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何峰 郁晶莹 余姚市委报道组 劳超杰 曹依 “林枫欲老柿将熟,秋在万山深处红”。十月的四明山,枫叶流丹,山川鎏金。 这片红色的土地,曾是全国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这片红色的土地,是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地方。 锦书春暖,尺素传情。2018年的春天,习近平总书记给横坎头村全体党员的一封“家书”,振奋四明大地,为新时代革命老区建设指明了方向。 风劲帆满海阔天空,革命老区处处焕新。近年来,余姚牢记嘱托,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坚持走红色引领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建设四明山革命老区新时代共同富裕样板区。 2021年,余姚四明山革命老区78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6亿元,同比增长9.4%,经营性收入3246.91万元、同比增长4.7%,老区群众人均收入31500元,越来越多的富裕图景、文明图景、幸福图景,老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 加强红色党建,基层党组织迸发新力量 守护红色根脉,传承红色基因,加强红色党建…… 巍峨四明山,她的底色,一定是红色。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总书记的嘱托,老区人民牢记在心。 关键时刻,党员挺身而出!今年9月14日下午,台风“梅花”裹挟巨量雨水影响四明山。大岚镇隐地龙潭村暴雨如注,龙溪之中,溪水咆哮。 “阿婆,我来看你了……”下午2时左右,村党支部委员王爱娟再一次来到丁亚芬老人家中,用嘶哑的声音和老人拉家常。前一天开始,王爱娟和伙伴们动员31名群众应转尽转及时转移,忙完手中的活,她忙不迭赶过来。“老人82岁了,风雨再大,我也要来看看。”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前哨支部”,就是挺在一线的“战斗堡垒”。近些年,余姚推进基层党建“四明红锋”计划,1245个“前哨支部”触角延伸到最末梢、作用体现在最前线。 地处四明山腹地的陆埠镇裘岙村,是“四明山妈妈”故事的事迹地。大山莽莽,以往,村民守着绿水青山盼着富裕。 茶叶是裘岙的传统产业,但农户零星种植各自销售,好产品卖不出好价钱。“要改变现状,必须发挥好党组织的作用。”村党支部书记裘明辉说,“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把‘战斗堡垒’放在最吃劲处,群众就能富在产业链。”几年前,村里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实施“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推广”,去年村里光是合作社成员的茶叶销售额就超过1.8亿元。2020年和2021年,裘岙村连续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名单。 共富路上,党建联盟引领发展。近年来,余姚在四明山革命老区加快推进全域党建联盟, 将党建链与产业链同延伸相匹配,推动资源要素高效流转。 秋高气爽,阳光暖暖倾泻下来。观光小火车在横坎头村、汪巷村、甘宣村三个村之间来回穿梭。 去年8月,梁弄镇以横坎头村为核心,吸纳周边汪巷村、甘宣村、白水冲村、贺溪村、横路村等5个村为主要成员,引领带动让贤村、岭头村、东山村等3个村,组建横坎头红锋共富联盟,成立红锋共富联盟党委。“通过党建共商、事务共管、资源共享、难题共解、活动共办、发展共促,实现抱团发展。”横坎头村党委副书记邱民波介绍,联盟党委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商量如何资源互补、错位发展。“游客坐着小火车从横坎头出发,来到我们这里摘水果,采摘旺季的假期里每天能有一两千人。”汪巷村村民汪国武尝到了甜头。 刚被授予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的横坎头村党委书记黄科威伸出手捏成拳头:“我们一定要带动其他村一起发展,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 壮大特色农业,老区发展迈上新台阶 山间,红枫尽染层林;树梢,吊红挂满枝头;地上,红薯个大壮实。 深秋时节的四明山,用一种颜色来形容,那一定是红色。 “发展红色旅游,利用绿色资源,壮大特色农业”,余姚四明山革命老区人民牢记殷殷嘱托,根据资源禀赋艰苦奋斗,走特色发展道路。 这些天,余姚农合联鹿亭乡中村服务社里总是人头攒动,负责人林倩倩忙得不可开交,因为时令产品红薯粉丝上市了。 