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热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10月11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1年前,我们唱着国歌一起回家!

利比亚撤侨亲历者讲述《万里归途》的幕后故事

利比亚大撤侨历时12天,成功撤离中国驻利比亚人员35860人。平安归来的人们拉起了“感谢祖国”的横幅。

央视专题截图。

华丰员工登上祖国派来的邮轮。

员工搭乘当地运骆驼的货车。

黄中从利比亚平安归来,妻子拥抱迎接。   (照片均为资料图,受访者供图)
人们拖着行李穿越沙漠,前往200余公里外港口。

    

    

    

    

    

    

    记者 单玉紫枫 通讯员 周维强

    电影会落幕,但情感不会。

    前天晚上9点17分,文化广场CGV影院宝恒厅包场,电影《万里归途》放映结束。灯光亮起,随着字幕和片尾纪录镜头的滚动,100多名特殊观众依依不舍起身,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电影背后的真实故事——他们中有人曾亲历的2011年利比亚大撤侨,恍如在眼前。

    

    一次特殊的包场

    

    

    国庆档明明已经过去。9日下午,市住建局与建筑企业有业务往来的几名同志,收到了中和华丰公司的邀请,一起观看当晚包场电影《万里归途》。

    “影片主题听说是海外撤侨,而来邀的中和华丰公司,当年就曾参与利比亚的撤侨!”“不少公众号透露电影背后的真实故事原型,据说有不少与宁波华丰相似的情节呢。”“本想着抽空去看一下,这次企业包场,和这些亲历者一起看,更有意义!”

    有人干脆一个电话打到宁波日报报料,推荐记者可以去听听那些亲历者的讲述。

    中和华丰,前身是宁波华丰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产业一度横跨建筑、房地产、海外工程和基础投资四个板块。公司创建于1980年初,曾是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建筑综合实力百强企业,曾总承包了省标志性最大单体公共建筑黄龙体育中心主体育场,承建当时全省最高建筑萧山开元名都大酒店(218米)。

    2005年,该企业迈出国门,承接了泰国“任爱屋”工程6258套,合同造价6.1亿元人民币,其后进军马来西亚等市场。2007年,华丰建设顺利打入利比亚市场。

    然而,2011年初,随着利比亚战争爆发,企业发展来到了拐点——

    某种意义上,电影《万里归途》就是宁波建设“走出去”的一段插曲。

    一艘守候的邮轮

    

    

    万里归途,重点是“路”。谁在领路?谁在赶路?谁连通了路?

    “终于有部电影,聚焦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走出影厅,倪永曹的思绪再次被拉回到多年前。

    据新华社报道,2011年2月,位于北非的利比亚内战爆发,局势很快失控。暴徒们疯狂地袭击中国工地,驻利比亚中国企业停产。此时,有3万余名中国侨民在利比亚。

    亲历者倪永曹不仅是其中一员,当时的他还是华丰建设(利比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公司共有946名员工在利比亚东部的艾季达比亚。

    时隔多年,当时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2011年2月15日,农历正月十三,华丰公司承建的5000套利比亚住宅项目即将结顶。此时,班加西正爆发大规模的反政府示威活动,局势在一步步恶化。

    “那天起,公司门口出现了手持砍刀、铁锤的暴徒,他们三五成群,蓄意抢劫,一连三天,不断有暴徒冲进公司办公楼抢夺财物。”倪永曹回忆。

    公司应急预案紧急启动,他和同事组织了工人自卫,在大门口每天安排几十名员工站岗,但有些地方还是被歹徒破墙而入,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紧接着,据外出探查消息的公司员工报告:之前抢劫的暴徒正在纠集上千人的暴力团体,准备在2月21日冲进公司营地,如果这样的话,946名员工的生命安全将无法得到保障。

