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城区一景 |
 |
东方日升生产线 |
 |
许家山露营基地 |
十年踔厉奋发,书写非凡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海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和省委部署、市委要求,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经济、社会、生态、人文等各方面全面提升,一些领域取得了具有宁海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全县人民意气风发,以昂扬的斗志奋进新时代。 当前,在迈向“两个先行”的新征程上,宁海正加速疾驰,以产业、城市、社会、制度、自我“五大革新”为主抓手,奏响争先进位最强音,奋力建设发展优质、治理优越的现代化“双优”新宁海,在宁波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推进“两个先行”中建功立业,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产业重塑 锻造硬核力量 在宁波南部滨海经济开发区,“震裕科技”年产9亿件新能源动力锂电池顶盖项目现已完成部分设备安装并进行试生产。该项目总投资16亿元,占地238亩。“震裕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规划建设150条顶盖装配生产线及138条冲压线,投产后年产值将达到58亿元。 除了“震裕科技”,“旗滨科技”“东方日升”等也在这里投资兴建大项目外,一条全链式打造的千亿级“光伏+储能”产业链呼之欲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海在巩固发展文具、模具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纵深推进新兴产业“落子布局”。 宁海县经信局副局长林健松表示,10年来,宁海做大做强文体办公、电子信息、汽配及模具3个500亿元级产业,以首位理念布局“光伏+储能”产业链,培育壮大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产业规模由“小”到“大”,产业层次由“低”到“高”。10年来,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从500亿元翻番至1100亿元以上。 数字是枯燥的,但最有说服力。2012年,宁海实现工业总产值731.9亿元,跻身省工业经济发展的“第二方阵”;201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破千亿元大关,跻身全省第二方阵上游位次;去年,全县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十年间,全县工业企业数由8000余家增至1.1万余家,规上工业企业从458家增至728家,百亿级产业实现了从0到5的突破。 10年来,从“亩均论英雄”到工业全域治理,从技术改造到智能制造,宁海以壮士断腕、猛药去疴的决心,推动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凤凰涅槃”。 宁海以领军企业、“215”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培育工程为抓手,通过分类培育与重点扶持、整合资源与优化机制相结合的方式,强化精准服务,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同时,推动实施“凤凰凤雏凤来巢”的“三凤”行动,助力企业拥抱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发展。十年间,宁海上市企业由2家翻两番至8家,百亿级企业2家,实现零的突破,亿元级以上企业由80家增加至186家。截至目前,全县共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家;高新技术企业284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453家。 这十年,宁海大刀阔斧整合园区,提高园区的产出率。如今,宁波南部滨海经济开发区、宁海经济开发区及众多特色小微产业园作为工业经济主战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平台能级的不断提升,宁海吸引了吉利、“奇亿金属”等一批龙头企业项目落户。 全域旅游 文旅融合相得益彰 宁海是《徐霞客游记》的开篇地,也是“中国旅游日”的发祥地。旅游,是宁海的一张“金名片”。 宁海山清水秀,风光秀丽。优美的生态环境为开展旅游产业带来了无限生机。早在2011年,宁海在全市率先提出建设“大景区”战略,把整个县域作为一个“大景区”来布局,开启全域旅游新征程。近年来,宁海举全县之力守护“绿水青山”,发展全域旅游,先后获得“全国十佳生态旅游城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荣誉称号,2019年获评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以文兴旅、以旅促文。宁海持续举办徐霞客开游节,不断扩大宁海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020年以来,宁海开始谋划全域旅游“后半篇文章”,突出“全县一盘棋”,形成各美其美、错位发展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立足地域特色,构建温泉、古镇、滨海、乡村四大板块,充分发挥产业集聚优势,打造宁海湾、前童古镇、南溪村等民宿产业集聚区9个,南山花语、原古石村、汶溪翠谷等乡村旅游集聚区6个。 近年来,宁海顺应休闲旅游、自驾旅游市场趋势,立足宁海本土生态、人文优势,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创建了全市首个省4A级景区城,旅游业增加值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度达7.36%。 2016年,宁海桑洲的第一家精品民宿“南与舍”开门营业,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随后几年,在桑洲、前童等地,一家家精品民宿遍地开花。2017年,宁海树立“打造民宿经济标杆县”目标,坚持“十看”导向,全域化统筹谋划民宿经济发展,实现全域民宿品质整体提升。时至今日,全县民宿数量、床位数量实现翻番,现有民宿528家,床位数超过8000个。 今年国庆长假前,宁海湾、双林村等地的精品民宿订房电话不断。每逢节假日,精品民宿“一床难求”的现象,在宁海已屡见不鲜。 