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10月14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造美好品质

海曙奏响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卓越城区新乐章

创新平台加快集聚
如画风景彰显魅力

海曙风光

    

    

    

    

    千年三江口,卓越主城区。眼下,作为宁波中心城区的海曙城市建设步履铿锵,未来发展亮点频出。海曙中学、三市里、丁家湾、G228国道、罗城地块等一大批项目在紧锣密鼓地推进,西枢纽区块、姚江南岸区块、翠柏里创新街区、望春西高端产业聚集基地等7个重点发展区块将次第登场,彰显海曙的独特魅力和发展潜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曙始终把“两个维护”根植于心,把“国之大者”落实于行,从最薄弱处、最困难处、最复杂处、最前沿处、最细微处着手,打开思路闯新路,实干笃行创实绩,从经济发展到生态环境,从科技发展到社会民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地区生产总值从2013年的506.45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400.63亿元。

    长歌未央,大潮奔涌。海曙,这一厚重文脉与时代风尚交相辉映的中心城区、主门户,正以奋勇昂扬的姿态,打响“海曙·创造美好品质”品牌,奏响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卓越城区的新乐章。

    

    “创新创意创质”驱动 赋能海曙创造

    

    

    创新是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动力,也始终是海曙发展的关键内核。近年来,海曙加快集聚创新平台、创新主体、创新人才,成为一片创新的热土,成为富有张力、充满活力的创造之城。

    海曙实施的硬科技创新行动成效卓著。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宁波智能技术研究院、宁波市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和宁波市中星中东欧新材料研究院五大产业技术研究院和阿里中心等一批优质项目落地、生根、发芽,海曙的创新优势越来越明显,创新基础越来越扎实。

    同时,瞄准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等高精尖领域,打造“工程师友好区”;出台《海曙区翠柏里创新街区扶持政策(试行)》,海曙“城市科创之芯”——“江南翠柏里”创新品牌呼之欲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蔚然成型。

    创新,让城市添活力。一组组数据生动展现海曙创新带来的新跨越:去年入选“科创中国”省级试点区、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今年年初启动“工程师友好区”建设,推出15条创新专项举措,引进包括电子、机械、建筑等领域的工程师人才。仅8个多月,2000余家企业引进工程师人才7300余名;五大研究院自引进以来,承担国家级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17个,孵化科技型企业38家,其中,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孵化出的蓝卓数字科技完成第二轮融资6亿元,估值近50亿元;上海交通大学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已集聚各类人才122名;宁波智能技术研究院举办7期科创训练营,已集聚361名优秀人才,落地优质研发项目17项。此外,阿里中心去年营收近9亿元,纳税8500万元,助推海曙实现科技信息和软件信息零的突破。

    创意,赋予城市高品位。打造时尚之都、创意之区,海曙根基深厚。作为宁波的纺织服装大区,海曙纺织产业产值和品牌分别占全市的五分之一、五分之四,6家企业跻身中国服装行业百强,4家上市企业被列为国家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树“红帮裁缝”百年品牌,做时尚产业千亿产值,发展时尚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智能设计等产业,沐浴着唐风宋韵的千年海曙同样是引领潮流的时尚之城。

    创质,为城市增魅力。文化可以绽放,山水可以漫享,时尚可以触摸,品质需要锻造。面向未来,海曙正实施名品打造、名企培育、质量创优、服务创誉行动,争夺中国质量奖、争当“品字标浙江制造”样板,出台《制造业“双三十”头部企业梯队培育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培育30家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30家成长型企业,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链接无限可能的未来。

    

    “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互融 绘就海曙美好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近年来,海曙始终坚守为民情怀,打造“浙里甬有专曙”系列民生名片,促进“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互相交融,切实关注“大多数”,时刻牵挂“极少数”,加快提升“平均数”,绘就近者悦、远者来、居者安的共富之城美好图景。

    民生可感,幸福可盼,“人本化”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海曙倾力打造“专曙善育”“专曙优学”“专曙健康”“专曙颐养”“专曙安居”“专曙保障”6张“专曙”名片,加快建设海曙中学、区福利中心等民生项目,在全省率先推进康养联合体建设,推进“未来学校”实验区、紧密型医联体建设,迭代升级高山巡回医疗服务,把民生实事办到百姓心坎上、优质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围绕全龄友好,海曙深化全国“物质+服务”社会救助改革试点,聚焦3166户、4104个困难群众和潜在困难群体,整合19个部门、65项救助政策,形成7大类31个子项的救助服务清单,在物质救助的基础上,政府购买136项社会救助服务类项目,增收共进不落一个,服务共享不少一人,协力共建不缺一方,让群众过上“专曙”好日子,看见“甬有”大梦想,住在“浙里”很幸福。

