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割紫菜。(周科 摄) |
记 者 董惊鸿 通讯员 陈佳雯 贺梓钊 秋高气爽的午后,象山西沪港水光潋滟。昨天下午1点左右,黄避岙乡白屿村的紫菜养殖户盛亚红和丈夫驾驶自家的小木船前往紫菜养殖海域,收割今年的“头水”紫菜。 “今年收成不错,每天凌晨和下午分别出海一次,可以收割三网。”盛亚红告诉记者,今年因为天气原因,水温适宜,紫菜生长速度比去年快,收割的频率也比去年密,因此收割间隔期相对较短,差不多再过10天,“头水”紫菜就收割结束了。 小木船行驶6分钟便到了目的地。放眼望去,一排排白色泡沫整齐排列,泡沫圆柱下面固定着方块状的网,网上依附着黑色的紫菜。盛亚红和丈夫拉起绳网放到机器上,顺着机器转动穿过,新鲜的紫菜就到手了。 一网收割上来后,夫妻俩用水泵冲洗、装筐,回家后用清水清洗,再用圆框定形晾晒。盛亚红说,一般收割紫菜前会提前看好未来两三天的天气预报,选择晴到多云、微微西北风的天气,让阳光慢慢带走水分,以保留紫菜的原汁原味。 据了解,紫菜多茬生长,从农历九月到十二月,每隔20天便可割一茬,第一茬叫“头水”,第二茬叫“二水”,依次类推。“头水”紫菜尤为鲜美、口感最佳,价格也最高。今年该乡紫菜养殖面积620余亩,预计年产量100吨,每公斤价格在300元左右。 如今,象山黄避岙紫菜作为“西沪三宝”之一,早已声名在外。百余亩“海上农场”养殖场景及西沪晒场晒制场景,吸引了大批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游玩拍照,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紫菜销售。“几天前就有客户打来电话预订,包装都来不及。”盛亚红笑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