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8月17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30万元可“买”E类人才身份?

对“人才造假”必须严打

    

    

    

    

    梁 伟

    

    近日,有媒体报道花30万元即可“买”到杭州E类人才身份,从而享受直接落户、租房补贴、购房摇号倾斜等人才优惠政策一事。随即,杭州市委人才办、杭州市人社局对“人才代办”中介有关问题回应称,已督促相关城区认真调查核实,将严格依法依规处理(8月15日《浙江日报》)。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为了招揽英才,不少城市打响了“人才争夺战”,不断推出一系列升级加码的惠才政策。以杭州市为例,获得E类人才资格可以享受诸多红利,比如可享受落户、每月2500元的租房补助及优先购房摇号资格,这对某些人来说具有巨大诱惑力,而当获得“人才资格”后,仅仅通过优先购房摇号资格,就有可能轻松赚回远超“运作成本”的费用。据报道,某中介近一个月成功办理10余份E类人才认定证书,由此可以看出,这种灰色生意已经具备不小的市场规模。

    实事求是地说,“人才代办”是人才服务市场的一种正当中介业务,可以帮助人才解决落户等问题。然而,在巨大利益驱使下,某些“人才代办”异化为“人才造假”,而这种代办的方式也不复杂,就是挂靠企业“高管”来认定E类人才。当然,此“高管”只是一个虚职,是认定E类人才的一个敲门砖。

    “人才代办”中介为那些不符合人才认定、人才引进政策的人员提供资格造假服务,既抢占了真正有才能的人享受政策红利的机会,也浪费了为人才配套的公共资源;既违背了人才政策的初衷,也给人才注入“水分”,影响城市人才真正实力。另外,还破坏了购房摇号等其他政策的公平性。

    城市为吸引人才出台惠才政策,却被某些不良中介钻了空子,说明人才政策不够严谨,仍有漏洞可钻。以人才资格认定为例,很多经过运作的“高管”在获得人才资格后,立马就从相关企业高管名单上消失,此种情况难免不让人浮想联翩。对此,不妨对人才担任“高管”的年限增设限制,以最大限度提升“运作”成本,减少套利空间。

    同时,鉴于有的中介通过一些社交、电商平台来招揽客户,对于网络平台上发布的人才代办中介广告,也要依法查处,督促平台履行审核义务,切断其拉拢客源的渠道。至于一些公司兜售“高管”名额,也应该顺藤摸瓜查实到底。而对于那些通过造假获得资格的假人才,则要发现一例严查一例,该取消人才资格的取消,该收回待遇的收回,该惩戒的惩戒,切实让人才认定在阳光下操作,最大限度减少公共资源损失。

    地方的人才政策,不是任何人非法违规获利的工具。不让人才政策成为牟利工具,减少一些人钻空子的空间,既要严厉打击“人才造假”的地下产业链,也要不断查错补漏,加以完善。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