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及盛夏当家花旦紫薇,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谈东坡先生与紫薇,更是如此。 长庆二年(822年)一个夏日午后,大唐宫廷内外,静悄悄一片,静得就连钟鼓楼计时漏刻的滴答水声,都可以听得清清楚楚。中书舍人白居易正独自在省内值班,此时既无诏书需要起草,又不能随意走动,他只能在丝纶阁中枯坐着。 烦闷无聊之际,他看向窗外花园,一大丛紫薇,花开灿烂,娇艳动人,微风吹来,花枝摇曳,似在向寂寞的诗人致意。 白居易心有所感,挥笔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紫薇花》:“丝纶阁下文书静,钟鼓楼中刻漏长。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 在唐代,中书省又被称为紫薇省,其最高长官为紫薇令,而掌管诏书起草、表章参议等事务的中书舍人,则被称为紫微郎。他用一个“对”字,将自己和花巧妙地联系起来,表达了一种“相看两不厌”的喜悦之感,贴切,精当,堪称神来之笔! 白居易取眼前景,讲当时事,以灵动美妙之花卉,破阁中之静,解漏刻之永,除心中之烦,沉闷的画面顿时明快活泼起来。此诗一出,即成紫薇花诗词长河中无人超越的经典。后代诗人吟咏紫薇,最后一联遂成最常引用的典故。 也因为这首诗,紫薇花的寓意被固定下来,从此彻底摆脱山野花卉的卑微身份,成为富贵荣华“官样花”的代表。不论宫廷、官舍,还是普通老百姓的宅院、园林,纷纷栽种此花,以寄托美好愿景。 东坡先生诗词文赋浩如烟海,吟咏过的花木,亦不计其数,查遍全集,有两处三首涉及紫薇花。一次在开封,一次在杭州,都与白居易有关。 宋元祐二年(1087年),起复才短短三年的东坡先生,已累迁至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入侍迩英殿。是年九月十五日,东坡先生为宋哲宗讲完了《论语》最后一篇。依照惯例,皇室于东宫摆下宴席,宴请执政、讲读、史官吕公著、苏轼等人,以示恩宠。 十岁的小皇帝宋哲宗这天也特别高兴,他根据群臣不同情况,亲书相应唐人绝句,分赐众人,东坡先生所得,正是白居易这首《紫薇花》。这是前所未有的赏赐,东坡先生感激不尽,次日专门进诗一首及谢赐表一篇,以谢圣恩。 在谢诗“小臣愿对紫薇花,试草尺书招赞普”句下,他以自注的方式,解释了小皇帝赐他这首诗的原因:“谨按,唐制,翰林学士带知制诰,许缀中书舍人班。今臣以知制诰待罪禁林,故得以紫薇为故事。” 在前朝诗人之中,仕宦经历与东坡先生最相近似之人,非白居易莫属。 两人都是少年天才,年纪轻轻高中进士,旋即成为朝野上下瞩目的政坛新星,但不久却都因言获罪,先后被贬至长江边上的偏僻小城,白居易为江州司马,苏轼为黄州团练。不过,他们都在贬谪地用山水自然和佛道思想洗涤身心反思自我,实现了个人精神世界和文学生涯的凤凰涅槃。 不久,朝廷政权更迭,两人都迎来了火速升迁。白居易由忠州刺史累迁至翰林学士、知制诰、中书舍人,苏轼也由汝州团练副使累迁至几乎同样的职位。明乎此,不得不说,小皇帝赐白居易这首诗给东坡先生,真是最合适不过了。 巧的是,他俩不仅升迁路径相似,再次外放的地方,居然都是杭州。正是在这座东南名郡,两位诗人有了隔代交集。 写《紫薇花》后不到一个月,白居易因朝内朋党纷争,国是日非,其政见又不受唐穆宗重视,遂上书乞求外放,是年十月一日出任杭州刺史。东坡获赐《紫薇花》御书后次年,不堪党争之扰,上书“坚乞一郡”,终以龙图阁学士充两浙西路兵马钤辖知杭州军州事,于元祐四年(1089年)七月到达杭州。 当年赵匡胤大兵压境之际,有赖吴越国末代国王钱弘俶的明智决定,杭城未经战火,城池得以保全。故宋代杭州州治与白居易担任刺史时的办公所在,为同一地方。官舍之中,有虚白堂,名字源于《庄子·人间世》:“瞻彼阕者,虚室生白”之句,唐人成玄英疏此八字曰:“观察万有,悉皆空寂,故能虚其心室,反照真源,而智慧明白,随用而生白道也!” 虚白堂地势颇高,推窗可见钱江大潮、西湖山水。白居易经常在此宴客观景,其诗多有提及。如《九日宴集醉题郡楼兼呈周殷二判官》“前年九日余杭郡,呼宾命宴虚白堂”。《忆江南》“郡亭枕上看潮头”之郡亭,为虚白堂之简称。最著名者为《虚白堂》:“虚白堂前衙退后,更无一事到中心。