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望京门观文昌阁 (摄于清末民初) |
|
文昌阁故址所在地 |
|
《宁波西门外》旧影(资料源自1921年《铁路公报宁沪杭甬线》期刊) |
|
谢山先生祖居地 |
|
月湖全祖望像 |
|
高桥原“村姑救驾”雕像 |
昔日,万安桥畔弹丸之地,有潮音堂(南宋)、乙未坊(1595年)、文昌阁(1827年)、报忠祠(1849年)、万安桥(1853年)、全公祠(1892年)、协佑侯行宫等七座古建筑,仿佛“七星连珠”,照亮了历史的天空。 一 万安桥坐落在西塘河上。原先的万安桥是座不起眼的单孔石梁桥,与东头大卿桥、西边西成桥相比,体量不大,造型不美,气势不足,名气不响,甚至连“年龄”也偏小,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但是,万安桥畔却有其不同寻常之处。 万安桥南堍东侧,是明代御史王瑫的假山宅第。万安桥北岸,旧称乙未坊。明万历乙未年(1595年),天一阁主人范钦的堂弟范钫考中进士,这一年,宁波进士人数不少,与范钫同时考中的还有陈之龙、徐时进、袁时选、叶世英等人,其中三人殿试金榜名列第二甲第14名、16名、19名,成绩喜人。于是望京门外竖起一座牌坊,予以表彰。因是乙未年考中的进士,就名为“乙未进士坊”,简称“乙未坊”。后来地以坊名,这一带也就叫作了乙未坊。 清道光元年(1821年),乙未坊前发生了一件令今人看来匪夷所思的事,起因是坊前这条舟楫往来、水波荡漾的西塘河。 此河自白塔洋至望京门这段长约2.7公里的水道,几乎是笔直的,只是在临近城区时,自西而东逐渐有点收窄。好事的堪舆者认为:西来之水直冲城门,风水上属剑水,会对城厢带来不利影响。当时宁波最高长官陈中孚巡道听信此言,决定填塞乙未坊前河道(一说在清道光四年,被市井富家筑土截断),以阻断西来之水,使其南流。为助宁波文运昌盛,清道光七年(1827年)又在填土之上,建了一座文昌阁,闳敞轩昂,内祀文昌梓潼帝君,即民间所说的文昌星。古人认为文昌星是掌管福禄、主宰功名之星,道教将其奉作神祇,清代又纳为正祀。 文昌阁与乙未进士坊比邻,倒也相得益彰,增添了文化氛围。但这样一搞,风水看似好了,对交通却造成很大影响。那时候宁波的交通主要依赖水运,西塘河的作用相当于现今的高速公路。河道一堵,往来船舶就要绕道至薄家汇,才能折回西塘河,不但路程长,还要多拐四个弯,费时费力,航行十分不便,民众叫苦不迭。舆情一起,官府坐不住了,为消弭民怨,只得恢复原先河道。由于文昌阁占了部分水道,重新挖的河道就窄了很多,所以后来造万安桥时,桥自然也就建得小了。 文昌阁兴建之前,东边原先有潮音堂,滨河而筑,距万安桥北堍约50米。潮音堂历史悠久,据《鄞县通志》记载,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但从《四明谈助》“购宋张即之潮音堂故匾额于其上”看,这潮音堂至少在南宋时就已存在了。《鄞县通志》所载,或许是重建。因为年代久远,早在1914年的地图上,潮音堂就已被标注为“潮音古迹”。 潮音堂听名称像是寺庵,其实是祠庙,堂内祀汉关壮缪公,也就是民间所说的关公、关老爷。老底子宁波人特别信奉关公,《申报》记载:“宁波崇奉关圣较他处为尤盛……”旧时宁波城内外有很多供奉关老爷的殿庙,除了现今仍在月湖柳汀的关帝庙外,城内白衣寺东、广济街南、贯桥北、新江桥南,以及横河街、苍水街都有关帝殿,江东三官堂、新河头、张斌桥北,也有关帝殿,另外,那些行业会馆如药王殿侧的连山会馆等,皆供奉关圣像,旃檀馥郁,果饵纷陈。每到农历五月十三日,宁波人就凑集钱财进行会祭,称作“关帝会”,人们抬着关帝神像在城厢内外巡游,并伴以联灯、鼓亭、纱船、抬阁之类,彩艳夺目,热闹异常。