鹿亭乡家家户户有做粉丝的传统。每年秋季,新鲜红薯经过一道道工序,变身为看起来晶莹剔透、夹起来翩翩舞蹈、吃起来Q弹爽滑的食物。这种纯手工制作、无任何添加的土特产,征服了很多城里人的味蕾。举办粉丝节、在电商渠道推广……粉丝的名气越来越大,粉丝的“粉丝”越来越多。 “我们家自己也会做一些,每年都被抢购一空。后来,我就帮附近的村民销售,让城里人品尝四明山丰收的味道。”林倩倩说,光是粉丝和笋干,服务社去年的销售额就超过150万元。 好山好水好产品。近年来,余姚四明山革命老区的明星产品不仅仅是粉丝,梁弄大糕、大岚吊红、四明山镇香榧……那些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生态产品,纷纷出圈走红,并形成产业。 农货出山,山村出名。这背后,是余姚推动四明山区域的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 余姚制定出台《加快打造四明山革命老区新时代共同富裕样板区行动方案》,实施“数商兴农”工程,发展乡镇客货邮综合服务站、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点,打响“四明臻货”区域公用品牌服务老区农产品推广,实现老区农产品的出村进城。 四明山区域的优势,不仅仅是红色文化和绿水青山。 “大都市的灯火辉煌是一种美,四明山夜晚的静谧黑暗,也是一种资源。”四明山镇屏风山村党总支书记王柏淼介绍,村内在建的天文站将成为观测星空的好去处。目前,村庄准备依托天文站带来的客流发展农家乐和民宿。 “结合自身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四明山,正变得越来越有活力,充满生机。 闲置土地、古村落、废旧民居等“沉睡资产”,通过专家团队重新包装、设计、策划,吸引了客商通过收购、合作、租赁等形式投资盘活,“低产”变“高产”,“包袱”变“财富”,“树蛙部落”“大乐之野”“老柿林山居”已成为网红民宿。 大项目落子,进一步深化了文旅融合。目前,余姚市高标准建设四明山省级旅游度假区、浙东唐诗之路四明山段,加快推进横坎头村田园综合体等项目,进一步推动文、农、体、旅深度融合。今年1月至8月,余姚四明山区域接待游客64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3亿元。 提升公共服务,增进老区民生福祉 口袋,一年比一年鼓;出行,一年比一年方便;保障,一年比一年有力…… 这些年,四明山群众的生活,用一种颜色来形容,那一定是红色。 “再接再厉、苦干实干,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总书记的话,余姚人民谨记在心。 近年来,余姚不断加大对四明山革命老区基础设施、教育健康等方面的投入,让老区人民的生活有保障、更幸福。 打通断头路、提升瓶颈路,余姚大力改善四明山区域的交通条件,完成建设胜陆公路余姚段,荷梁线改造、晓岚线二期、永建线、浒溪线、黎白线等主要道路拓宽改造工程有序推进,平坦顺畅的公路修到村民家门口,带动旅游、商贸、体育锻炼和健康养生等第三产业的兴起。 其他设施齐头并进。完善垃圾分类投放、收集等环卫设施,实施农村供水一体化保障工程,新建6个弹性停车场地、5个旅游公厕,投资2670万元整治7座水库、6条溪道,提高了老区设施承载能力。 “交通方便了,来的游客更多了。国庆期间,我们这里都满房了,收入比以前在外面打工高多了。”四明山仰天湖“悠然居”民宿负责人肖柳丹欣喜地说。“现在,我们大山自然村的老百姓,除了苗木、农家乐和土特产销售收入外,每年还能从村集体分到股金。”王柏淼自豪地说。 整洁的校舍环境、崭新的塑胶跑道……位于梁弄的浙江省四明山红军小学承接了鹿亭乡等其他四明山区域的部分生源。“通过引进优秀骨干教师、加强年轻教师队伍建设、与城区名校结对帮扶等方式,红军小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让老区的孩子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校长王建波说。 302班的赵婉怡今年刚从鹿亭乡来这里就读,“来到红军小学后,我有了更多的同学和老师,校园生活变得丰富了,一日三餐吃得也很丰盛”。 余姚创新开展市级优质医疗服务下沉老区行动,实现老区群众“家门口”就医配药、健康筛查。在四明山镇,镇卫生院在送医、送药到偏远乡村基础上,还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民生项目。家住梨洲村的王如龙大叔进山干活时不慎摔伤了腿,签约医生王超阳及时到其家中处理伤口。“我现在卧床休息,他总是来看我,还给我带药,真的多亏了他!”王大叔十分感激。 高山巍巍,绿水潺潺。余姚将循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加快打造四明山革命老区新时代共富样板区,实现更高水平、更高标准、更高质量、更优体制机制的共同富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