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立平 奉化区15岁学生杨峥利用暑期,夜间在县江畔练摊,火了!在一盏自备的灯具旁,自学棕编6年的他神情自若地展示着这项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艺,引来行人驻足观看,1个多月下来他赚了2000多元(8月21日《宁波晚报》)。 杨峥对棕编的兴趣与热情,是其9岁时在宁波南塘老街看到一只用油绿叶子编成的蚂蚱时“点燃”的。随后,迷上棕编的他从老师那里获得一本棕编技艺的书,就照着书学,拿着棕榈叶练,在练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技艺不断长进。 今年暑假,杨峥在其父亲的启发下,出来练摊,凭自己的手艺和辛勤的劳动,收获了一笔财富。这是很有意义的事,他所获得的“报酬”不仅限于钱财方面,还体现在自身的成长上。他积六年之功,使棕编手艺成为自己的一个强项,同时带动他在美的鉴赏和表现、空间结构感知、学习力、创造力、传统文化传承等方面获得发展。这个暑假,也是他广泛接触社会、体验经济文化活动的开始。 当一名学生呈现积极主动、蓬勃向上的发展状态时,我们可以断定该学生找到了自己的成长密码。兴趣,往往是成长密码的外在表征,发现它,为学生找到自己的成长密码降低了难度,也为成年人破译孩子成长密码提供了方便。教育就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基于孩子立场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尊重理解学生,引导帮助学生,让学生多观察体悟,多比较选择,产生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再在兴趣培养中形成强项,并让强项带动以实现健康发展。 当然,学生的成长密码具有个性化特征,且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相应地,引导学生找到成长密码也是一件复杂的事。此时,需要启用“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密码”,并用带有“基因”属性的先进文化滋养学生心田,进而引导帮助学生寻找自己的成长密码。应该说,杨峥在探得成长密码的过程中,棕编这一手工劳动和练摊之类的社会实践功不可没,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作用更是不容忽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