为持续促进村民增收,助力共同富裕,宁海还启动实施《宁海县乡村旅游促共富“十百千”行动计划(2022-2025)》,以文旅融合为主线,全景化打造、全地域覆盖、全资源整合、全领域互动、全社会参与,一张宁海乡村旅游促共富的蓝图正徐徐展开。 艺术赋能 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宁海是艺术振兴乡村的发源地。 2019年,宁海县邀请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团队到葛家村驻村,开展一场“艺术试验”,试验核心是以融合设计赋能村民,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从而发挥村民的创造性,使他们积极投身村庄建设。 短短几个月内,团队和村民花小钱办大事,盘活村庄闲置资源,就地取材、巧妙改造,促进村庄美丽蝶变。该村打造了40多个艺术共享空间和300多件文创产品,葛家村从一个“无特点、无优势、无潜力”的“三无”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艺术村,成为一个网红“打卡点”。 以葛家村为起点,宁海县顺势而为,启动打造艺术谷和艺术风景线,在全县推广打造艺术特色村。力洋村、总浦塘村、湖头村、骆家坑村、下枫槎村……三年间,艺术振兴乡村的种子在宁海大地开花结果,取得了丰硕果实。 下枫槎村邀请丛志强团队和多位“乡建艺术家”驻村,打造茶文化艺术村,建成“阿拉崖谷奶茶杯”“巾帼茶席”“生生不息”等艺术节点17个,培育出青枫蜜茶、“老十堂”养生姜膏、枫铃屋糕饼等产业项目5个,总投资超千万元;骆家坑村做好“艺术+产业”文章,推动农创、文创、文旅融合发展,吸引户外露营、文创体验等业态入驻,村集体经济一年增收20万元,曾经的“养猪村”成了融合山海资源的文旅新地标……截至目前,宁海已与中国人民大学、东华大学等10余所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引进丛志强、陈庆军等带领的高校人才团队,成立“艺术振兴乡村”人才学院,培育300余名本土乡建艺术家,就地打造44个艺术特色村。 宁海艺术振兴乡村模式还走出宁海,向鄞州、余姚、象山等周边区(县、市)辐射,并通过“艺术帮扶”的形式“远嫁”贵州晴隆、四川普格等地,呈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 今年2月,宁海发起“我在枫湖做毕设”——长三角艺术振兴乡村高校毕业设计联合行动,邀请设计院校学生以宁海乡村为画板,完成毕业论文和设计毕业作品,并由大学生和村民共同推进作品的落地与转化。目前已有9个毕业设计作品在宁海落地,成为撬动村庄产业发展的杠杆。 艺术振兴乡村,改变的不仅仅是村庄的颜值,也为村民架起了一座通往共富之路的桥梁。随着艺术振兴乡村的深化、推进,宁海乡村的“美丽颜值”逐步转变为“经济产值”。葛家村在打造“财富、赋能、友好”的共富乡村路上先行先试,成立宁海桂语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实行专业的整村运营。今年5月,“桂语零号乐园”作为该村第一个乡村产业化项目正式投入运营,为村集体和村民带来收益。村里25户农户化身“村宝”创业,开发出50余种产品。 今年国庆期间,宁海44个艺术村引客进村,消费总额超300万元,引流游客超50万人次。艺术村让村民鼓起了腰包,也让他们对美好生活充满了信心。 宜居宜业 绘就“宁海山居图” 位于深甽镇西北部的柘坑张村山环水绕,一栋栋农房错落有致,青山和农房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美不胜收。然而,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交通不便,房屋破旧。 柘坑张村是宁海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村之一。该村相继启动环境提升、景点节点打造等项目建设工程,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自2012年起,宁海县结合各村地形地貌,充分挖掘村落文化底蕴,全力推进“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擦亮美丽底色。截至目前,全县已统筹各级补助资金9000余万元,有序推进32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其中有22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顺利通过验收。如今,在缑乡大地,一个个特色鲜明的“美丽宜居示范村”正成为一处处动人的风景。 从高空俯瞰宁海,一张以高铁、高速公路、国省公路干线为“主动脉”,以乡村公路为“毛细血管”的交通路网已经形成。近年来,宁海大力推进开发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盛宁线一期、二期先后通车,沿海南线完成改造提升,38省道宁海桥头胡至深甽段改建工程、三门湾大桥及接线工程宁海段(G1523甬莞高速)建成投用,成功开通宁海至北京南始发高铁。从打造驿站网点到开通公交邮路,再到电商运营、抖音带货,集士驿站在系统重塑、迭代扩面中不断蜕变。截至9月底,“城乡客货邮”应用累计覆盖63辆客货邮公交车、66个集士驿站物流网点,公交带货累计267万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自2012年以来,宁海投入40余亿元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50多所,新增建筑面积约70万平方米,新增学位约3万个。 10年来,宁海秉承“教育兴、人才兴”的教育发展理念,搭建多样舞台,全力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队伍,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奠定基础。 完善的硬件、流动的师资、互通的教研……10年来,宁海家长明显感受到“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全县教学成绩稳步提升。2022年,宁海县高考普高类考生特控线上线人数728人,突破700人大关,创历史最佳成绩。 10年来,宁海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8.3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处于2%以下的低位水平,新增创业实体8.7万家,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5.05万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04万人,让群众在就业帮扶的持续保障中迈向共同富裕。 孙吉晶 蒋攀/文 尤才彬/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