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法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8月29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被告把起诉状发上公众号 为何又“被告”?

法院判决:侵犯隐私权

甬城风貌。(唐严 摄)

    

    

    

    

    

    通讯员 徐旭霞 邵珊珊

    记 者 吴向正        

    

    被告将法院送达的民事起诉状

    发布到网上而再次成为被告

    宁波某小区业委会因业主知情权纠纷被四位小区业主起诉,在收到法院送达的民事起诉状后,将此次诉讼及聘请律师情况在业委会的微信公众号上进行公示,同时将该份民事起诉状原封不动地发到了微信公众号上,起诉状上的个人信息包括四位业主的姓名、出生年月、身份证号码、住所地、电话号码等,均未以马赛克等方式遮蔽处理。

    四位业主发现后,认为民事起诉状上记载着个人信息,业委会将其个人信息公布到网络上,侵犯了隐私权,于是起诉至鄞州法院要求业委会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

    庭审中,被告业委会答辩称:民事起诉状上记载的四位业主的姓名、出生年月、身份证号码、住所地、电话号码等信息,不属于隐私权保护范畴;民事起诉状记载的个人信息是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时已选择公开的内容;被告将民事起诉状发到微信公众号,是为了保障业主知情权而进行的履职行为,无侵权故意,没有过错,不构成对原告隐私权的侵害。

    鄞州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民事起诉状中记载的身份证号码、出生年月、住所地、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属于敏感信息,与当事人个人生活安宁相关联,一旦被泄露或滥用可能危害人身和财产安全,属于“私密信息”,纳入隐私权的保护范畴。

    四位业主递交民事起诉状的对象为人民法院,发送对象为案件相关当事人,递交民事起诉状并不意味着同意公开个人信息,或者同意他人公开其个人信息。

    被告将未对个人信息进行遮蔽处理的民事起诉状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上,存在过错,客观上造成原告个人信息的泄露,构成对隐私权的侵害。被告在微信公众号上公布民事起诉状虽然系履行职务行为,但履职亦应建立在合法基础之上,不能就此免除其侵权责任。

    考虑到被告在微信公众号发布后不久即删除了侵权文章,根据侵权责任与侵权行为方式及影响范围相当的原则,法院依法判决被告在微信公众号上及小区业主群内发布道歉声明,驳回原告其他诉讼请求。目前,该案判决已生效。

    法官说法

    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各类推销电话是否让你不胜其烦?大量垃圾邮件是否让你清理到崩溃?电信诈骗团伙掌握的信息是否精准到让你怀疑人生?上述这些,都是个人信息被非法处理、泄露的结果。

    为了融入现代生活,我们需要将个人信息不断提供给各类机构、电子商务平台等,以换取相应的网络服务。对于这些个人信息,如何进行保护,以免对自然人的隐私、个人生活造成影响,本案的判决对掌握公民个人信息的机构和个人敲响了警钟。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个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适用有关隐私权的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

    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十条规定,任何组织、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不得从事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利益的个人信息处理活动。

    根据法律规定,掌握公民个人信息的个人、机构或电子商务平台等,对个人信息的不当处理,可能涉及民事、行政、刑事等三方面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前三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罚。

    

    公民的姓名、出生年月、电话、住址、身份证号码属于隐私吗?起诉时,原告在起诉状上主动向法院提供了上述个人信息,就意味着同意个人信息公开吗?

    近日,鄞州法院判决的一起隐私权纠纷案件,对上述问题作出了回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