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栗树塘村牌 |
|
栗树塘村一角(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
徐雪英 宁波地处陆海交接之地,山、水、田、地、涂各有特点。境内土壤虽然不多,却宜耕、宜果、宜林、宜渔。因此经济作物分布广泛,果蔬种类繁多,有的成为地名留存至今,如梨洲、桃园、桑园、葡萄湾等。这些鲜美香甜的地名,让宁波这座江南城市增添了和雅气质。 桃湾梨洲榧树潭 象山墙头镇有桃湾村,地处西沪港东南,三面环山,一面环海,自然风光优美。洋北《俞氏宗谱》记,宋代时,俞寅自宁海迁此定居,因北临大洋,名村洋北。后其孙俞日蟾析居桃湾。明嘉靖年间,丁氏三兄弟从山东迁居象山时,其中一位选择定居桃湾。明末,胡氏兄弟从宁海长街来象山卖草席,亦选择在此地定居。因为村落初成时,山湾里桃花灼灼,桃树满坡,遂以桃湾名村。和西沪港周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其他小村一样,桃湾小海鲜也深受欢迎。尤其是西沪港泥螺,壳薄而脆,肚内清洁,味道甚为鲜美。 余姚四明山镇有梨洲村,以辖内梨洲山而名。地方文献记:“晋孙兴公与兄承公同游此山,偶得梨数枚,左右环观莫见其迹,意以为仙物也,故号其地为梨洲山”。梨洲山地处四明山腹地,壁峭坡陡,林木茂盛,飞瀑、流泉、清潭贯穿其间。后人推测,晋代孙兴兄弟捡到的梨可能是上游野梨顺溪道漂流而至。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在四明山结寨抗清时,曾在此地镇东桥讲学。黄宗羲先生自号“梨洲老人”。其故里梨洲街道也以此号命名。四明山镇现辟有梨洲洞天景区,风光别具一格,游客评价云:可以忘忧也。 奉化西坞街道有白杜,也与野梨树有关。传该村古时有开白花的杜梨树,故名白杜。杜梨也称棠梨、野梨等,果实虽然酸甜不起眼,开起花来却非常灿烂。“棠梨花开满山白”,便是形容杜梨花期的惊艳。白杜先人以满树满树的白梨花为名,也是浪漫满怀了。 海曙章水镇李家坑有榧树潭水库,建于1991年。榧树为我国原产树种,主要生长在我国南方温暖多雨地区,在宁波也有不少分布。宁海双峰榧坑、章水茅镬、奉化溪口斑竹等山区,常有古老的榧树生长。如李家坑四明桥边的那棵古榧树,已经历400多年岁月,却仍然根深叶茂,生机勃勃,绿意盎然。 桑园栗树银杏巷 奉化西坞街道有桑园,元代建村。宁波历史上是蚕桑之地,当地村民旧时也多以种桑养蚕为营生。因村里有大片桑园,故名。明朝时,邬姓兄弟从宁海紫溪迁此定居。哥哥居河东桑园之地,习称东邬;弟弟处河西菱堰之地,习称西邬。邬氏发展成当地大族后,东西两坞渐为人知,后统称为西坞。西坞遗有邬氏祖祠,其楹联云:东桑园、西菱堰,祠成名胜地。 鄞州东吴镇有栗树塘,村民主姓傅,传明初从姚江傅家迁此发族。村南有梅湖湖塘,塘旁山上多栗树,故称其塘为栗树塘,随之名村。村旁还有栗树塘河,引东钱湖栗木塘堰之水,以补后塘河水涸时之灌溉。 鄞州东胜街道有银杏小区,因银杏巷而名。银杏巷,旧名砚瓦衕。民国时,巷内有棵大银杏树,故名。银杏,古称“白果”。因生长慢,寿命长,被尊为树中寿星,在民间深受喜爱。宁波境内现仍有许多百年以上的银杏古树,以银杏或白果命名的地名也有不少留存。 枣坑藕池葡萄湾 象山东陈乡有枣坑,以坑得名。当初命名时,坑边是否有枣树,已未能得知。清嘉庆七年,南堡人在此挖得五铢钱一瓮,一时成为美谈。有人还特地作长诗云:“山下谁家宅,荒凉莫记年,坎埋一古瓮,积叠五铢钱。铸篆土锈不可识,洗磨始辨汉钱式。可知神物不终藏,瘗钱之说可追记。钱乎钱乎何时湮,人乎人乎汉溯秦。晦之已将二千载,显之以存千万春。”1956年8月台风受灾后,枣坑村民移居南盘。 海曙古林镇有藕池村,清代形成聚落,因村中曾有藕池得名。藕可生食也可煮食,是我国常用餐菜之一,在宁波各地多有栽培。藕池村后旧村改造,村民全部迁至绿荷苑。 海曙章水镇则有葡萄湾,村民主姓王,清末从仙居县迁入。因自然村建在山湾中,当时山湾盛产葡萄,故名葡萄湾。鄞州邱隘镇则有葡萄园路,曾名庙大路。1987年,由邱二村机耕路扩建而成。因东端原通镇上葡萄园,2008年命名为葡萄园路。 果园瓜舍木瓜村 鄞州咸祥镇有果园路,因路西端果园山得名。海曙月湖景区内也有花果园庙,却与管理花果园的土地神有关。传其处原为南宋宰相史浩宅第中的庙园,所祀庙神为管理庙园的土地神,故名。民间也传此庙为宋高宗麾下的杜恺将军而建。 慈溪横河镇有瓜舍,以旧时瓜棚而名。传昔日有王姓农夫在此种瓜,筑舍住下,后渐成村,故以瓜舍名之。观海卫镇则有瓜蒂山,古称瓜誓山,俗称瓜蒂山,亦称东山头、地瓜山。海拔49米。光绪《慈溪县志》解释得名云:其附近小山曰蛤蜊山、鲤鱼山、益家山、上扈山、下扈山、上积岐山、下积岐山,昔人谓一脉相连,皆瓜誓之支陇,故名瓜蒂山。 象山贤庠镇有木瓜村,地处木瓜山南麓,村民以王、柴姓居多。民国《象山县志》记:宋末,县尉王天益子自丹城迁此定居。后传当地有农夫住山北,种瓜为生,瓜藤蔓至山南。一夜农夫自山南归家,路黑在山间迷了路,幸亏摸到了自己的瓜藤,顺着瓜藤摸回了自己家。因为这段摸瓜趣事,时人遂称此山为摸瓜山,村以山名。后渐谐化成木瓜,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