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甬剧艺术博物馆全景图(徐磊 厉晓杭 摄) |
|
《众家姆妈》剧照 (徐磊 摄) |
|
王锦文走访甬剧老艺人金小玉。(通讯员供图) |
|
甬剧研究传习中心近年来策划出版的部分研究书籍。(徐磊 厉晓杭 摄) |
|
《小城之春》剧照 (通讯员供图) |
厉晓杭 陈也喆 地方戏曲的保护和传承一直深受关注。甬剧是用宁波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承载着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也寄托了一方百姓的乡情乡愁,是宁波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市委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保护体系,传承发展戏曲曲艺、民间艺术、传统医药、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擦亮甬剧、十里红妆等金名片,以时代精神激活非遗的生命力。这为宁波振兴戏曲艺术指明了方向。 甬剧如何创新突围,让传统有流量,传承有力量?甬剧振兴面临哪些亟待解决的课题?近日,笔者走进甬剧研究传习中心,进行了深入探访。 研究是传承的基础,排戏是最好的传承—— 留住文脉,甬剧发展紧跟时代步伐 今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戏曲传承振兴的具体措施,扶持濒危剧种。 甬剧起源于农村,在宁波城区扩大影响,19世纪末到上海渐趋成熟,后又回到宁波本土不断发展壮大。它从田头山歌、宁波串客、宁波滩簧、四明文戏、改良甬剧一路走来,发展到今日的新甬剧,已有200多年的历史。2008年6月7日,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6年6月,市政府批准成立了我市第一家专门从事甬剧艺术研究、保护、传承、传播的艺术科研机构——宁波市甬剧研究传习中心。6年多来,甬剧研究传习中心致力于甬剧的深入研究和活态传承,抢救性保护了一批珍贵的历史资料。 “由于历史原因,甬剧以往的基础性研究缺失,抢救工作千头万绪,但迫于人力所限,只能一件一件来,集中力量抢救和弥补。”甬剧研究传习中心主任王锦文说。 2017年,甬剧研究传习中心将90岁高龄的甬剧著名作曲家李微一生研究甬剧音乐、唱腔的成果《宁波甬剧及其音乐的演变》出版。这本书首次对甬剧声腔、曲调、唱腔等甬剧的音乐进行了系统整理和总结,讲述了甬剧音乐的来龙去脉,厘清了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甬剧音乐的轨迹与演变。2018年,中心邀请甬剧老艺人俞志华,撰写出版了第一本甬剧韵脚工具书《甬剧的韵脚与平仄》,这为规范甬剧的合辙押韵,为培养甬剧后备创作人才提供了学习资料。2020年,中心策划出版著名剧作家、宁波市甬剧团任期最长的团长王信厚的《王信厚剧作选》。这些书籍成为大家了解甬剧的重要窗口。 更值得一提的是,从2018年起,甬剧研究传习中心还开展“老艺人抢救采访拍摄工程”。研究组通过采访并拍摄甬剧老艺人,还原老艺人当年的学艺、演出情况。 王锦文介绍,研究组走进宁波城乡、杭州、上海等地,除了采访拍摄,还从北京、上海、杭州和宁波等地的档案馆、图书馆搜集与甬剧、剧团、艺人相关的珍贵史料。老艺人大多是75岁以上的老人,有3位已经90岁以上了,年龄最大的是97岁的老艺人姜晓峰。 “起初他的家人婉拒了研究组的采访,后来考虑到我们从宁波过来,觉得过意不去,答应给5分钟拍摄时间。没想到,姜老先生一聊到甬剧,话匣子一打开,两个多小时还意犹未尽……”王锦文说,5年时间,研究组积累了4000多分钟珍贵的精选回忆影像资料,并将于今年10月结集出版老艺人研究书籍《戏中有戏——甬剧艺人逸事》。 研究是传承的基础,但甬剧毕竟不是博物馆艺术,而是舞台上的活态存在,只有不断推出新戏,才能使其艺术生命长青。甬剧研究传习中心深入挖掘整理剧目资源,努力探索剧种创新发展,结合学术研究课题,积极开展创作实践。 “排新戏是最好的传承!”