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10月1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最大民生”稳定如磐

年初,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新春万企引才月活动,在云端直播间积极邀约天下英才来宁波寻梦。
面向灵活就业人员,我市在全国首创开发“灵活保”专属保险。图为“灵活保”首单发放现场。

    

    

    周琼 王晓峰 任社 文/图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发展之基,也是社会和谐之道。十年来,我市城镇新增就业实现快速增长,自2012年以来累计城镇新增就业22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处于2.1%左右低位。

    

    关键词 充分就业

    

    

    十年来,无论是老宁波人,还是新宁波人,都在甬城的热土上就业、创业、兴业,成就精彩事业、精彩人生,享受着共同富裕先行的建设成果。

    来自市人力社保部门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市高校毕业生实现了多渠道就业,引进大学生人数保持每年超20%的快速增长,2021年年引入大学生人数已突破20万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一、二、三产分别占比0.22%、51.77%、48.01%,制造业优势更加凸显,服务业活力不断提升。

    不断完善的就业扶持政策,是宁波托底就业的重要底气。十年来,我市持续完善就业政策体系,累计投入促进就业政策资金160余亿元。尤其是疫情发生以来,我市快速升级就业政策,推出甬上乐业新政,进一步加强就业、安居、落户、医疗、子女教育等全方位全链条政策精准供给。同时,市县两级稳就业一体推进。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就业登记人数达513万,就业登记单位35万余家,重点企业用工监测常态化开展。

    家住鄞州区泰和社区的陈叶风,因无一技之长又要照顾孩子,无法外出工作补贴家用。鄞州区人力社保局依托区-镇街-村社三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安排她从事社区公益性岗位,负责管理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辅助社工和网格员开展社区治理工作。工作一年多来,她已经成为一名全能型“编外社工”。

    陈叶风的经历,是我市精准助力困难群体就业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近年来我市深入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暖心服务月”等专项活动,发挥基层公共就业基层服务平台作用,进行清单式帮扶,建立完善灵活就业综合保障体系,坚决守牢就业底线。据统计,十年来累计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78万余人次,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2万余人次,建成“高质量就业社区(村)”632个,“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

    在宁波隆威婴儿用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50多岁的灵活就业人员朱玉梅正忙碌着。据介绍,在江北区人力社保部门的牵线下,公司和附近社区建立了合作联系,社区会将有灵活就业需求的人员推荐给企业,一方面解决人员灵活就业的需求,另一方面企业也能灵活用工、促进生产,达到双赢。在当地一些企业,多的时候,像朱玉梅这样的灵活就业人员会有几十个。

    记者了解到,为保障灵活就业人员切身利益,我市集成打造具有宁波特色的灵活就业综合保障体系,探索建设“灵活就业在线”数字平台,在全国首创开发“灵活保”专属保险,为全市灵活就业人员拓宽了共富道路。相关做法荣获2021年浙江省改革突破提名奖,被列为浙江省共同富裕试点,被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报道。

    正所谓“一技在身,终身受益”。从一个几近失败的创业者蜕变为茶叶茶具商城老板娘,林朝阳直言,是职业技能培训改变了她的人生路径。去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林朝阳参加了人社部门组织的茶艺师培训,并相继获得初级、高级证书。“政府政策好,参加培训考取证书后还能享受全额补贴。现在,我发挥所学技能优势创办了公司,闯出了一片天,日子也越过越有奔头了。”林朝阳笑着说。

    “我们不仅在开拓岗位、优化供给、强化服务下功夫,还通过有效的职业技能培训为适岗就业、稳定就业增强保障。”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我市覆盖城乡劳动者的技能人才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技能人才评价激励体系进一步健全,技工院校平台、新时代宁波工匠培育工程、‘金蓝领’等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深入推进开展,各类技能竞赛高质量组织。”

    据了解,过去十年,我市完成各类技能人才培训100余万人,全市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206.97万,高技能人才占比达到33.24%,建立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15家,市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中心13家;1人获中华技能大奖,71人获“全国技术能手”,12名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同时,笔者了解到,为进一步提高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十年来,失业保险金标准从每月1048元提升到每月2052元(非统筹区每月1863元),累计发放失业金51.7亿元,年均惠及6.3万人。

    

    关键词 创业创新

    

    

    十年来,“双创”的浪潮澎湃而起,创业“风帆”激荡甬江潮头,让宁波这座滨海城市焕发出新的活力。

    “我们的项目累计运营收入已经超过1000万元,每年能给村集体保底分红52万元。”从一名青年农创客到如今被评为浙江青年创业导师,浙江益马当鲜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叶成龙带领他的项目“益马当鲜-乡村产业数字化村民扶持共富平台”,获得2021-2022中国宁波青年大学生创业大赛“乡村振兴”专项赛银奖。

