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8月23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图文之间是乡愁

——《图说慈城古建筑》读后

    

    

    

    

    

    

    邬相栋            

    

    《图说慈城古建筑》是严龙、严子期父子历时两年完成的一部图文并茂的摄影专集。严龙先生从事媒体与摄影事业多年,目前正处于成果丰富的“收获时节”。而严子期正当继往开来、不断耕耘的好年华。全书分为公共建筑、民居、村落三个章节,共计44个摄影单元,编入照片近300幅,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慈城古建筑的精华及其基本面貌。

    诚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讲:“如果说历史文化是古城的灵魂所在,那么古建筑就是文化最直观的体现”。这些古建筑“烙下祖先的生活积淀和审美维度,也是后人乡愁情结的全部缘起”。显然,这些思想与认知是作者在本书创作过程中的动力来源,而慈城就是这样一处“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好地方。

    慈城原是古代浙东名邑慈溪县的老县城,荟萃慈溪县1000多年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精华,是目前江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县城,2005年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从2002年开始,慈城古县城的保护工作次第展开,历年来颇有成就,引来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期待。2009年12月,包括孔庙、甲第世家、冯岳彩绘台门、冯宅、俞宅、宝善堂、符卿第等10处古建筑在内的“中国慈城历史文化名镇遗产建筑群”保护维修项目,获得2009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国际评委给予慈城申报项目的四句评语值得我们细细体味:在宁波市的快速发展中,慈城镇重要遗产建筑群的保护,是宁波历史文化名城核心以及中国其他城镇未来恢复工作的一个成功先导;本项目将古建筑作为可持续的资源加以整修维护,被维护的建筑结构体现了对传统建筑细部、技术工艺和空间布局的尊重;作为整体保护方法的一部分,地方手工艺传统与建筑维护技术得到复兴;传统公共建筑的继续利用证明了它们对于地方社区的持续重要性,而其他古建筑群的商业适应性装修也证明了这些建筑在现代环境中的功能活力。

    这段理念准确、逻辑严谨、见微知著的评语,对于科学合理地看待慈城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而《图说慈城古建筑》的创作思路,正是在充分研究慈城20年来持续保护发展的实践基础上相应形成的,并通过摄影的手段加以表达。“以平实、冷静、客观的摄影语言,力求真实、准确、完美地记录每处建筑的特点和各种细节包括生活痕迹,为后人留下一套高品质的图片档案。拍摄技术上尽量追求藏技巧于无形之中。”作者这样定位本书的摄影实践。他们希望达到的目的应该是:让古建筑以它自己本应具有的“语言”,来表述那些深深浸透在一柱一梁、一窗一户、一砖一瓦“体肤”中的一段段历史过往与人文情感。

    《图说慈城古建筑》中编入的慈城古建筑,有的已经修缮并设为陈列场馆,比如孔庙、冯宅等;有的尚未修缮并保持居民生活现状,比如向宅、大耐堂和董太守房等。令人揪心的是那些目前还远处郊野不太为人所知的古建筑,它们的“生命”正处于濒危状态,比如地处慈城西郊的王氏“坦园”。笔者不久前曾看到王氏后人编印的“坦园”旧照和保护建议书,不由得为它过去的精彩和今天的衰落而叹息。慈城历史上有过不少私家园林的记载,目前有遗迹留存的唯王氏“坦园”一处,如能及时修复,善莫大焉!由此而想到一个建议:《图说慈城古建筑》这类以古建筑为对象的摄影集,可以部分采用新旧照片对比的方式,来增加古建筑的历史文化解读效果。

    当代摄影早已从较为单一的影像技术,发展成为人们借以记录历史与时代、表达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大众普遍接受的艺术方式。当摄影面对历史文化遗产这一重大课题时,为了更好地解读对象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意义和价值,就需要自觉地借助历史学、地理学和社会学等基础学科对历史文化和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借助规划、城建、文博、旅游等行业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文物保护的专业应用成果,这样更便于我们“顺藤摸瓜”,以事半功倍的效果完成《图说慈城古建筑》这一类摄影作品的预设任务。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