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滨海大花园 都市新空间(蒋曼儒 摄) |
 |
亚帆中心(吴佳麒 摄) |
 |
千帆竞发(石春光 摄) |
 |
乡村欢乐世界(象山县委宣传部提供) |
撰文 董惊鸿 陈光曙
十载风雨兼程赶考路,十载栉风沐雨奋进程。十年来,象山港大桥及接线工程、甬台温沿海高速复线建成通车,宁波市域铁路象山线大目湾城站节点工程开工,象山蝉联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县,跻身中国创新百强县、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县、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去年,象山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69.8亿元,全省排名连升3位,居全省第44位,增速8.3%,为近十年最好成绩。
今年对象山来说是十分特殊的一年,虽然经济基本面承受重压,面临稳增长等多重挑战,但同时也迎来轨交时代、海洋时代、双碳时代、亚运时代“四重利好”条件。
“十四五”时期,象山将坚定不移实施“海洋强县、美丽富民,都市融入、变革驱动”战略,聚力“一二五”,走好共富路,坚决扛起做强海洋经济示范区、建好“海上两山”实践地、打造共同富裕样板县的新历史使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滨海花园城市。
星光不负赶路人,山海不忘有心人。象山将继续擦亮“村民说事”这块金字招牌,坚定打好海洋、生态、均衡三张特色牌,跑出加速度,干出新气象,让无数个“小花园”共同发力,齐力绘就象山建设滨海大花园的现代版“万象山海图”。
打好“海洋牌” 做强海洋经济示范区
临港崛起,向海图强。近日,在浙江东红船业有限公司造船基地,巨大的龙门吊缓慢地搬运着上百吨的部件,工人们正在抓紧时间建造厦门弘泰船务有限公司的4艘“3000TEU”集装箱船,对钢板进行切割、焊接、打磨,现场机器轰鸣、火花四溅,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据了解,“3000TEU”集装箱船载重吨为58455.3吨,一举打破象山船舶建造行业集装箱装载量和载重吨两项“大”纪录。据东红船业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厂自推行“模块化”造船技术以来,成功实现“船、机、电、壳、舾、涂”生产一体化。其中一艘“3000TEU”集装箱船目前已进入船台拼装阶段,船台周转效率预计较以往常规分段建造提升25%以上。
而在另一边的象山临港装备工业园,浙江新乐造船股份有限公司近期正忙着建造公司首艘CV950系列集装箱船。据悉,该集装箱船是全球最新一代绿色环保、高效节能箱船,采用普通燃料与甲醇双燃料系统。该公司总经理刘文忠介绍,目前公司各类船舶建造订单日期已排至2025年,总产值近30亿元。
在离新乐造船基地不远的日星铸业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成功入选2021年度宁波市未来工厂名单。在先后完成二期、三期工程项目投资运营后,该公司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风电铸件生产基地,如今四期年产13.2万吨大型海上风电关键零部件新建项目的厂房已结顶,设备采购、员工招聘培训等工作正紧锣密鼓地推进。据公司生产运行总经理柯洪国介绍,该工程为现有大型海上风电铸件精密机械加工的配套扩产项目,预计今年年底完工,明年第一季度将正式投产运营。
海洋是象山最大的资源。全县拥有988公里长的海岸线、6618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505个岛礁,坐拥象山港和三门湾两大港湾。2018年底,以象山半岛为主体的国家级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成功获批。象山布局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智慧科技、海洋旅游(影视休闲)、渔港经济四大功能区块,吹响了象山深耕海洋、向海图强的“冲锋号”。
象山打造大平台、培育大产业、引进大企业、推进大项目,形成以“蓝色经济”为特色的发展模式,以海洋装备、新材料制造等为代表的一批临港工业主体逐渐崛起。今年上半年,全县实现海洋生产总值87.6亿元,同比增长5.3%。
打好“生态牌” 建好“海上两山”实践地
“现在在家门口开民宿就能挣到钱,比过去出海捕鱼、外出务工的收入要高很多。”谈起这几年的变化,石浦镇沙塘湾村村民陈斌强的脸上满是笑容。
靠海吃海的象山人,世世代代以捕鱼为生。“我们祖祖辈辈都是渔民,年轻的时候我也出过海,出海一次大概要十天半个月,海上情况千变万化,大家挣的都是辛苦钱。”陈斌强回忆过往不免唏嘘。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近海渔业资源日渐枯竭,有的人就做起了“资源生意”。家住爵溪街道的励先强感慨地说:“那时候的爵溪,大家经常是用一船一船的沙子、石头,作为优质的建筑材料运到上海、杭州,然后换回一张张钞票。”