移床就日檐间卧,卧咏闲诗侧枕琴。”其中之神闲意定跃然纸上。 虚白堂前有两株巨大的紫薇花,相传是白居易当年种下的。到东坡先生知杭州时,依旧枝叶繁茂,树干也有两人合抱那么粗壮了。来年夏天,花开成簇,美不胜收。 正此时节,东坡好友、知越州(今绍兴)的钱穆父新诗恰巧寄到,先生立马写下和诗,并仿陆凯赠范晔梅花之美意,剪了几枝新鲜的紫薇花,和墨迹未干的和诗一起,派人用快马送往隔壁的越州,要与友人分享这夏日喜悦,也算是“杭州无所有,聊寄一枝夏”了。 东坡之和诗,题为《次韵钱穆父紫薇花》,原诗共两首,其一为: “虚白堂前合抱花,秋风落日照横斜。阅人此地知多少,物化无涯生有涯。” 首句点明紫薇花生长地点和生长状况,次句描写夕阳下古树新花、枝条舒展的美丽景象,最后两句是此诗诗眼,既有眼前所见实景,更有东坡先生内心深深的感慨。 自唐至宋,这棵紫薇花已经260多岁了,不管朝代如何更迭,人世多少沧桑,它默默站在这里,无声地看着凤凰山下杭州城的兴衰成败。所以,诗人会发出“阅人此地知多少”的历史之问。 “物化无涯生有涯”是名句,饱含着深刻的哲思。万物衍化,生生不息,就如这棵紫薇花,不知花开花谢了多少次,却依然生机蓬勃。相比人类短暂的生命,真可谓此生倏忽。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反过来想一想,虽然种树之人已逝去多年,但他首治西湖、疏浚六井、遗爱杭民的千古事迹,他为杭州湖山城池写下的动人诗篇,甚至这两棵美丽的紫薇树,却流传千古。如何把“生有涯”融入“物化无涯”的天道运行中去,无疑,白居易做出了良好的表率。 故此,东坡先生在知杭州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除葑田,复西湖,筑苏堤,疏六井,通运河,创设安济坊,救治染疫病人,为老百姓做了许许多多实事好事,不能不说是仰慕、学习、继承白居易爱民思想的实际行动。他俩也因此成了杭州历史上最被老百姓爱戴的“老市长”。 聊完次韵第一首,再看第二首:“折得芳蕤两眼花,题诗相报字倾斜。箧中尚有丝纶句,坐觉天光照海涯。” 既然是和诗,不能光谈历史和感慨,也得说说两人的亲密友情,本篇回到唱和主题。紫薇如此娇艳动人,晃得人眼花缭乱。为把最新鲜的紫薇花以最快速度送到越州去,东坡先生急急忙忙把诗誊好,字迹有点潦草倾斜,也顾不上了。这是“折得芳蕤两眼花,题诗相报字倾斜”之意。面对着白居易手种的紫薇花,自然而然想起哲宗御笔亲书并赏赐给他乐天绝句的往事,故有“箧中尚有丝纶句”之语。御赐之物,他珍而藏之,时时翻看,不管自己身在哪里,都好像沐浴在浩荡的皇恩之中。这既是提醒自己不忘尊主泽民,也是与好友钱穆父共勉。 东坡先生生平就这么三首紫薇花,却都和白居易有着深深的勾连,他与白居易的确缘分不浅。宋人洪迈早就观察到这一点:“东坡谪居黄州,始自称东坡居士。详考其意,盖专慕白乐天而然。”可见,就连东坡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都来自白居易忠州系列诗歌之中。东坡先生在好几首诗及自注之中也提及这一点。在即将离开杭州时,东坡拜别山中诸位僧人,写过一组绝句,题为《予去杭十六年而复来,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虽才名相远,而安分寡求,亦庶几焉!三月六日,来别南北山诸道人,而下天竺惠净师以丑石赠行,作三绝句》,在此长长的诗题中,已将慕白之意表达得十分明确。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正是白居易在江州、忠州期间面对挫折时的豁达精神以及大量优秀作品,帮助东坡顺利走出了人生的至暗时刻。而在杭州,白居易众多治理杭州的成功经验,又为东坡治杭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所以,他写到“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便从洛社休官去,犹有闲居二十年”。 可惜,东坡没有白乐天那么好的运气,回朝不久,政局再度翻转,遭遇了更大打击,被章惇远贬至蛮荒之地惠州、儋州。但在艰难困苦中,他依旧坦然面对,养身养神,济世济民,实现了人生的突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