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金位 就职于名校镇海中学的王梁既是老师又是心理咨询师,他是绍兴诸暨人,我是杭州富阳人。诸暨和富阳虽然隶属不同地区,但实际上两地是毗邻的,历史上两地之间男女通婚,彼此间的风俗习惯颇为相似,连方言也十分接近。由于这个原因,当我展读王梁新近出版的散文集《穿解放鞋的青春》时,会产生很多的共鸣。 本书是镇海作家文丛(第三辑)之一,全书21万字,大多数文章是在本地或本省的报刊上发表过的,时间跨度20年。全书共分五辑。我从第一辑“故乡·亲人”中分明感受到王梁是一个孝顺父母的好儿子,也是一个令晚辈暖心的好舅舅,更是一个“怜子如何不丈夫”的好父亲。他在诸多的篇章里记录了生活的点点滴滴,充满人间烟火味,比如陪母亲过年、陪母亲喝喜酒、去二姐夫家喝进屋酒……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压力不轻。王梁也是如此,他有一个卧病在床的母亲,寒假里他会回到老家给母亲烧饭、喂食、喂药、换纸尿裤、翻身、洗脚……面对他的孝行,同样身为人子的我汗颜不已。 散文集的第二辑实际上是第一辑的延伸,写的是作者青春年少的往事。可以这么说,王梁所经历的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我都经历过。比如,左邻右舍济济一堂看黑白电视、“双抢”时节披星戴月割稻插秧、野外垂钓、喝米酒、吃猪头肉、高考前的彷徨……不光是我,可以说这样的往事,60后、70后大多经历过。然而,经历过未必就能付诸笔端,未必能气定神闲白纸黑字地表达出来,这就关乎一个人的才情。王梁在这方面有他的长处,他的长处在《儿时冬天》一文中得到了展现——将40年前的冬天作了揽镜自照式的描绘。读这样的散文,如同观赏一部雨线纷纷的黑白电影。 当我们徜徉于文学史的长廊时,会发现很多作家一辈子在写那些生他养他的故乡的物事。譬如沈从文,就像一滴水溶入了干燥的北平,当时的北平已是中国文化的渊薮,然而,他在陋室写作时,走入他记忆的是美丽的湘西,是看星、看月、看流水的生活,是乡下唢呐声中穿着红绿衣裳伤心大哭的小小新娘……沈从文从遥远的湘西走入文化积淀深厚的北平,构成了强大的“文化势能差”,当他握起手中的笔,美丽湘西的物事就从记忆的渊海中跃了出来。王梁也不例外,他从边远的会稽山农村来到经济发达的东海之滨,也构成了较大的文化落差,当他坐在电脑前摸着键盘写作时,故乡的风物汩汩地流淌出来。 第三辑第四辑可以捏在一起阅读,所记录的都是作者生活中的一些杂感,也就是当下报刊上惯见的生活随笔。当我用心浏览当下海量的随笔时,不难发现许多随笔作者的眼界是那么狭小、逼仄,他们写人不过祖宗三代,写事逃不出家里三室一厅。而王梁跳出了这个怪圈。我曾经在《今日镇海》副刊头条位置上读到他的一篇随笔《别算计生活》,笔触所到之处,引起强烈共鸣。我将这篇文章剪了下来,贴到剪贴簿中收藏。 在母亲面前是孝子,在故土面前是赤子,这应该是一个出色的散文家的情感底色。我觉得,这两点王梁已经基本做到。衷心期待着,王梁能够在散文随笔领域,更上一层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