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深度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09月15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奥林匹克五环下的宁波身影

从王正廷到魏纪中,往事并不如烟


李祥收藏的“中国大学校长王正廷敬赠”的刺绣。(林海 摄)

魏纪中成为北京冬奥会火炬手。(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由王正廷题写刊名并撰写发刊辞的《体育季刊》第一卷第一期目录。
(资料照片 李祥提供)

王正廷发表在1933年《时事月报》上的《体育救国》一文(部分)。
(资料照片 天津大学提供)

王正廷为《勤奋体育月报》题词“强我民族”。
(资料照片 天津大学提供)

    

    

    

    

    

    

    今年9月8日,是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先行者、宁波人王正廷(1882-1961)诞辰140周年纪念日。再过几天,宁波将正式成为中国奥委会授予奖杯的首批“奥运冠军之城”之一。为此,记者近日专程前往北京通州体育博物馆和天津大学天津校友会,了解王正廷及众多宁波人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故事。

    140年前,王正廷出生于奉化县金溪乡税务场村(今属宁波市奉化区西坞街道)。100年前,王正廷虽未到会,仍经国际奥委会主席顾拜旦提名并顺利当选为中国第一位国际奥委会委员。

    王正廷是近代中国外交界、体育界的风云人物。“他的主业是外交和法律,体育只是他的副业。此外他还担任过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对中国的卫生事业也有重要贡献。”年逾七旬的天津大学大学文化与校史研究所所长王杰教授表示。

    从王正廷开始,宁波人参与奥运的足迹就一直延续下来。新中国成立以后,一批又一批宁波运动员先后向奥运会发起冲击。2016年,举重运动员石智勇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2020东京奥运会,宁波运动员杨倩、石智勇、汪顺和管晨辰更是留下“一城五金”的佳话。

    同时,还有很多宁波人甘当中国奥运征程的幕后英雄,他们的经历和功绩,同样值得铭记。

    

    记者 林海 通讯员 周力 奉化区委报道组 黄成峰

    

    藏品记录 “中国奥运之父”思想轨迹

    

    

    

    作为国内著名的体育收藏家,中国收藏家协会体育文化收藏委员会主席李祥拥有体育藏品2万余件,与王正廷有关的藏品有200余件。

    其中一件,是留有王正廷墨迹的刺绣作品,上书“中国大学校长王正廷敬赠”字样。据史料记载,王正廷1921年开始担任中国大学校长。“中国大学由宋教仁、黄兴担任第一、第二任校长,孙中山自任校董,可见孙中山对该校的重视。”李祥表示。在黄埔军校创办之初,两所大学齐名,号称“北有中大,南有黄埔”“一北一南,一文一武”。1913年至1949年的36年间,这所大学培养了2万多名大学生。王正廷担任中国大学校长后,大力倡导体育教育,使该校的体育活动迅速开展起来,还培养出许多体育人才。1931年,中国大学曾组织篮球队去欧洲参加比赛。

    除了在高校里倡导体育教育,王正廷还在报刊上明确阐述自己的“体育救国”思想。1934年,王正廷为我国近代最为著名、最具代表性的体育刊物《勤奋体育月报》创刊一周年题词“强我民族”,这和孙中山1922年为上海交大技击部题词“强国强种”可谓一脉相承。1933年,王正廷在《时事月报》上撰文指出:“世界物质文明,与日俱进,而人类之身体,却有渐渐衰落之趋势,此为近代一种特殊之现象,长此以往,人类身体,将日就衰削,民族前途,何堪设想,有心人窃以为忧,此提倡体育之声浪所由来也。提倡体育之道甚多,而举行运动会,确为一种最适宜最重要之方法。”

    王正廷列举了体育运动的种种好处:体强为个人立业之本;人人强健即国强之本;运动能引起合作之精神;运动能替代不良之游戏及行为。随后,他明确提出实现“体育救国”的具体措施:(一)养成体育人才;(二)建筑运动场;(三)注意群众运动;(四)养成国民团体游戏之精神sportsmanship。近百年过去了,王正廷的这些言论,仍不失为真知灼见。其中,体育人才培养、运动场建设、发展群众健身运动等,早已成为现实。

    1935年,王正廷为《体育季刊》题写发刊辞,进一步阐释了体育发展与民族兴衰的关系:“有强健之体质,然后有勇毅之精神,有勇毅之精神,然后有伟大之建树。个人体质之强弱,关乎民族之兴衰……当视体育为强健身心之常径,体育之练习日进,斯身心之强健日增,卫生要有恒。体育者人之生命也,亦即民族之生命也,积力愈久,收效愈宏,作辍无常,是为大戒……嗟乎!国家之多难也如此,民族之积弱也又如此。瞻念前途,托身何所,救国之道,经纬多端,而行健自强,体育为亟。”

    天津大学大学文化与校史研究所副所长张世轶博士认为,王正廷一生坚守体育救国思想,钟情于中国体育事业发展,对亚洲体育,特别是对推动中国体育走出国门、走向亚洲、走向奥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

    

    两位宁波人 助推乒乓球成为“国球”

    

    

    

    如果说王正廷、周余愚、楼文敖、舒鸿……这些中国早期奥运史上的宁波人创造了近代中国强国强种的历程(本报2月15日、3月8日《四明周刊》先后进行过报道),新中国成立后,宁波人在奥林匹克运动史上仍功不可没。正是从新中国第一个乒乓世界冠军容国团及其教练傅其芳开始,新中国体育开始踏上走向国际赛场的漫漫征程。