赛会时还互相竞争,关帝会有福兴、新文华、新风云、得兴四社,其中福兴社最牛,仪仗之佳与宁波最大的赛会——都神会之彤云社不相上下。赛会期间,街衢悬灯结彩,庙社丝竹嗷嘈,或唱戏,或歌曲,锣鼓喧天,笙歌拂地,满城百姓空巷出游,观者摩肩接踵,要整整热闹两个昼夜。宁波人如此崇奉关圣,应该与悠久的重商传统有关。商界推崇守信,既追求财运亨通,也要求取之有道,言信行果、义薄云天的关羽是最好楷模,更何况威风凛凛的关老爷还被尊为武财神,能佑财运。 与关帝会的热闹相比,文昌阁的祭祀活动则显得冷清多了。宁波虽然也有不少文昌阁,如孝闻街、文昌街、日湖、江北岸和义渡、江东张斌桥都有以文昌命名的宫阁,另外,县学街南白鹤庙、湖西苍圣庙、平桥包奎庙、鄮山书院也是祭祀文昌帝的场所,但农历八月初六文昌帝祭祀活动,通常仅一些官方人员参加。1897年那次祭祀,鄞县杨大令还以政体违和为由缺席。 文昌阁建成22年后,也就是1849年,阁的东北角又兴建了一座祠庙,名曰报忠祠。报忠祠内祀鸦片战争中在宁波牺牲的忠烈,有靖节公裕谦、壮节公葛云飞、刚节公王锡朋、忠节公郑国鸿等人。 裕谦是钦差大臣两江总督,葛、王、郑三人分别为定海、寿春、处州总兵。1841年英国侵略军再次进攻定海,三总兵同守力战六昼夜,于10月1日先后战死。定海及镇海招宝山相继失守后,在镇海坐镇指挥的裕谦见大势已去,10月10日投学宫泮池自尽,后被副将救起,尚存微息,送余姚途中气绝身亡(一说再次自尽)。报忠祠在1914年的地图上标注为王公祠,这大概是民间的称呼。 二 光阴似箭,报忠祠建成后又过了43年。1892年6月9日这天,万安桥畔文昌阁旁热闹异常。这天是农历五月半吉日,本地各级官绅穿戴整齐,共同庆祝一座新祠落成。祠堂名“全谢山先生祠”,民间称作“全公祠”。官绅们恭恭敬敬地奉牌位入祠,荐以明禋,还召集梨园子弟唱戏演剧一昼夜,以伸庆祝。当日,新任鄞县县令杨稚虹还给生童出题“谢山先生祠堂神弦曲”。 谢山先生就是清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浙东学派重要代表全祖望,谢山是他的号。全祖望,1705年出生在鄞县白坛里月湖西岸,志载他生有异禀,读书过目不忘。四岁入塾,就能粗解四书诸经,八岁能兼读《资治通鉴》《文献通考》之类,民间传为神童。有一传说十分生动,说全祖望童年时随父去洞桥沙港老家,族中听闻过神童传说的长辈想试其才华,要全祖望当场作诗。过去沙港梁桥一带是宁波有名的砖瓦产地,这些长辈多以烧窑为业,村里人称呼他们为“十八太公”。全祖望当即作诗:“一缕青烟上碧霄,月里嫦娥鬓熏焦。天将差使来相问,十八太公烧瓦窑。”长辈们听了哈哈大笑,连声称赞全祖望聪明。 全祖望不仅聪明,也勤奋,他求知若渴,自家藏书读完,就四处寻书读,曾到宁波南轩、云在楼、天一阁以及杭州小山堂等藏书楼,搜阅秘本,读书抄书,那时他才20岁。全祖望读书非常专注,文献记载,有次赛社巡游队伍从其读书的楼下经过,鼓乐喧天,灯火通明,热闹得不得了,但他不为所动,依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全祖望25岁被选为贡生,32岁中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崭露头角,仕途却不如意,次年即辞官返乡,从此专心著述,不复出仕。他曾主讲于蕺山、端溪两书院,著作等身,有35部400余卷,主要有《七校〈水经注〉》《三笺〈困学纪闻〉》《鲒埼亭集》《续甬上耆旧诗》等。1755年,体弱多病的全祖望因独子先殇的打击,五十岁刚过就离别人世。 全祖望学术地位崇高,清代著名学者阮元称“经学、史才、词科三者得一足传,而祖望兼之,其《经史问答》实足以继古贤,启后学……”梁启超说“若问我对古今人文集最喜读某家,我必举《鲒埼亭集》为第一部”。