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市智能公共数据平台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 |
步入社区,智能车牌识别系统、车辆管理无人值守设备、智能安防系统“各司其职”;线上办事,社会保障、医疗健康、安全缴费、电子证明等事项已实现“一站式办理”……随着数字化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各类数据烟囱被不断打破,数据的共享让市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殷聪 文/图 “这次政府补贴通过‘甬易办’平台直接发放到员工社保卡,比以往先发给公司、公司再发给员工快捷方便太多了!”日前,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朱女士告诉记者,本次留工优工促生产两项补贴申领中公司上报了680人,占总员工人数的近40%,涉及金额约50万元,补贴的及时发放对员工是实实在在的福利。 从以前的多头转,到现在的直接发放,这样的改变正是得益于各部门间数据烟囱的打破。长期以来,企业(个人)要完成政策兑现,常苦于不了解政策详情、申报材料复杂、审批手续烦琐。在申报时,还会受到各地兑付标准不一致、财政资金拨付时间长等影响,让许多政策成为“口袋政策”,兑现率低。 为改变这样的状态,2020年6月上线的“甬易办”平台,一端面向企业、个人,一端对接政府服务部门,实现了“一键通、一站式”的政策兑付。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甬易办”兑付总金额已达238.6亿元,惠及企业、个人总数分别达53.3万家和76.4万人。 “‘甬易办’实现了从‘线下收集’到‘线上呼应’的转变,兑付资金马上到账,让企业与老百姓获得感增强,真正达到了财政资金直达基层、直接惠企利民的工作要求。”市大数据局相关负责人说,未来借助大数据平台算力,“甬易办”将通过数据的分析,精准地锁定可享受补助的企业、个人的范围和补贴金额,真正实现无须申报、即可兑付等功能。 事实上,利用大数据精准锁定适应人群,象山已在全省率先破题。通过大数据分析,拆解民政、人社、教育等部门政策中的适应人群,分门别类地将当地满足政策条件的低保家庭、低边家庭、特困供养家庭子女名单以及残疾人(学生)名单发送至学校分管学生资助管理的负责人,象山已在尽可能保护适应人群隐私的同时,让政策实现了应享尽享。 以往,政策发放后,基层的工作人员需要详细了解政策的条例、规定,从适应人群到补贴标准,逐字逐句解读,以免错发、漏发等情况的出现。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学生有顾虑、人为干扰等原因,难免会出现遗漏。 “为了更好地让政策实现应享尽享,去年10月起,我们开发的惠民政策无感智推平台已于今年2月底正式上线。”象山县大数据发展中心总工程师庄斌魁告诉记者,经过近半年的搭建,该平台已成功拆分民政、人社、教育等部门的11个政策。通过将文字、数据转化为计算机能够读懂的结构性语句,最终通过户籍、医保、就业、子女就学等数据,精准地将适应人群进行分类。 此前,学生资助工作启动试点后,便迅速将象山县域可享受学生资助政策的人群锁定在1481人,与去年总人数相比增加了30%。除此之外,经过大数据的匹配后,该平台成功发现10名学生户籍已不在本地或所在家庭已成功脱贫,不在政策的适用范围内。 不光是象山,“新居民”一件事通过打通发改、住建、人社、教育、工会等10个部门的数据,让数据真正“流动”起来。截至目前,作为支撑单位的市大数据局已收集44个大类,合计2亿条的数据,为“新居民”打造了积分优享一件事、电子居住证“一指办理”、租房住房“一键通”、就业服务一件事等11个子场景清单,通过流程再造不断精简“新居民”享受政策时申报的材料与环节。 数据的共享,并未局限于政策兑付领域。在近期的走访中,笔者发现,数字化改革的春风已吹遍四明大地。 依托市大数据局牵头建设的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浙里甬e保”成功打通了医疗卫生、医疗保障、保险公司、公共信用、资金结算等数据,使得“浙里甬e保”能够连接全市410家医疗机构的21项居民医疗数据,并对接了22家商业保险机构。通过打通医疗与商业保险之间的数据壁垒,真正实现了商业健康保险理赔“无感智办”。 江北区住建局打造的“舒心住”应用依托市、县统建的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成功打通了国家电网、宁波水务集团、智慧工地监管及“甬砼码”应用的数据,让行业主管部门得以实时掌握房地产项目的用电、用水,混凝土用量及施工人员进出人数等21项数据,成功实现前端智感。 在鄞州,说起基层干部的工作状态,人们常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来形容。不少社区工作者常常为应对每月的报表,制作各类台账而感到不堪重负。鄞州开发的基层减负“基层一表通”系统利用数字化手段,解决了录入繁杂的问题,让基层工作者得以轻装上阵。 “据初步统计,宁波通过建设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与城市大脑,已归集数据196.85亿条,共享数据124.95亿条,开放数据3.6亿余条。”该负责人说,而这仅仅是个开始,随着数字化改革的持续推进,宁波将继续加快数据的共享、开放,按照数字化改革“1612”体系架构,创新谋划打造各项数字化标志性成果,为数字化改革贡献更多“宁波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