在王锦文看来,戏曲需要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紧跟时代发展不断推陈出新。 六年多来,甬剧研究传习中心整理改编了甬剧“七十二小戏”宝库中的《呆大烧香》;研究艺术内在规律,新创甬剧《甬港往事》;拓展甬剧表演空间,打造首部沉浸式实验甬剧《小城之春》;研究剧种移植改编,排演甬剧轻喜剧《秀才过年》《父子奇缘》;探索甬剧现代戏发展的方向,创排现代甬剧《暖城》;探索影像实时投影等创新方式,创排小剧场甬剧《琉璃乡》;挖掘宁波红色根脉,创排大型红色甬剧《众家姆妈》,此剧荣获浙江省文旅厅颁发的“2021浙江省十佳红色经典剧目”…… 甬剧研究传习中心不局限于镜框式舞台,打破传统的观演关系,2017年11月,打造了甬剧史上第一部沉浸式实验甬剧《小城之春》,为甬剧输送了新鲜的血液。这部戏的创作团队是由90后与表演艺术家共同组成的,是年轻人与古老的戏曲、古老的建筑产生的碰撞,是舞台实践与学术前沿的碰撞。该戏的主创团队几乎是90后,他们是上海戏剧学院2016级的研究生。 甬剧《暖城》是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剧目,入选浙江省舞台艺术创作重点题材扶持项目、宁波市精品工程项目,主要讲述宁波的慈善大爱故事,传递人世间的善良和美好。 尽管有许多素材可以从报刊上信手拈来,但将那些催人泪下的题材搬上舞台绝非易事。如何将鲜活的新闻素材与舞台艺术有机结合?主创人员艰苦求索,创作过程充满了曲折。从筹备到演出,花了三年多的时间,历经三次国家级的专家研讨会、八次剧本的大修改,并数次深入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区,剧名也由《甬城故事》改为《暖城》。 业内人士认为,这部戏的创排,使甬剧现代戏往前迈了一大步:第一,它贴近现实生活,反映时代精神,拓展表现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创新音乐唱腔,寻求更大发展;第二,尝试甬剧音乐及伴奏的改良创新,以适应市民不断变化的欣赏趣味,满足不同文化阶层的审美需求,拓宽了甬剧的内涵与抒情性。 开设直播课,打造甬剧情景剧—— 传统戏曲寻求焕新 传播方式花样翻新 戏曲是活态的艺术。它既传承着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又期待着在时代精神的表现中实现创新性发展。然而在传统戏曲式微的当下,寻求焕新实属不易。 2019年6月,甬剧研究传习中心创建了宁波市甬剧艺术博物馆。走进位于鄞州区福明街道邵家村花汀桥北137号的甬剧艺术博物馆,戏服、表面斑驳的乐器、留声机、缝纫机、泛黄的老剧本等展馆藏品和陈设,见证了岁月变迁。这座清代宅院地处闹市,白墙灰瓦掩映于四周林立的高楼中,别有一番意境。经典甬剧片段的全息影像、多媒体放映仪等动态展示,让人更具象地感受到优秀的地域文化。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静态与动态的展示,颇具新意。经常有游人慕名而来,感受甬剧200年的风雨兴衰史。“我家就住在附近,退休后空下来,我经常过来看看,也推荐喜欢戏曲的朋友一起前来观摩。”家住福明家园的黄女士说。 这不仅仅是一个博物馆,还是一个多元化的平台。王锦文是国家一级演员,甬剧领军人物,对甬剧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她说:“保护甬剧的重要历史文物与资料,使宁波人对甬剧的文化记忆有地方安放,使优秀的地方文化代代相传。这些宝贵的实物与资料是甬剧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见证,对传承发展甬剧艺术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传播甬剧,王锦文在甬剧艺术博物馆开设甬剧直播课,向戏迷朋友讲述甬剧的历史发展阶段,并亲自示范教授甬剧经典唱腔与发声技巧,逾3万人次在线同步观看。 王锦文声情并茂的讲述,配合摄影机对准甬剧艺术博物馆里的一幅幅老照片,令人仿佛回到了“田头山歌”“串客”“宁波滩簧”“四明南戏”“改良甬剧”等一个个百年甬剧的历史发展阶段。 