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9月06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八月十六吃汤果

    

    

    

    

    中秋节吃月饼,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宁波人呢,一直延续着南宋时期形成的八月十六过中秋节的习俗。在阿拉北仑柴郭地区,人们除了赏月品月饼还要下汤果吃,糯米粉搓的小圆子,寓意团团圆圆。

    新中国成立前,月饼对于生活在穿山半岛的大多数乡下人来说,是难得一见的奢侈品,只有城里人才有此口福。一开始,人们吃的是土月饼。土月饼,顾名思义,原料、包装都不讲究,是用油纸包裹的苏式月饼。到了中秋夜,大人从米缸或镴饭盂里拿出土月饼,家境稍好的人家每人一只,家境差的,把月饼切开来分了吃。孩子们舍不得把这块珍馔一口吞下,细嚼慢咽,落肚后还用舌头啧啧回味。

    当年缺衣少食,物资匮乏,但八月十六可以不吃月饼,下汤果吃则是家家户户的传统保留节目,只不过丰俭由己、甜咸风味不同而已。

    农历七月刚过,小伙伴们开始翘首等待中秋汤果。大家边玩边哼着童谣:“八月十六下汤果,白玉丫子等不到……”

    八月十五一到,家家户户开始忙碌浸糯米、磨汤果粉。当时白糖供应要凭票,各家煮妇各显身手,下出风味不同的汤果来。节俭人家从自留地里拔几把刚长出的萝卜秧,等镬里汤果快熟,撒一把萝卜秧,淋上香油,快速盛入碗中。碧绿青翠的菜秧漂浮在泛着油星的汤水里,如玉般的汤果在绿色掩映下上下沉浮,十分养眼。

    也有人从番薯地里扒几颗尚未长足的番薯,洗净去皮,切丁蒸熟,等汤果快熟时,倒入番薯丁,加点白糖或烂黄糖,再用筷头粘几粒糖精入镬。番薯又甜又粉,汤果又糯又软,别有风味。

    还有人家用海鲜下汤果,母亲做的虾潺汤果,就令我终生难忘。年少的我,站在土灶旁,看母亲下汤果。镬中沸腾的水中翻滚着洁白的汤果,母亲用一个长柄勺不时拨动汤果,待冷水过了两遍,倒入切成成人指甲片长的涨网虾潺,烧开,撒入本地大蒜花,煮熟后装入蓝边碗。大小均匀的汤果和虾潺漂浮在清澈的汤面上,晶莹剔透的汤果,洁白的虾潺段,点缀碧绿的本地蒜,光看着就让我直咽口水。

    母亲说,下虾潺汤果的秘诀是,虾潺一定要选本港透骨新鲜的当潮涨网货,体小肉嫩,特别鲜,滚水一汆就熟了。时间一长,虾潺就瘦成一根筋,全无味道。如用外港大虾潺,就要剖开切段。虾潺汤果无需放味精,否则吃不出原味了。

    头镬汤果要上桌供奉先人,荤素不论。一般人家,摆几碗汤果,点上三炷香;讲究人家,凑九碗或十二碗下饭,摆几碗汤果一起供,其中茭白和芋艿这两道时令蔬菜不能少。母亲把第二镬汤果盛碗后,叫我端给长辈吃。第三镬汤果出镬后,一家人才上桌围着吃。汤果糯而不黏,软绵滑溜,虾潺鲜嫩,入口即化,唇齿留香。一家人在天然的美味中感受着节日的美好与和谐。

    世事变迁,八月十六下汤果的习俗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中秋月饼的品种倒是越来越丰富,苏式、广式、鲜肉月饼、冰皮月饼、海珍月饼……令人目不暇接。阿拉宁波人呢,百样吃遍,还是觉得本地苔菜芝麻百果月饼顶好吃。

    如今偶尔也吃汤果,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难道是嘴巴变刁了?细细思量,或许是没了那种全家人一齐动手推石磨、做汤果的喜庆气氛。咸鲜、香甜的汤果里,不光有口福的享受,更有母爱的温暖。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