    傅其芳1923年出生在鄞县(今鄞州区)五乡镇。1957年,以华侨身份归国的傅其芳,代表中国队参加第24届世乒赛,在那次比赛上,中国男队经过苦战夺得第三名,第一次拿到奖牌。从1958年起,傅其芳担任中国乒乓球队总教练,他指导容国团夺得首个男子单打世界冠军,又率队连续获得第26届、27届、28届世乒赛男子单打冠军和团体冠军。

    傅其芳曾与梁焯辉合著了10万字的《乒乓球训练法》一书,对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实践中,他摸索出一条极具中国特色的“近台快攻”路子,培养出庄则栋、李富荣、徐寅生、张燮林等一批世界级名将。直拍进攻型打法的傅其芳首先提出要以速度即“前三板”技术取胜对手的理论和“快、准、狠、变”的战术,这套理论和战术至今还在沿用。为纪念容国团、傅其芳、姜永宁这三位中国乒乓球界的元老,1985年起,由中国乒乓球协会设立“三英杯”乒乓球邀请赛,推广乒乓球运动。

    “国球”的兴盛还离不开另一位宁波人张彩珍的贡献。张彩珍1930年出生于镇海,1954年,经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元帅点将,张彩珍到国家体委工作,留下了“文人进武庙”的佳话。此后,她长期蹲点乒乓球队,吃住都在队里,成了运动员的知心姐姐。“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打出风格,打出水平”“从零开始”等乒乓运动的经典口号,都是她参与研究、从乒乓运动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中央电视台曾播出张彩珍与徐寅生等人合著的《乒乓球运动的春天》一书的若干章节,说“这本书教育了一代人”。

    1985年至1991年,张彩珍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在国家体委担任副主任的女性。她长期担任《体育法》起草领导小组组长,1998年,她以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顾问的身份,亲历了《体育法》审议通过的全过程。由她创立的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用10年时间制定了“全民健身战略与奥运战略协调发展”纲要,指导全国运动项目科学调整和全民科学健身。1992年,张彩珍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奥林匹克勋章的女性,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授予她奥林匹克银质勋章。

    

    北京申奥团队中的 宁波籍佼佼者

    

    

    

    1991年、2000年和2015年,北京三次申办奥运会(两次夏季奥运会、一次冬季奥运会),申办团队中有多位宁波人的身影,魏纪中、楼大鹏、屠铭德是其中的佼佼者。

    祖籍余姚的魏纪中1936年出生于上海,是中国体育界三次参与北京申奥的元老,曾亲历“乒乓外交”“恢复奥运席位”等体育外交大事。1991年北京首次申办奥运会,魏纪中是奥申委的秘书长;2000年北京第二次申办奥运会,他担任奥申委主席特别助理。2015年,79岁的魏纪中以冬奥申委专家身份抵达吉隆坡,这是他第三次参与中国申办奥运会工作。萨马兰奇曾当面称他是“最好的朋友!”

    祖籍鄞县的楼大鹏,曾担任国际田联副主席、中国奥委会副主席。他1936年出生于上海,10岁随父母旅居英国,16岁时回国。1956年,他第一次打破男子200米低栏的全国纪录;1958年,在首届全国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上,他以25秒2的成绩再次打破这一项目的全国纪录,并获得金牌。

    虽然因伤错过第一届全运会,但楼大鹏拥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和丰富的运动经验,后进入国家体委国际司工作。其间,楼大鹏参与了中国“乒乓外交”的破冰之旅,经历了中国在各个国际体育组织中合法席位恢复的全过程。1991年和2000年,楼大鹏两次出任北京奥申委体育主任并担任申奥主要陈述人,为北京成功申办奥运会作出了重大贡献。

    祖籍宁海的屠铭德1942年出生于上海,196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外语系,此后一直致力于奥运理想的普及、奥运活动的促进和推广。1972年,他进入国家体委国际司工作,曾任国家体育总局对外联络司司长,中国奥委会秘书长、副主席;曾兼任北京奥申委秘书长,北京奥运会组织委员会主席助理。

    屠铭德和何振梁、楼大鹏、魏纪中等人长期活跃在我国体育外交的最前沿,为提高中国体育的国际地位作出了巨大贡献。屠铭德作为他们当中最年轻的一位,在北京申奥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

    此外,出生于镇海大碶(今北仑大碶)的贝钧奇,5岁随母亲移居香港,在香港体育界长期兼职并享有盛誉。73岁的他,目前担任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副会长,也是2020东京奥运会中国香港代表团团长,自称是“体育义工”的他,为香港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宁波体育博物馆建设 已提上议事日程

    

    

    

    熠熠生辉的体育明星,不为人知的幕后英雄……中国体育界这些宁波人背后,是数不清的体育故事,是剪不断的精神传承。

    “宁波有古代中国最早的体育文物,也有多位重要的近代体育风云人物,更有耀眼的当代体育成就。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应对体育文化有足够的重视,尽早建一座体育博物馆,让这些弥足珍贵的体育精神得到传承和弘扬,使之成为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李祥说。

    实际上,宁波体育博物馆(暂名)建设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去年7月公布的《宁波市体育事业“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宁波体育博物馆建设,搭建体育文化展示平台。”因各方面条件限制,前段时间,宁波体育博物馆(暂名)的推进速度放缓了。下一步,有关部门将着力克服人才、资源上的瓶颈,推动场地建设和展馆前期设计进程。

    “我们期待由文化部门和体育部门联手、其他部门配合,共同推进宁波体育博物馆(暂名)建设,共同发扬奥运体育传统,让奥运精神永久落户宁波。”张世轶博士建议。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