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城市大脑展区。(殷聪 俞柏峰 摄) |
本报讯(记者冯瑄)“一位国内知名院士曾说过,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从摄像头到信号灯的距离……从交通小脑到城市大脑,宁波的这颗‘大脑’是这样炼成的……” 在昨天上午举行的城市大脑建设高峰论坛上,宁波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数字基础设施和安全处处长冯豪的开场白,让在座嘉宾举起手机连连拍照。 城市大脑,成为近几年国内城市数字化转型中的“热词”,宁波也不例外。 2020年8月8日,宁波城市大脑建设应用启动仪式举行,去年3月27日,城市大脑正式发布。“我们希望借助这个大脑实现数据一网统揽、政务一网统管,让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实现有效链接。”冯豪说。 这几年,在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上,宁波城市大脑正在集约化建设政务“一朵云”。目前入驻单位有300多个,入驻系统1000多个。 同时,持续升级完善政务“一张网”,统筹推进视联网建设,已建设点位2934个,加快推进市公共安全视频图像共享平台二期建设,平台已接入视频监控点位24.19万路。 此外,宁波还加快推进组件共建共享共用,利用率全省第一。 在安全上,今年以来,宁波城市大脑共拦截攻击55378万次。 宁波城市大脑运行的成效究竟如何? 冯豪向在座的嘉宾举了个例子,去年台风“烟花”来袭,借助宁波城市大脑的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宁波的技术人员花了3个多小时,就在浙里办上线了台风积水地图。 台风积水地图覆盖全市203个内涝监测点和重要河道的37个水位点,可实时传输城区和易涝低洼路段、下穿立交区域的技术情况,同时以红橙黄三色图形式在地图上表示积水深度大于等于0.5米、0.2米和0.1米的地点,并提供水深的变化曲线图,为市民出行和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近两年,宁波台风积水地图也在不断扩容升级。 就在不久前,宁波城市大脑从积水、气象、环境三大场景入手,将水利、气象、生态环境等7个部门8大系统5种物联网感知设备数据集成在“一张图”上,向社会公众开放。 其中,积水场景覆盖全市244个监测点位,气象场景包括10个区(县、市)和全市329个气象监测站点数据,生态环境场景可及时呈现10个区(县、市)和22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数据,包含AQI指数、PM_2.5均值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