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妈!》电影海报 |
曲 水 朋友的父母中有罹患阿尔兹海默症的,常听他们说起该病对家庭造成的折磨,确实苦不堪言。笔者以前也读过一些相关书籍,知道此病是由患者脑部海马体萎缩导致,不可逆,难痊愈。目前唯一有效的方法是“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在时下老龄化社会中,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数量越来越多。由吴彦姝、奚美娟两位演员主演的电影《妈妈!》,正是聚焦这一社会问题,创作的一部极具人文关怀的亲情作品。 故事发生在某高知家庭。母女两人,一个已至耄耋,一个年逾花甲,退休前都是大学老师,属于优雅端庄的女性知识分子。女儿冯济真渐渐发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了某些“异样”,比如:记错母亲需要的早餐食谱;洗好东西后,忘关水龙头;时不时出现幻听、幻视……去医院一查,凡此种种,均为阿尔兹海默症的前兆。 如果以后真的失忆、失智,难以控制自己的语言和行为,该怎么办?恐惧如巨大的阴霾,倾覆而下。冯济真泪眼盈盈,望向85岁的老母亲蒋玉芝:趁着自己现在病状还轻,作些准备吧。她先是将存款转到了母亲名下,又给母亲上了人身保险,抓紧整理、出版父亲留下的考古日记……阿尔兹海默症的袭来,确实猝不及防。不久她就开始大小便失禁,像个孩子似的任性胡闹,甚至把自家的门给拆了,还出现暴力倾向,咬伤母亲的手臂。相较于冯济真病态下实施的这些破坏行为,观众更心疼的是那个身材矮小、背脊微躬、一头银发的年迈妈妈。片中有一幕场景,以现实的风吹雨折,寓意了蒋玉芝看着孩子“疯癫”后无言的创痛:滂沱大雨下,女儿在庭院中迎着雨水,不管不顾,手舞足蹈。那屡屡去给女儿打伞、又屡屡被女儿推开的老人,渐渐彻底淋于雨中。她脸上,湿漉漉一片,分不清哪些是雨,哪些是泪…… 冯济真正常的时候,是认识母亲的:“妈妈,我很害怕,我觉得离你越来越远了!”她这是在向母亲倾诉,自己已没有办法像正常人那样保持理性思维了,这种感觉宛如窒息。对此,妈妈并未多加劝慰,只是用枯瘦的双臂牢牢抱住了女儿。这个85岁老母亲所迸发出的情感能量霎时穿透银幕,溢入人心。冯济真没犯病时,曾焦虑地问:“妈妈,我是不是给你添麻烦了啊?”这说明,她对母亲含有愧疚之心。可当妈妈的,又怎会嫌自己的孩子“添麻烦”呢!母女之间两种激烈的情感彼此涌动,使影片于无声处,动人心魄。譬如冯济真病情加重后,退回到孩童心性。蒋玉芝给她买了冰激凌吃。她看着自己65岁的女儿一面贪婪地舔着冰激凌,一面“无情”地下结论:“你不是我妈妈!”转而又跌宕地加了句:“但你和我妈妈一样好!”这时,吴彦姝的微表情精准地诠释出人物内心不知是喜是忧的深沉矛盾。蒋玉芝是个妈妈,却非圣人,她也有性格和脾气,所以偶尔也会冲着女儿辩驳:“哦,我当了你65年的妈妈,现在我就不是你妈了?” 也许是因为电影围绕的话题太过沉重,导演便有意将一些患者所具的真实病状作弱化处理。影片中没有出现妈妈佝偻着背去收拾女儿搞出来的满地狼藉,我们看到的是母女俩共同生活在一个草木扶疏的带庭院的居所中。花枝、绿叶以及从枝杈间漏下来的缕缕阳光起到了滤镜作用,以一种自然界存在的美感之力稀释掉人物内心积聚的悲伤。影片还关注了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尊严话题。根据冯济真的症状,病理学上可以判断为“中期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她游走于清醒和迷失之间,常会做出诸如“在超市拿了东西,不付钱就往外走”的不规矩行为。但导演为了维护其尊严,没有安排“被群众当成小偷后扭送派出所”的情节。现实中的病人状况也许会比电影里糟很多。电影毕竟是艺术,散发着创作者的浓郁人情。在《妈妈!》中,观众不难看到孟子所说的那颗“不忍之心”。 影片开端部分出现的红发女孩貌似与故事主体无甚关联,可她在片末又出现了。这次她不再是在公交车上偷窃栽赃的不良少女,而是成人大学的学生。她也有了孩子,也做了妈妈!她出于对冯济真昔年救助的感恩,前来看望。不少观众觉得这个角色纯是赘余,我倒认为她是影片中一抹由暗淡转光亮的色彩,代表了妈妈的爱已在年轻一代身上延续…… 该片在关注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生存境况之外,传递出积极情感的惊人力量。当人类陷入某种极端无助的困境时,除了有深厚的母爱守护,有改邪归正后红发女孩的细心照料,还有朱时茂饰演的医生认真严谨的解疑帮助,这些人类美好情感的交相辉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良药,那就是爱的力量,善的力量,人性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