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山湾湿地。(宁波市治水办供图) |
|
梅东大闸。(宁波市治水办供图) |
|
制图 张悦 |
记者 冯瑄 通讯员 王璐 顾莉丽 “涨潮黄沙水,落潮满目泥”,这是10年前流传在梅山湾百姓口中的一句话。如今的梅山湾,红桥蓝海,金沙细软,花儿烂漫,已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 昨天,在甬召开的全省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现场推进会上,梅山湾成功“破圈”,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称赞。接下来,梅山湾、白沙湾等海湾将成为宁波市美丽海湾建设的先行试点。 宁波拥有8355.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600余个海岛,海岸线全长1678公里,居全省之首。近年来,向海而生的宁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海洋强省”的重要部署,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进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全市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海水水质优良率稳步提升。 监测数据显示,去年,我市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为历史最佳。 点沙成金 8平方公里海域变蓝海 昨天,来自全省各地的参会代表前往梅山水道,领略梅山湾的碧海风情。 2012年起,我市在梅山湾相继启动水道海岸提升和蓝湾一期、二期等工程建设,让8平方公里海域实现美丽蝶变。按照计划,明年梅山湾将在全市率先建成美丽海湾。 “原来这一头是田,那一头是海,大桥还没有建起来,我们出去得坐轮渡,晚上9点钟以后就没船了……现在真的是大变样啦!”家住梅山红桥旁龙湖小区的裘磊杰感慨着家乡的发展与变迁。 曾经的梅山,是一个寂寥、贫瘠的小海岛,海水浑浊,荒滩遍布,岛上的居民以晒盐、捕捞为生,出入只能靠渡船。 “近年来,北仑举全区之力推进近岸海域污染防治,通过陆海统筹、河海兼顾、上下联动、协同共治,将曾经的贫瘠海岛建成长三角区域唯一的近海蓝色海湾。”北仑区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2012年起,当地累计投入21亿元,全面启动梅山水道海岸提升工程建设,实施梅山湾综合整治工程等一系列建设项目。近3年,共修复砂质岸线2252米,建成32.4公顷人工沙滩,构建21.5公顷海洋生态缓冲带,形成20.8公顷湿地。 除了紧锣密鼓地建设大项目,我市还对梅山湾的生态环境持续“把脉开方”:截污纳管,实施海湾两岸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从源头上管控入海排口,投资数百万元对入海河流进行清淤提质;筹建春晓净化水厂,对梅东片养殖塘进行退养还田等。 十年间,锲而不舍的治污“组合拳”带来的是,梅山湾内水质pH值、溶解氧、总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等主要指标均达到Ⅲ类海水水质标准。不仅如此,梅山湾内目前可探知的鱼、虾、贝、藻及鸟类等主流生物已有80余种。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随着梅山湾环境的持续改善,带动了沙滩公园、万博鱼游艇会、冰雪大世界等一批滨海生态型、人文型项目落地。其中,仅梅山湾沙滩公园这个项目,年均接待游客100万人次,生态旅游收入超亿元,带动新增就业岗位3000余个。近年来,梅山湾先后举办了世界X-CAT摩托艇锦标赛、国际汽联F4中国锦标赛、“一带一路”全国帆船邀请赛等大型国内国际赛事,吸引国内外运动员和观众10万余人次。 全域治海 织就一张“蓝色大网” “通过采用浮型饲料,控制投药量,从源头减少污染”“养鱼塘尾水回用,实现零排放”…… 在宁海大佳何镇水产养殖集中区,养殖户林恩逢人就传授这些“亲测有效”的新技术。养了20多年鱼的他打心眼儿里高兴,30多亩鱼塘的养殖废水不再给大海带去污染,每亩产量增加了三分之一,达到200公斤,一年下来收益增加了四成多。这是我市有效控制入海污染源的案例之一。 近年来,巨大的“蓝色财富”在推动海洋经济快速崛起的同时,也使得入海河流携带的氮、磷和重金属污染物超过重点海域环境容量,近岸海域、海岛、海岸线逐渐进入“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 “近岸海域的污染问题,源头在岸上。”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 人表示,近几年,宁波坚持“陆海联治、水岸同治、标本兼治”,全方位、全领域推进入海河流提优、入海排口整治、重点区域攻坚、城市污染治理等11项攻坚行动,部署开展重点工程94项,“涉及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一系列“治海”组合拳,目的是让“水清滩净”“鱼鸥翔集”。对此,市生态环境局提供了一组数据—— 去年,我市共投入资金1705余万元,清理海漂垃圾15584吨;全面推进“肥药两制”改革,推广应用配方肥和按方施肥共计4.33万吨;日处理能力30吨以上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实现运维标准化,农业面源污染得到进一步控制。截至目前,我市已实现重点入海排污口在线监测全覆盖。 