这种“卖资源”的发展方式,不仅断了“子孙财路”,还破坏了当地环境,如何在困局中找到新出路,成为摆在象山县委、县政府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10年前,象山先后对石浦港、松兰山等海域进行生态修复。通过综合整治,象山东部诸湾海水水质优良率从2016年的0.5%上升至去年的44.1%。
近年来,为不断提高生态“产值”,贯彻“碧海银滩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有关部门将象山港海域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纳入地方政府工作目标责任考核。4年间,象山港区域共有效减少陆源污染物入海量7.98万吨,为全国近岸海域治理提供了“象山样本”。
同时,为了改善日益枯竭的海洋资源,象山常态化推进“生态修复百亿增殖放流”行动,近三年在东部诸湾区累计放流大黄鱼、曼氏无针乌贼等鱼苗种7682万尾,并严格实施伏季休渔制度,促进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数据显示,象山海洋生物等物种丰富程度居全省首位。
这几年,沙塘湾村也因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昔日的僻静古村渐渐喧嚣起来。阔别家乡多年的陈斌强也借此东风重回沙塘湾村,开始经营起民宿来了。石浦镇联村干部俞民鲁介绍,如今的沙塘湾村已建起精品民宿8家、房间137间,民宿经济年产值达到2000万元。民宿经济的繁荣又带动了海鲜餐饮、休闲渔船等产业的蓬勃发展,促使渔民“洗脚上岸”,转产搞休闲旅游。
“海上两山”实践地建设还推动了相关资源重组。在梳理形成全县域生态资源资产底图的基础上,象山依托海上“两山银行”,通过资源收储、项目招商、基金运作等方式,打造更多开发经营海洋资源的标志性项目。
今年初,象山发布“海上两山”最美风景道建设方案,旨在建设集交通、自驾、旅游、产业功能于一体的中国最美滨海风景道。根据建设方案,“海上两山”最美风景道环线全长246.7公里。
从“卖资源”到“卖风景”,如今象山真正把“风景”变成产业,建设水清滩净、沙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海湾,不再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数据显示,去年,象山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61天,优良率为98.9%。2021年度浙江省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象山以89.73的总得分居全市首位。
打好“均衡牌” 打造共同富裕样板县
日月更迭,潮起潮落,海涂夕阳美景如诗如画。日前,在茅洋乡洋岙山村海边观景平台上,一块块橙色、黄色、红色立体玻璃错落放置,宛若多彩迷宫,呈现出梦幻般的落日景观。这是环蟹钳港共同富裕样板区最新打造的“蟹逅钳缘”特色场景之一——夕阳收集装置。
“除了洋岙山滩涂景观设置,我们还将提升赶海洗浴设施,建设红钳蟹地标、文创展示中心、休闲渔船观光码头等项目,打造‘一片蟹海、一家三口、一场赶海奇遇’的赶海拾趣生活的特色场景,丰富‘蟹逅钳缘’内涵。”茅洋乡相关负责人说。
据悉,该共同富裕样板区还将结合“潮隐西海岸”精品线,持续念好“山海经”、打好“特色牌”。线路起点为灵南高速口,沿线经过泗洲头镇、茅洋乡、新桥镇等环蟹钳港地区,终点至象山影视城,全长约50公里。
在另一头的涂茨镇,村民们同样从美丽经济中尝到了甜头。今年以来,涂茨镇将组团发展、特色打造作为共同富裕突破口,用民宿、直播、文旅、红色等要素激发乡村活力,推动乡村经济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镇。该镇组建了以钱仓村为核心的“钱仓片共同富裕联合体”;黄沙村作为涂茨镇农村“三权分置”改革试点,则全力打造民宿集聚村,去年客流量达1.21万人次,创收225万元。
今年上半年,象山旅游业虽受到疫情冲击,但县委、县政府危中抢机、精准导流,“周末嗨象山”等主题活动富有成效,持续打造“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全域旅游品牌,游客接待量比往年增长5.4%。滨海都市新消费场景加快打造,户外露营、海洋运动、沉浸体验等新业态成为旅游经济新热点。
今年以来,象山坚决打好城乡风貌整治提升攻坚硬仗,精心打造风貌样板区和未来社区,实施一批山体绿道、夜景灯光、城市公园等微改造、精提升工程。新增市级以上乡村振兴示范带3条、未来乡村1个,全面消除年经营性收入在30万元以下行政村。
10年来,象山投资4914万元建设全长3.1公里的滨海步行栈道,成为盘旋在象山海岸的一条亮丽的“海上红丝带”;投资3.8亿元建成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滨海水上乐园“阿拉的海”;投资5亿元,实施东海半边山“林海计划”,完成林相改造4600亩,栽植苗木40余万棵,大大扩展了亲海空间;投资近10亿元建设亚帆中心和半边山沙滩排球中心,举办第十四届全运会帆船比赛等国家级赛事,推出“踏沙”“赶海”“品鲜”三大品牌活动。
去年,象山全县共接待游客6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5.39亿元,美丽经济正让共富愿景在最美海岸线上加速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