    2020年,叶成龙带着他的团队,初涉乡村运营领域,进入东钱湖城杨村,探索“村企融合”模式,为村子带来了巨大的客流量,村民们当起了研学老师、建起了农家乐、搞起了直播带货、开起了网红店铺,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年来村里创业就业。

    “这些年,宁波的创业环境越来越好了,希望有更多创业者能在宁波实现自己的梦想。”多年来,一大批像叶成龙这样的优秀创业青年在创业大赛中崭露头角。

    记者了解到,作为宁波人力社保部门倾力打造的创业交流盛会,中国宁波青年大学生创业大赛已连续举办6届,充分发挥“以赛带引”实效,吸引310余个获奖项目落地宁波,培养了一大批创新创业型领先人物,也培育了许多具有市场前景的企业。

    为厚植宁波的创新土壤,宁波全面升级“双创”支持,打造“日有创业咖啡,周有创业沙龙,月有创业集市,年有创业大赛”的“四有”创业服务品牌,不断加大提升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和精准度,已累计举办创业沙龙282期、创业集市72期,线上线下服务创业者超60万人。

    “宁波给了我足够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宁波小匠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米雪龙回忆道,“2019到2020年,我2次申请享受到创业担保贷款50万元,并获得全额贴息,对公司发展起到助推作用。”2015年4月,米雪龙创建小匠物联,入驻宁波鄞州大学生(青年)创业园,如今,在智能家电领域,小匠物联已经扎稳根基,做到了华东地区行业前三的位置。

    在宁波这片创新创业的沃土上,有给力的政策扶持和资金帮扶。十年来我市发放创业担保贷款超62亿元。除了创业担保贴息贷款外,还推出了创业带动就业岗位补贴、创业场租补贴、创业者社保补贴等一系列举措,减轻初创企业成本压力。

    甬城创新创业的热潮也吸引着不少外来务工人员的涌入。2014年,河南长垣县的王卫磊来到宁波,经历了几年打工生涯后,于2020年在鄞州区云龙镇开起自己的副食店,申请了每年15万的创业担保贷款和6000元的场租补贴,还获得了6800元的贷款贴息,如今小店生意不错,他也在鄞州买了房落了户口,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过去十年,全市建成创业孵化示范基地36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9家。全市累计新增创业实体147.7万家。

    

    关键词 就业扶贫

    

    

    从“出不来,没人来”到“进得来、稳得住、能融入”,宁波市就业扶贫工作让大量对口地区人员生活有了保障,实现了脱贫致富。

    “看到这些彝族文字和图案就感觉很亲切,身边又有这么多来自家乡的工友,仿佛我就在家乡上班一样!”通过两地人社部门共同开发的爱心岗位,来到家联科技的90后彝族小伙卢比哈看到车间墙上的彝族文字标语兴奋地告诉笔者。“去年彝族年返乡时,我还带了40多名家乡亲朋一同来家联工作,后面我想自己开一家人力资源公司,带着更多家乡人来镇海工作,同时给予他们用工保障。”

    卢比哈的身上,折射出一大批从对口扶贫地区前来我市就业的原建档立卡人员的现状。东海之滨的宁波,正日渐成为很多中西部地区务工人员外出就业的首选之地。据了解,到2022年上半年,有中西部22省39.6万脱贫人员在甬就业。

    近年来,宁波市人力社保部门牢牢将就业助脱贫责任抓在手上、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探索出了具有宁波特色的就业扶贫经验。宁波市作为东部城市代表多次在全国、全省就业扶贫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宁波市就业管理中心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

    市人力社保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为推进东西部扶贫劳务协作,我市构建协同化工作机制,推进建立立体化、市场化扶贫帮困体系。为保障对口地区贫困劳动力“出得来”,宁波在全省率先开展“十省百城千县”专项行动,通过包车、包机、包专列等形式接回务工人员。

    来了宁波,就要想方设法让贫困劳动力能“留得住”,又有“归属感”。据了解,我市出台一系列走在全国全省前列的政策措施,脱贫攻坚战期间保障对口地区建档立卡人员同等享受我市就业困难人员的政策待遇,大力引导鼓励企业开发爱心岗位,对接收就业的企业给予每人每年2万元稳岗补贴等政策激励。同时,开展“安心入甬”服务,推出夫妻岗、父子岗、兄弟岗等“亲情岗位”,提供“夫妻宿舍”,让贫困人员更好融入。通过党建认领“聚人心”,我市支持对口地区在宁波成立务工人员临时党组织,定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增强务工人员的归属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