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海长街制种水稻喜获丰收。(李江林 孙吉晶 摄) |
|
美丽乡村,宜业宜居。(蒋攀 孙吉晶 摄) |
记 者 孙吉晶 实习生 傅晨倚 通讯员 严舒玮 实现共同富裕,重点在农村,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 近年来,宁波谋划落实共同富裕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强村富民行动,着力建设共同富裕乡村,乡镇、村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收入节节攀升,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取得了显著成效。 推进共同富裕,任重道远。今后的路子要怎么走?有哪些新的举措?在市政府新闻办昨天举行的“建设共同富裕乡村 共享城乡幸福生活”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研究“两个先行”目标下的农业农村工作新架构,聚力“推进六大变革、打造六个之都”,深化开展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努力打造具有宁波特色的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标志性成果。 消薄 持续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推动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一条重要途径。 2018年,我市开始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计划,到去年底,全市2159个建制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70亿元,经营性收入35亿元,比2018年分别增长了40%和106%。全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呈现三个特点:一是“橄榄型”收入结构初步形成。集体经济总收入100万元以上建制村共1660个,占76.8%;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上建制村共1535个,占71%,占比分别比2018年提高19个和27个百分点。全市全面消除了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下建制村。二是发展动能持续增强。以绿色经济、融合经济、服务经济为代表的新型产业经济,有力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是打造发展特色。结合村级资源特色、区位条件,各地探索创新党建联盟、抱团联营、村庄经营等多种方式。 经过多年发展,我市涌现了一批富裕村,但也存在需要依靠“输血”的薄弱村。当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与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先行市的要求还有差距,村级集体经济“消薄”攻坚势在必行。 今年9月中旬,我市召开全市“消薄”攻坚行动推进会,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办、市财政局等联合下发“消薄”攻坚行动方案。按照方案,到今年底,我市将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50万元以下和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下建制村“清零”,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建制村达到60%。 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消薄”攻坚行动有四个特点: 一是提升“消薄”实施层级。构建发展共同体,区(县、市)、乡镇(街道)党委政府作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共同责任主体,由党委书记负总责。以县级为主统筹区域资源要素,在条件较好的区域,谋划实施一批见效快、风险小、收入稳的抱团联建“消薄”项目,同时组建强村公司,加强建设和管理。 二是加强多方协同推进。凝聚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力量,协同推进,每个抱团联建“消薄”项目建立“四个一”项目服务小组,实施百个单位扶百村、百个企业结百村、百个侨团帮百村的“三百”结对帮扶行动,实现相对薄弱村结对帮扶全覆盖。 三是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全面加强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其中土地方面明确按照每个相对薄弱村两亩的标准预留建设用地,专项用于“消薄”项目建设。 四是突出攻坚力量配备。把“消薄”攻坚行动纳入县乡两级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和乡村振兴工作考核内容。每个相对薄弱村都要建立“消薄”攻坚小组,确保攻坚任务如期完成。 提低 让低收入农户过上更好生活 两年前,余姚的曹女士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一方面,病人需要看病吃药;另一方面,家人需要放弃工作长期看护,这让原本就不太宽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去年8月至11月,曹女士在余姚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门诊和住院医疗费在医保报销后,还有约7万元需要 自费承担。“多亏了低收入农户综合性保险的补充保障,自费部分又报销了66105.11元。”曹女士家人说。 推出低收入农户综合性保险,这是我市帮扶低收入人群的创新举措,该保险项目已列入市民生实事工程“甬有帮扶”。保障范围涵盖医保目录内外,延伸至住院护理照料,兼顾生活困难帮扶,首年赔付率达131%。今年首批理赔共计7128人,涉及金额1200余万元。 目前,我市有低收入农户4.6万户,共计6.4万人,其中有劳动能力、半劳动能力的不足16%。 低收入农户是农村“提低”的重点群体,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难点所在。针对这一群体的特点,我市在不断强化社会救助和公共服务兜底保障的基础上,创新实施低收入农户综合性保险、产业帮扶项目联结带动、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就业帮促、挖掘社会资源开展社会多维帮促,千方百计提高低收入农户生活水平。今年上半年,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0388元,增速为15.1%,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 在今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宁波庆丰收主场活动现场,主办方组织了低收入农户“微心愿”认领活动:有想在家里做点来料加工活以补贴家用的体弱者;有想找一份通勤半小时内的会计工作以便照顾年迈祖母的大学毕业生;有想给孩子添置桌椅和学习用品的爸爸妈妈……现场气氛踊跃,推出的6个“微心愿”被爱心人士一抢而空。