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热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8月19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目前我市有基层医生8403名——

他们,为健康守门


“卡片医生”刘峰正拿着药盒卡片让患者指认所需药物。(陈敏 摄)

李立挺(右)跟随师傅金英华联村下乡服务。(陈敏 摄)

    

    

    

    

    

    

    

    

    记者 陈敏 通讯员 胡丝丽 王珍珍 实习生 林子一 

    

    基层医务人员,大多就职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

    回溯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史,从防治传染病,到管理慢性病、提高疫苗接种率,再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及促进全民健康,基层医生的身影随处可见。

    一个医药箱,一袭白大褂,他们走东家访西家,为基层百姓送医送药,将守护健康的重任扛在肩头。没有轰轰烈烈,没有感天动地,但他们日常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凝聚成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瞬间……

    今天是第五个中国医师节,宁波目前有基层医生8403名,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他们。

    

    “做一套药盒卡片,这个办法好”

    

    

    “张姨您来啦!上次的药您吃着感觉怎样?”8月2日下午,在慈城镇中心卫生院,刘峰医生的诊桌又被病人围满了。

    在该镇老年人心目中,刘峰医生是个十足的“暖男”,他诊桌上3叠用药品包装盒制成的卡片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些卡片囊括了60多种常见病药物,可别小瞧这些花花绿绿的卡片,它们可是刘峰出诊时的“独门秘籍”。72岁的张老太当天来开降压药,因为上个月刚刚换了药,她记不清药名,刘峰就拿出这些卡片,一张一张铺在桌子上让她辨认。“是这个!”张老太指着其中一张卡片确认了自己要配的药。

    刘峰告诉记者,前来就诊的基本上是老年人,问起曾经的服药情况,他们绝大多数说不清楚,自从有了这些药盒卡片,老人们一对照就记起来了,很是方便。

    说起来,刘峰在门诊中使用这种药盒卡片已有10多年了。一天,有位老人来找刘峰开药,却怎么也说不清药名。正在为难之际,老人看到桌上有个废药盒,“就是这种药!”老人开心地说。老人离开后,刘峰看着桌上的药盒计上心来:“做一套药盒卡片,这个办法好!”

    说干就干,刘峰开始收集各种废旧药盒,制作成一张张卡片。药盒卡片很快受到了老年患者的欢迎,他们再也不用记那些复杂的药名了。

    进入信息化时代后,患者的用药信息在电脑上一查就能查到,但许多偏远地区门诊信息的互联互通还未实现全覆盖,有的患者去药房买药,有的去个人诊所配药,他们的就诊信息、用药记录在卫生院的电脑上看不到,所以,刘峰的这些卡片依然有用。

    刘峰对患者的“暖”可不仅仅是制作药盒卡片。夏天到了,一些需要输液的老年患者提着医生开具的生理盐水和药物走回家,这不仅给患者造成不便,而且药物在大太阳下暴晒,极易变质。细心的刘峰便在诊室里添了个柜子,方便患者寄存药物。

    “刘医生是好人,我们有时候带的钱不够,他还主动帮我们垫付呢!”听说记者在采访,诊室内的几位老人争着告诉记者。“小事!小事!”刘峰忙不迭地说。在刘峰眼里,这些是不起眼的小事,但是这些小事做得多了,作为基层医生的他就赢得了患者的信赖,找他看病的人越来越多,目前,刘峰每天的门诊量有100多人,家庭医生签约居民2100多人。

    

    “能被患者这样信任,做什么都值”

    

    

    “孩子生病了就找彭叔叔。”在大榭、梅山、柴桥等地,北仑区二院儿科医生彭永圣口碑很好,不少村民舍近求远跑到柴桥来找他看病。

    2001年从赣南医学院毕业后,彭永圣一直扎根在北仑区二院,21年来收获了无数“粉丝”。他开心地说:“能被患者这样信任,做什么都值!”

    “我孩子今年6岁,在彭医生这里看病5年。他不只是一个好医生,更是一个好人。”家住大碶天兴嘉园的陈女士说,自从第一次见到彭永圣,亲眼看见他做的善事,她就认准了他。

    那天,陈女士带着孩子来到彭永圣的诊室,看到一名带着3个孩子的妈妈正一脸为难地对彭永圣说:“不知道小孩要挂两次盐水,身上只带了几十元钱,能不能借我点钱?”“没问题!”彭永圣二话不说掏出了200元钱,连对方的电话号码都没留一个。

    面对陈女士的疑惑,彭永圣解释说:“来医院看病的多是梅山、春晓等地的村民,而且大多是老人带着孙辈来就医,特别不容易,能帮就尽量帮一下吧。”

    在很多人眼里,儿科不仅辛苦,还是一个不讨好、尽受气的科室,可彭永圣却用自己的医术和耐心让家长心服口服。

    有一次,一名发热的患儿经过几天治疗后,因为饮食上不注意,又出现了腹泻症状,家长情绪激动地来到医院向彭永圣“兴师问罪”。彭永圣一边耐心解释,一边对症下药,患儿的病情很快得到好转。事后,患儿家长当面道歉,彭永圣却挥挥手说:“没关系,都是为了孩子能早点康复。”

