等合作入股,形成长久‘造血’功能。村民也可配合谋划运营主题,负责乡村特色产品打造和市场营销,形成一定盈利能力,也可提供劳务输出获取报酬等。”

    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数字赋能。毛坚委员说,面对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中的堵点、痛点,可通过推进数字化改革逐步解决,“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为切入点,通过数字化平台整合和优质服务,以便在更高层次实现供需匹配,通过平台内部应用子场景的新设和优化,积极拓展产业上下游,推进当地乡村休闲、民宿经济、运动康养、农村电商等,以点带面培育休闲新业态。”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在我市的生动实践,开局良好,如何推动从‘盆景一点’到‘风景一片’,需要我们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主动担当作为,凝心合力助推,为宁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市政协主要负责人表示。

    

    归根结底是人的振兴

    

    

    共同富裕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最大的潜力也在农村。很长一段时间来,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乡村面临人口和人才流出、活力衰退等困境。从实践看,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给农村的方方面面带来可喜的变化,乡村变美了,农村繁荣了,经济发展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得到显著提升,是一种切实有效提升乡村发展活力的好方法。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人的振兴。在月谈会上,委员们“望闻问切”,一致认为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之所以初步成功,核心原因是唤醒了村民的内生动力。下一步,艺术赋能乡村振兴要从“盆景一点”到“风景一片”,还是要继续激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充分激活村民的能动性,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通过艺术赋能,村民自认为“土里土气”的一技之长有了用武之地,实现“村里来了艺术家”到“自己变成艺术家”的转变。在这样的氛围中,自豪感、参与感油然而生,乡土艺术家、创业家便不断涌现。从葛家村和城杨村的实践看,通过专业团队深入引导,实现从图纸设计、施工造景、装修装饰到长效管理,全部由村民自发设计、自行建设、自觉维护,形成了人人参与搞建设、人人争当艺术家的火热场面。

    艺术赋能乡村振兴,需要人才的加持;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也吸引人才来到了乡村。艺术赋能过程中,村里的匠人、能人、年轻人留了下来、干了起来;艺术赋能过程中,农村成为创业场、圆梦地,吸引外来人才聚集。下一步,要建立力度更大的人才下乡激励机制,搭建好创业创新和三产融合发展的平台,把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和乡土艺术活动等紧密结合,增强品牌影响力,不断吸引各方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共同参与这项有意义的事业,让农村这一广阔天地真的大有可为。

    (何峰) 

    

    本版图片 徐铭怿 何峰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