    不能坐以待毙!倪永曹和公司领导层商议决定,带领大家跨越撒哈拉沙漠,前往200余公里外拥有海港码头的班加西。

    成人一天一般走40公里,200公里徒步需要5天,何况拖着行李穿越沙漠?再加上战争威胁,生活失序,近千人队伍缺衣少粮少药,中间有太多的不可测性。

    让他们下定决心的,是一则来自中国大使馆的电话:“危难时刻,祖国不会放弃大家。使馆已经联系到一艘邮轮停靠在班加西,送大家回家!”声音不大,语气却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一遍遍铿锵的国歌

    

    

    2月20日晚,华丰公司946名员工,手握钢条,背负粮食和饮用水,向着莽苍沙漠进发。

    在经过一天的艰难跋涉后,终于在沙漠中找到了一个村庄。

    一瞬间,亲历的现实与艺术的虚构交错而过。原华丰建设(利比亚)有限公司的工区负责人黄中有些恍惚:“影片中走出沙漠的那一段,一下子把我们带回到当时艰难撤离的场景。另外,我还记得当时有利比亚百姓听说我们是来帮助建设利比亚的中国人,特地送来了大量的面包和矿泉水,还有两大车棉被。”

    短暂的休整后,剩下的路还很长。然而此时,已经没有客车敢上路。无奈之下,2月23日,华丰公司租用了当地运骆驼的货车。946名员工历经艰险,终于抵达班加西临时港口。

    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港口已经停泊着协助撤侨的五星邮轮。

    “整整七天八夜,一路提心吊胆。那一刻,看到果然有邮轮等在那里,大伙悲喜交加,眼泪夺眶而出。”倪永曹百感交集,“我们知道,这就是祖国派来接我们回家的!”

    大家在码头上过了最踏实的一晚。24日下午,准备登船。

    这时码头上已经聚集了很多国家的侨民。然而,由于走时仓促,华丰公司员工中很多人护照丢了。没有身份证明,无法通关,还有一些其他国家的难民也想冲过去。

    随船而来的中国驻马耳他参赞站了出来,他与各方艰难沟通,终于达成一致:大家用汉语说我是中国人,进行通关登船。

    “我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

    ……

    普通话夹杂着工人们的各路方言,越说越慷慨激昂。有人触景生情,开始唱起了国歌。慢慢地,队伍口耳相传,“中国人一起唱国歌,一起回家”。

    946名同胞,除1人留利比亚治病,其余均登上了前往马耳他岛的邮轮。在马耳他,7人因身体不适,暂时留在当地医治,另2人留下照顾病人。

    最后,936人“先头部队”在马耳他岛,统一换乘了返回祖国的中国政府包机。

    滞留海外的10人中,在马耳他的9人一周后回国。一个多月后,留在利比亚的1人也安全到家,由公司派出专门小组转道埃及接回。

    万里归途,终于一个不少!

    

    万里建设不忘初心

    

    

    “《万里归途》最大的观后感是,面对战乱,华丰人是一支有组织、有纪律、有战斗力的建筑队伍,这是阿拉宁波人的骄傲,有强大的祖国为后盾,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亲历了战乱和险境,黄中更真切地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名建设者的自豪。

    “从那时起,每当听到国歌响起、看到五星红旗,我都会有特别深的感触。”原宁波华丰创始人、75岁的王泽光感慨道,这看似平常的岁月静好,背后是数不清的人们在共同守护。

    作为最早一批“走出去”的宁波建设者,他希望“新华丰”再接再厉,以更为热烈的拳拳爱国心,投身到“一带一路”建设中。

    行程万里,不忘滚烫初心。而全新的征程,已在路上——

    “几天前,外交部部长助理华春莹在社交媒体上连发13张图片,图片是被印在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泰国、老挝等11个国家货币上的标志性基础设施。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中国制造’。”中和华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沈建平如数家珍。

    作为“新华丰”的“操盘手”,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原华丰建设的海外经理,曾在利比亚工作过。

    “背靠着越来越强大的祖国,未来希望有更多‘宁波制造’走出去,承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基础设施,亮出宁波建设的亮丽名片,擦亮国家合作的金字招牌!”沈建平说。

    或许,这才是《万里归途》真正的终点。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