针对不同类别的入海排污口,我市一方面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另一方面,从工业企业污水零直排创建入手,实施工业企业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初期雨水分别收集处置。 针对养殖碶闸数量多、整治难度大的问题,我市持续优化水产养殖业空间布局,开展水产养殖尾水处理试点。同时,制定“一河一策”,持续提升入海河流水质。 “一河一策”“一口一策”“联防联治”……以“陆海统筹、河海兼顾、上下联动、协同共治”为美丽海湾建设的关键点,我市全力推进象山港、杭州湾、三门湾区域的污染防治工作,走出了一条陆海联动的现代化生态治理新路。 值得一提的还有象山东部诸湾区。通过综合整治,象山东部诸湾区海水优良水质比例明显提升,尤其是夏季,优良水质占比从2016年的0.5%提升至去年的44.1%。松兰山、皇城沙滩这两个海水浴场的水质指数均为一级,为迎接杭州亚运会筑牢蓝色底色。 先行示范 从“共美”走向“共富” 宁波海洋研究院是此次现场推进会的走访点之一。在该研究院,记者看到,通过“海洋生物多样性数字系统”“海洋生态智能预警平台”,可实现对梅山湾区域浮游动植物、大型底栖生物、游泳生物、鸟类、植被在内的500余种生物数据的有效监测。目前,监测天数已经超过1300天,为维持海湾生态系统稳定、防控赤潮爆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我们通过数字赋能,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导向,因地制宜谋划区域项目先行先试,让家门口的这片蓝从‘共美’到‘共富’。”市五水共治办有关负责人说。 下好“治海”这盘大棋,宁波一直不遗余力。 近些年,我市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中提出“数智治海”。通过加强监测与执法联动,综合利用遥感、大数据等手段,提升问题发现能力,全力构建感知预警-污染溯源-联动应急-考核评价的海洋生态环境闭环管理体系,全方位、多维度掌握海湾生态环境状况。 在梅山湾,通过构建浮标站、岸基站、气象站等立体在线监测体系,无人机3分钟可飞抵现场,无人船编队20分钟下水采样;通过组建宁波舟山港海洋防污染联防体,建立溢油报警系统控制中心,形成全天候海洋溢油污染预警体系链。 生态修复,是整合海洋生态资源的又一重要篇章。 这些年,宁波加快建设象山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及象山港海洋牧场;加强珍稀物种保护,实施极危鸟类中华凤头燕鸥的种群抢救恢复工程,目前该种群数量已占全世界总量的80%;加大对杭州湾湿地等重要湿地的保护修复力度,促进湿地结构与功能的重建。 为了促进生态资源恢复,宁波在韭山列岛建成面积达60万平方 米的海洋碳汇试验区,构建高效碳汇生态系统。通过常态化推进“生态修复百亿增殖放流”行动,象山东部诸湾区近3年累计放流大黄鱼、曼氏无针乌贼等苗种7682万尾,实施伏季休渔制度,振兴修复浙江渔场,促进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 “让百姓尽享蓝色生态空间,是建设海洋强省的最终要义。”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郎文荣表示,建设美丽海湾,“水清滩净”是前提,“鱼鸥翔集”是关键,“人海和谐”是落脚点。 以美丽海湾为抓手,宁波相继打造了一批“万人沙滩”“帆船游艇”等亲水环境项目,建设了一批博物馆、体育运动场馆、海洋研究院等实践创新基地,推出了一批“美丽乡村”“精品线路”,以绿色开发推动海洋环境治理。 最典型的莫过于“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建设。这几年,象山投资4914万元建设全长3.1公里的滨海步行栈道,打造一抹亮丽的“海上红丝带”;投资3.8亿元建成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滨海水上乐园“阿拉的海”;投资约5亿元,实施东海半边山“林海计划”,完成林相改造4600亩,栽植苗木40余万棵,极大地扩展了亲海空间,提升了亲海品质;投资近10亿元建设亚帆中心和半边山沙滩排球中心;举办了十四届全运会帆船比赛等国家级赛事,推出“踏沙”“赶海”“品鲜”三大品牌活动,去年接待游客36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3亿元。 不负青山,才能赢得金山。随着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迈入“深水区”,打造“人海和谐”新高地,成为这张“蓝色”考卷的新命题。 对此,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林伟民表示,我市将以美丽海湾建设为抓手,以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重点,系统加强重点海域治理攻坚,以及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为奋力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和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提供有力支撑。 据悉,《宁波市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实施方案》呼之欲出。届时,宁波将以海湾污染治理、海洋生态修复、蓝海绿色发展、海上风险防范、亲海品质提升等五方面为抓手,全面建成两个具有示范价值的美丽海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