为了让观众深刻感受甬剧从滩簧时期到新时期的发展变化,王锦文还引导大家观看甬剧早期滩簧《呆大烧香》与甬剧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典妻》,使观众更形象直观地感受新时期甬剧不同于以往的表演形式与舞台美术。 在甬剧艺术博物馆开设直播课能直接向网友展示老照片、老物件、影像视频,更直观形象,丰富立体。不少网友评价:王老师讲解生动,受益匪浅。 除此之外,甬剧研究传习中心还与电视台联姻,拍摄甬剧情景剧,推广传播甬剧。2022年打造的甬剧情景剧《四明人家》,深层次反映宁波老字号的文化精神内涵,以及老字号的家族历史、品牌创立、奋斗历程、后辈传承等背后的故事。这使老百姓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地方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甬剧不是“银发”艺术,吸引“年轻态”流量—— 坚守甬剧精神 拓宽戏曲传承传播边界 从古至今,戏曲艺术都是传播传统文化、传递中华民族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让传统戏曲在新时代受到大众关注,需要拓展新空间。 甬剧研究传习中心与宁波广播频率群展开合作,联合推出“甬剧传习”系列专栏——《甬潮剧社》。这个专栏节目将甬剧艺术有机地融入广播栏目中,致力于打造一个具有潮流实验品牌的甬剧节目。 “甬剧不是‘银发’艺术,一定要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参与才有希望。因此,我们要活态传承好传统艺术,用各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去推广和宣传甬剧,拓宽戏曲传承传播边界。”王锦文介绍,传承甬剧,不仅要传承甬剧的技艺,还要坚守甬剧精神。甬剧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传统戏曲也可以用新的技术手段去表达。她还计划在“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上开设甬剧抖音号,进行短视频传播。 进校园、进社区,也是传播戏曲文化的重要途径。从2018年开始,甬剧研究传习中心“戏曲进校园”一共办了187场,参与学生1.7万余人次。传习中心的老师走进鄞江镇中心小学、爱菊艺校、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为学生开展甬剧艺术讲座。她们现场示范戏曲身段、甬剧唱腔,结合播放经典戏曲片段,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欣赏戏曲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 “我们还要在校园建立更多的甬剧传承基地,点和面相结合,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地方戏曲,也希望让孩子通过艺术作品学习宁波话,留住宁波的乡音乡情。”王锦文说。 除此之外,甬剧研究传习中心汇聚全国戏剧力量,连续三年举办浙江省传统戏剧濒危项目(甬剧)培训班,提升业余民营甬剧团的艺术水平,为甬剧培养更多票友和观众。 更值得一提的是,王锦文还带领团队不断走出去,拓展传统戏曲新空间。今年1月,位于江北慈城镇的周信芳戏剧艺术馆对外试运营,传统艺术与新空间相结合,集内涵和颜值于一身,一跃成为慈城的文化打卡地。艺术馆也迅速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走红。其设计运营团队,便是甬剧研究传习中心。“我们最想吸引的,就是‘年轻态’的流量。”王锦文说,在周信芳戏剧艺术馆,市民可免费观看宁波及其他城市各剧种的展演。同时,大力推广甬剧,一年上演100场小型戏曲专场,还将引入文创产品、戏曲互动体验等内容,让这个新平台更具活力,让更多的年轻人走近戏曲,爱上戏曲。 地方戏,就是一座城市的地域精神、历史神韵的遗留与延伸。甬剧就是宁波这座城市独有的历史记忆。活态传承甬剧,就是保存宁波独一无二的人文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