胡适说“绝顶聪明的人有两个,一个是朱熹,另一个是全祖望”。文献记载,全祖望“为硕学名儒,后学仰之如泰山北斗”。 宁波人十分敬重这位先贤,早在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在钱肃乐、张苍水二公祠中,已将全祖望附祀入祠。在他去世130多年之后,又在万安桥畔建了这座全公祠。 现今的宁波,月湖烟屿楼北侧,有谢山先生塑像,此处古称桂花井,是他的出生地;南郊王家桥河畔,今恒春街南侧,有谢山先生墓地,附近还有一条以他名字命名的道路;洞桥沙港谢山先生祖居地,有他的纪念堂。 三 万安桥畔,全公祠西侧,还有一座古建筑,称作协佑侯行宫,内祀汉昌城武烈侯刘植,此宫始建时间不详。 至此,万安桥畔弹丸之地,有潮音堂(南宋)、乙未坊(1595年)、文昌阁(1827年)、报忠祠(1849年)、万安桥(1853年)、全公祠(1892年)、协佑侯行宫等七座古建筑,仿佛“七星连珠”,照亮了历史的天空。 如果空间稍扩大些,距万安桥不到200米处的筱墙巷,是更早的古迹。相传东晋隆安五年(401年),刘牢之、刘裕与孙恩作战,在此筑土垒城。战后兵撤城弃,土垒长出筱竹,如同筱墙,后来就有了筱墙巷。虽然,这不过是“城寨”之城,并非“城市”之城,与宁波城建史并无多大关联。但1600多年前的战场,也可算是这里的第一个古迹。 如果时间再放宽些,协佑侯行宫旁的航船埠头,则是万安桥附近最晚的“古迹”,这航船埠头在1914年或更早就已经存在。1929年此处设立了鄞凤汽船公司,开通西乡一带的机动航船。相信不少“老宁波”对这航船埠头留有记忆。20世纪60年代末,笔者曾在此乘航船去集士港吃“好日酒”。集士港的十字形河道,沿河古民居风貌,以及为了向新郎“敲糖”,几个“小顽”一起将迎接新娘用的船橹藏到草籽地里的情景,一生难忘。 也许是万安桥太过平常,乏人关注,笔者寻觅多年,至今未见到它相对清晰的旧影,只在1921年《铁路公报宁沪杭甬线》期刊中,看到它与文昌阁等建筑的一个远影。 旧影是从大卿桥方向拍的,波光潋滟的河道上,一艘乌山船迎面而来,船后呈“八”字形隆起的就是万安桥。左侧那棵老干槎桠的白果树所在位置,应是过去假山王氏的宅地,桥右侧飞檐翘角的建筑是文昌阁。阁左矗立着救火会瞭望台,用于观察城市火情。阁右探出的一对观音兜山墙,应是全公祠。河边竹篱笆后鳞次栉比的建筑,是西郊路的街屋。可惜因为是印刷品,很难读出其他细节。但照片中浓浓的水乡韵味,厚重的沧桑感,以及包含的众多历史信息,依然显现出它珍贵的艺术和文史价值。 进入民国后,万安桥北岸的古建筑逐步改作他用,全公祠及文昌阁办起了县立鄮西小学,其中文昌阁一部分成了警察分所和老丽安救火会,协佑侯行宫办起了县立西隅小学,潮音堂则成了警察派出所和老丽安救火会场所。 现如今,万安桥畔已看不到一星半点古迹,潮音堂位置已成为地铁大卿桥C出入口,原文昌阁、全公祠、王公祠所在区域,则成了略显空旷的河畔小广场。 每每经过此处,总会冒出一点想法:若在此建一座“抗英忠烈”群雕或“谢山先生像”,取代那个硕大无比的“麦克风耳机”雕塑,是不是更有意义?中山路沿线,曾发生过“黄晟宰蛟”“张公卖履”“吴谦治水”“村姑救驾”等历史故事,如果在其对应的位置,即江厦公园、原张斌桥附近、地铁泽民站北小广场(此处为原泽民庙所在位置)、高桥滨河绿带等处,布置相应雕塑,让深藏在古籍里的故事,成为可以观看的艺术品,不是也很有意义吗?这样不仅能增加文化氛围、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位,还能更好地展示宁波这座千年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