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艺林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8月23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乾坤亭与养正亭

乾坤亭

仰视乾坤亭

养正亭(陈一鸣供图)

    

    

    

    

    

    

    北仑区戚家山街道蛟山公园内,有两座造型独特的亭子,一座叫乾坤亭,另一座叫养正亭,分别由国防部原部长张爱萍将军和夫人李又兰题写亭名。

    小港李氏在清末、民国时是宁波镇海(现北仑区)享誉沪甬的名门望族,李弼庵、李也亭兄弟俩发家后分为乾、坤两房,如今其后裔遍布海内外,当他们知道故乡的巨变后,集资修建了养正亭。

    据李氏后人李名信回忆,1991年9月的一天,时任宁波经济建设促进协会副会长的张永祥先生同他交谈,告诉他小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愿意划出一块地方,给李氏家族做一个纪念性的项目,因为开发区所在地的小港港口村是李氏的祖居地。李氏乾、坤两房在港口村曾经建有占地几万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这些建筑在抗日战争中被日本飞机炸毁,夷为平地。李家子孙逃离家乡后,分布在世界各地。

    李名信当时在宁波大学教授建筑设计课程,他当即表示小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议很有建设性,能在家乡建造一个寓意“四海同根”的独特标志,会让李氏族人特别是后世子孙,彼此更为亲密。于是李名信先生说服堂兄李名觉和弟弟李名仪,请他们携手为蛟山公园设计一座雕塑或一座漂亮的亭子。当时65岁的李名觉是闻名全美的舞台设计大师,55岁的李名仪则是美国著名建筑师,他设计的纽约市IBM总部大厦赢得过广泛的喝彩。

    李名觉先生的最初构想是建一座石塔,带有嘹亮优美音质的钟,塔顶还有一个观景台。但这是一个过于浪漫的构思。李名仪提出想试试用建筑上的现代几何造型来表达。最后,广泛征求了族人的意见后,两位天才设计师精心设计了这座乾坤亭。乾坤亭由两个小亭对角连接而成,表示李氏家族的祖先是兄弟两人,他们和睦而亲密,手拉手密不可分,他们的子孙后代同样珍惜和爱护这种特殊的亲缘关系。亭子上的装饰由李氏的一位侄辈李维雄帮助设计。

    建成后的乾坤亭位于小浃江边,亭的基座下沉,基本与水面相平,亭子一半故意延伸出水面,利用临水之利带来生气和活力,寓意连接内陆和海外族人。两个方亭,在平面上对角交叉,又连为一体,上部金字塔式的亭顶,类似于中国传统建筑的攒尖顶,但包含了一些“洋”味,颇耐人寻味。一般传统亭子具有挡风避雨的功能,而乾坤亭设计的最大特点是没有避雨功能,亭顶部由开放式水泥檩柱组成,在细节上巧妙发挥了预制混凝土梁的几何构造特征,对照射下来的阳光起了过滤和切割作用,在亭子中产生了光影交错的格栅效应。天与地,阳光与雨水,都能透过亭子进行对话,有自然和谐之意。

    在蛟山公园的西侧,还建有一座三间廊式亭子,亭名养正亭。养正亭里立着李氏坤房的“李母张太夫人墓表”“八徽图”“荣禄大夫李梅堂墓志铭”以及“养正义庄记”碑刻。“养正亭”三字由张爱萍将军的夫人、乾房后人李又兰题写。张爱萍将军夫妇题写亭名的两座亭子在公园里遥相呼应,也算是一段佳话。

    此亭2009年由戚家山街道出资建造,用于安放近年来发现的两块李氏先人遗留的珍贵碑石。亭子取名养正亭,是为了纪念李氏先人曾在家乡小港建立过赈济乡民的“养正义庄”。

    亭中左侧为宽336厘米、高168厘米、厚21厘米,重达3吨的梅园石质巨型李母张太夫人墓表,全文1300余字,由江苏句容名人王履康撰文,民国著名书法家伊立勋书写。碑文叙述了她的生平,以及为乡间百姓所做的好事。说起这块墓表,还有一段波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平整土地时,墓地被拆。七十年代当地园林部门为建公园需要,把它当作废石运到镇海招宝山下,因碑石实在太重,工人搬运时把它断成两块。后来,镇海区文物部门在普查文物时,认出这是江南望族小港李家张太夫人的墓表,被保留了下来。

    养正亭还有一块“八徽图”诗文石刻。1918年,张太夫人去世后,其长子李云书、五子李征五延请各地名流为其母亲撰写家传、墓志、墓表、神诰等。1920年,李云书选择母亲一生所做的八件善事,请当时名画家任堇、翁绶琪等绘画,合成“八徽图”,并遍征当时名人题咏,以为纪念。这八件事分别为“侍栉箴纫”“急智靖变”“遇火整暇”“振廪捍侮”“病榻扶劳”“手援众溺”“创学惠乡”“燃灯照海”。参与题咏的有清末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等人。

    “八徽图”中的两件事,充分显示出张太夫人的过人之处。“手援众溺”即指张氏夫人出资解救被贩运到海外做苦力的百姓之事。据《家传》记载:“(地方)奸人诱掠良家子四百余人,货海外为奴,道出镇海。氏闻之,遣之徵五商于海关税务司,可赎矣,宁绍台道缓之,船驶去。氏更命云书、徵五走上海,集乡人电告外国红十字会,遣人赍金之南洋,赎归四百余人。”在其子李云书、李征五的帮助下,这一善举取得了成功。国学大师王国维因此作诗夸赞道:“一朝卖作奴,终身为非民,伟哉张太君,独拯五百人。”另一件“创学惠乡”,即捐资助学之事。章太炎撰《张太夫人神诰》中提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张氏夫人“一意为乡里倡学,先度在镇海浃浦(小港)建两等小学,次设益智中学于(宁波)府治”。张氏先后出资十余万元办学,对镇海乃至宁波地区起到了表率作用。事实上,李氏子孙后代也受益良多。李氏第四、第五代子孙,大多有留学海外的经历,这与张太夫人特别注重教育,又具有开放精神不无关系。

    今年正值小港李家发财太公李也亭创业上海滩200周年。1822年,不满14岁的李也亭漂洋过海去到上海,从一个小伙计开启创业人生,几十年后,他建立起包括航运(沙船业、码头)、钱庄业、贸易等在内的庞大产业,成为当时上海滩沙船最多的拥有者,并被公认为沪甬钱业巨擘之一。李也亭的成功奠定了小港李家在上海的基础。发家后他在家乡港口村建起了庞大的建筑群,并在附近购置良田近万亩,创办养正义庄,造桥铺路,广做善事,又析出2000亩田地的收入用来赈济乡亲。

    上世纪30年代,港口村连片的建筑群毁于侵华日寇的战火,改革开放后,原址上建起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厂房,小港李氏的后人也由工商世家成功转型为科技文化世家,散布于海内外。但是李家“传贤不传子”“重学兴教”“达则兼济天下”的家规家风,仍在故乡传颂。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