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士表示,近期,我市将根据省里统一部署,推广手机端低收入帮促模块应用,有效畅通和对接社会资源,广泛开展爱心捐赠、结对助学和“微心愿”认领等社会多维帮促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低收入农户的浓厚氛围。 此外,市农业农村局还将依托“浙农帮扶”数字化应用平台,扎实做好返贫预警分析、“一户一策”干部结对帮扶和农户需求响应等工作,让低收入农户过上更好的生活。 农创客 培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生力军 农创客是农村创业创新的引领者,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力军。近年来,我市将培育农创客作为激发农村创业创新活力、补齐现代农业发展短板的重要手段,鼓励农创客在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 为促进农创客队伍发展壮大,我市实施大学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对35周岁以下到农业生产领域就业创业的大学生予以补助。2019年至2021年,享受补助的大学生为824人(次),市县两级财政发放补助资金1585万元。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按照基准利率的50%、最高50万元的标准,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创业大学生、退役军人予以贴息补助,2020年至2022年,共向945家(次)经营主体贴息1.51亿元。打造各类创业创新平台,建设一批区域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完备、政策措施配套、科技创新条件完善、服务能力较强的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为农创客开展创业创新活动提供平台支撑。截至2021年,全市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创新监测调查系统的创业创新园区26个、孵化实训基地25个,总数位居全省第一。截至今年9月,全市已累计培育农创客近4000名。 慈溪坎墩街道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以建设占地1.2万亩的都市农业生态园为依托,全力打造核心区块3280亩的大学生农业众创园,吸引了一批有热情、懂技术、善经营、爱农业的大学生入驻创业。目前,园区共有工商在册农场53家,年 产值约1.1亿元,亩均效益约8000元。其中大学生农场19家,涌现了徐特佳、胡晶金等优秀的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辐射带动残疾人家庭和低收入农户80余户。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计划实施万名农创客培育行动,着力推进平台建设,优化创业创新环境,鼓励和支持更多年轻人下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为此,我市将着重做好“三篇文章”: 一是做好“政策提升”文章。制定下发万名农创客培育行动方案,升级实施大学生农业领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健全全市农创客组织体系、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拓展创业创新领域,加大创业就业补助力度,强化要素保障。计划到2025年,累计培育农创客1万名,带动农户10万户。 二是做好“平台打造”文章。研究制定市级农创园认定标准和扶持政策,鼓励各地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农产品加工园、高新技术园区、电商物流园、农业龙头企业、大中专院校等平台和主体,建设一批资源要素集聚、基础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孵化效能强大的农创园,为大学生、退役军人、返乡农民下乡创业创新提供平台支撑。到2025年,全市建成10个以上基础设施好、创业环境佳、配套服务优、孵化效能强的农创园。 三是做好“环境优化”文章。组建宁波市农创客发展联合会,为全市农创客打造集创业孵化、创业交流、要素对接、指导服务、培训提升于一体的服务平台。组织开展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活动,大力宣传农创客典型,厚植“宁波农创”氛围,优化“宁波农创”环境,打响“宁波农创”品牌。 艺术赋能 打造艺术振兴乡村共富路 以艺术赋能为路径,推动乡村全面提升发展,是我市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化,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创新探索。 2019年,我市从宁海葛家村开始,通过“艺术家驻村”激发村民内生动能,探索了一条既“富脑袋”又“富口袋”的艺术赋能振兴乡村之路。经过不断探索完善,目前我市有79个村开展了艺术赋能振兴乡村行动,已呈燎原之势。 为进一步推进艺术赋能振兴乡村行动,今年8月,市委农办、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等7家单位联合印发《关于大力实施艺术赋能行动指导意见》,提出“十四五”期间重点做好“五个一”工作: 一是引进一流专家。深化“两进两回”行动,招引熟悉乡情的专家团队和甬籍艺术家返乡创业,赋能乡村发展,引育艺术家团队50个、驻村艺术家150名。 二是激活一批资源。注重继承与创新、保护与利用相结合,传承乡土文化技艺,让“老手艺”赋能“新生活”、“老物件”焕发“新生命”、“老传统”站上“新舞台”,建成艺术赋能村150个。 三是培养一众人才。充分发挥乡村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师、民间艺人等的领头作用,挖掘乡村木作、漆艺、竹编等民间匠人,实施乡村匠人培育计划,开展“乡建艺术家”评比、竞技,厚植艺术赋能乡村基础,培育乡土艺术人才1000名以上。 四是壮大一方产业。推动艺术与乡村产业有机融合,培育文农旅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创造文农旅消费新需求、新场景,提高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旅游服务等的文化附加值,艺术赋能村居民收入和集体经济收入显著增长。 五是营造一等环境。结合“精特亮”工程、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艺术化打造景观节点、标识系统,串联沿线名景、名人等,打造一批网红打卡点,建成艺术赋能特色风景线(共富带)10条以上,推动艺术赋能乡村从“盆景”变“风景”,擦亮宁波艺术赋能乡村的“金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