    生态惠民,绿色发展,“生态化”擦亮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底色。

    东城中田西山林,三江数湖多水脉。聚焦得天独厚的生态格局,海曙发布《高质量发展建设新时代美丽海曙规划纲要(2021-2035年)》,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诗意画卷,推动生态文明在海曙结出更多硕果。

    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龙观乡,正立足生态优势和山区特色,集聚一批专家学者,建成一批体验基地,举办一批主题活动,建设一条环线公路,营造一种友好氛围,不断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引领工作,打造全国最具特色的生物多样性基地,探索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赋能乡村振兴、实现共富先行的创新路径。

    智惠民生,科技赋能,“数字化”描绘幸福生活新图景。作为海曙区数字改革项目的“原点”,海曙区“育星台”应用为全区近60个数字化改革场景应用提供了从谋划孵化、协调协同到评估评价的全周期全过程服务,并实时记录下各单位在谋划推进改革工作中的重要节点、重要决策等“成长日志”。其中“基层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应用”荣获2021年度浙江省改革突破奖金奖;“防台减灾智治”应用、“投资项目全周期监管服务”应用、“三公领域”大数据监督应用等19个项目开始发挥实战实效作用。“畅行南站”“视管家”“工地夹”等多跨协同项目加速谋划;“房票安置”“翠柏里金融服务”等应用场景孵化而生;“民想我办”“焕然医新”“链上救助”“高山服务”等多个场景应用让百姓共享高效优质的公共服务。

    

    “沿江沿路沿山”开发 提升海曙品质

    

    

    四明山的百里云烟、三江口的千年风雨,南塘河的水乡韵味、月湖的柔美气质……枕山近海、滨江揽湖的海曙气质独特,这为加快“沿江、沿路、沿山”三沿开发,全面提升城市能级,以匠心理念提升品质品位,打造弘扬城市美学、引领时代风尚的魅力之城奠定了基础。

    海曙坐拥宁波奉化江、姚江、甬江汇合的“三江口”,沿江开发,着力打造“三江汇海”城市新地标。

    沿奉化江打造高端时尚的城市新封面。以西枢纽为牵引,高标准建设空铁新城,依托综合交通枢纽重点发展会展商务、临空物流、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现代化产业集群,形成海曙发展第一引擎。

    沿姚江打造品质卓越的城市新客厅。以五江口地块为核心,加快海曙中学、长乐未来社区等重大项目建设,未来以“生态+”“创新+”“人文+”为抓手,打造集文化教育、高端住宅、商务办公等功能于一体的品质区块,形成“滨水优势明显,配套建设给力”的宁波城西北门户。

    海曙城乡共生,沿路西进,以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为牵引,加大风貌整治和有机更新力度,推动城乡精彩蝶变。

    过去五年,海曙全区民生投入的70%投向西片乡镇。去年出台了新村建设政策,因村制宜选择梳理式改造、全村拆建、迁址移民等模式,引导偏远山区群众向镇区、集聚类村庄、集中居住区流转,今年已实施新村建设续建项目43个,新启动项目10个,涉及面积165万平方米。计划三年内实施城中村改造47个、面积1492万平方米,今年启动改造18个,实现绕城高速范围内城中村动态清零。

    同时,按照耕地连片、人口集聚、产业集群的原则,统筹推进农用地、工业用地和村庄整治、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划分六大片区,在横街、古林片先行先试,实施20多个改造项目,可新增耕地280公顷、工业用地27.3公顷,实现大腾挪、大整合、大重构。

    倚靠四明山的青山碧水,海曙沿山发展,协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高水平保护,推进共同富裕。

    总投资20亿元、总里程64公里的四明山环线公路于去年正式启动,作为1个山区大环线、4个特色旅游环线、6条外界连接线的四明山“1+4+6”环线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公路让山区群众进入中心城区路程缩短20公里、时间缩短40分钟;推进“一镇一品”,实施鄞江“千年古城”复兴计划,打造章水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标杆区,建设龙观国家级零碳乡镇,让四明山成为城乡居民向往的“诗和远方”。

    

    撰文 陈朝霞 孙勇   供图 海曙区全媒体中心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