    “将心比心,把患儿当作自己的孩子,你的努力,家长们看得到。”彭永圣真诚地说。

    考虑到偏远地区村民来一趟医院不容易,彭永圣还特地建起了一个微信群。目前,这个群已有300多人,一到休息时间,彭永圣就在群里为大家答疑解惑。“彭医生,我女儿拉肚子了,怎么处理?”“彭医生,我家孩子最近总揉眼睛,是不是要过来检查一下?”看着彭永圣低头在手机上猛打字,同事们就知道,他又在微信群里“加班”了。

    

    

    “年轻医生 最好的舞台就在乡村”

    

    

    

    8月6日,在宁海县黄坛镇大塘山村文化礼堂的临时卫生室内,黄坛镇卫生院医生李立挺正在为村民服务。上午进村,下午随访。一年多了,李立挺每个月都要来大塘山村好几次。

    “蒋爷爷今年85岁高龄了。”“李阿姨的丈夫常年在外,她一个人过日子。”行走在蜿蜒的小路上,李立挺将村民的家庭情况一一告诉记者。大塘山村倚山就岭,深藏在莽莽苍苍的林海里。由于交通不便,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村里剩下了老人、妇女和小孩,李立挺成了全村人的健康守护者。

    2015年,李立挺从宁波大学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定向培养毕业后,进入黄坛镇卫生院工作,跟着曾获浙江省首届“仁心仁术奖”和“最美天使”称号的金英华继续学习。如今,李立挺已是一名全科医生,也是大塘山村的联系医生,有些村民家里的墙上、日历上都写着他的手机号码,在村民心里,这串号码是能救命的。

    除了电话,李立挺还为村民建了一个微信群,目前已有140余人加群。“村中的老年人,大多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支气管炎等慢性病。不少村民服药不规律,家属又缺少护理知识,小病、轻病往往拖成大病、重病。”李立挺说,有了电话和微信群,他可以提醒大家按时吃药,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及时联系转诊,在不同季节提醒大家注意疾病的发生。村民有不懂的问题也可以随时咨询他。

    今年4月的一天,李立挺上门为80多岁的蒋奶奶做检查,刚进屋就发现老人双下肢严重水肿,考虑到老人有心血管病史,这种症状可能是心衰,便立即将老人送至卫生院做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李立挺告诉记者,自己出身农村,受同是村医的姨父影响,从小就立志要当一名能为乡亲们解除病痛的医生。让他骄傲的

    

    是,自己的这一职业理想正在慢慢实现。自从他成为大塘山村的联系医生以来,村民的慢病控制率逐步提升,目前,该村超过三分之二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已实现血压血糖稳定。

    在宁波,像李立挺这样扎根基层的新一代乡村医生越来越多。以宁海为例,该县从2010年开始定向培养扎根农村的医学生,目前已有236名定向委培医学生扎根基层。今年,该县首次定向培养村卫生室医学专科生20名。

    “年轻医生最好的舞台就在乡村,以医者仁心,以对职业、对信念的坚守,赢得村民的称赞。”李立挺说。

    

    “25年了,这就是我最大的成就”

    

    

    一周4天门诊,每天的门诊量有100多人,家庭医生签约居民800多人。在鄞州区中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童华亚是个大忙人。居民们都知道,有健康问题找童医生,家长里短找童医生。时间一长,童医生真的成了居民的家里人。谁家园子里的果子成熟了,邀请童医生来一起采摘;谁家地里摘了把蔬菜,送给童医生尝个鲜……

    一名基层医生是如何走进居民心中的?经常有同行向童华亚取经。童华亚总是笑笑说:我真的没做什么,我只是觉得,这些大伯大妈年纪跟自己父母相仿,平时他们有什么烦恼要诉说,我就耐心地听着;他们有什么不舒服,我就想尽办法帮助他们减轻病痛,这都是一名基层医生应该做的。

    70多岁的董大伯是童医生的一位忘年交。多年前,董大伯因支气管感染来到童华亚的门诊,童医生给开了药。可就在输液过程中,董大伯因为药物过敏,全身出现皮疹,颤抖不止,童医生闻讯赶到输液室救治。让董大伯感动的是,童医生一直陪着他,轻声细语地安慰他,这一陪就是两个小时,直到董大伯身上的皮疹消退,寒颤现象消失。从此,董大伯认准了童医生,每年自家院子里的杨梅、李子熟了,他都要邀请童医生一起品尝。

    今年年初,辖区新冠疫情防控形势趋于严峻,发热门诊、全员核酸检测、新冠疫苗接种,各项工作任务叠加,让医护人员的生理、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作为一名家庭医生,童华亚百忙之中始终牵挂着她所签约的800多名居民。70多岁的李阿姨腿受伤了,还出现了溃烂。得知这一情况后,童华亚主动联系李阿姨,让她不要着急,自己可以定期上门为她换药。

    疫情期间,童医生的手机24小时开机,休息间隙第一时间回复居民的微信留言。同时,童医生还利用微信朋友圈,第一时间向签约居民宣传新冠病毒感染防治的相关知识,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她还通过云医院平台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咨询、问诊及送药上门等服务。居民们衷心地对她说:“有你陪着我们,真的很幸福。”

    没有急诊室的争分夺秒,没有外科手术间的十万火急。25年了,基层医生童华亚收获了无数“粉丝”,她自豪地说:“这就是我最大的成就!”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