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专题询问会现场。 (通讯员 朱勤锋 摄) |
记者 黄合 伍慧 宁波618万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超过162万人。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预计到2025年,我市老龄人口将占户籍人口的30%。 如何让老人在“家门口”幸福养老?昨天,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举行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专题询问会,市发改委、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卫健委等12个政府部门的负责人坦率认真地接受来自市人大代表和市民的询问,亮出了破解养老服务“老大难”问题的宁波解法。 如何兼顾 优质性和普惠性 提供有效供给,促进“双向奔赴” 城区优质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城郊乡村养老机构“一人难留”。 当前,全市建有养老机构264家,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社会养老床位56张,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是,全市养老机构床位平均入住率不足45%,区(县、市)中平均入住率最高的49.9%,最低的只有27.5%,郊区和农村的养老机构床位空置率较高。 “我想请问市发改委,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市基本养老服务的优质性和普惠性?”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何乐君所问的,恰恰也是代表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对此,市发改委主任何国强坦言:“我们要探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公办养老机构为托底保障,以普惠型养老机构为主要支撑,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重要基础,促成优质性和普惠性的平衡。” 关于公办养老服务,何国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加大项目谋划力度,“十四五”期间考虑新增36个公办养老机构,新增床位约5000张。同时,以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料护理为重点,谋划建设宁波市失能失智老人医疗康复中心,辐射带动其他养老机构设立照护、护理专区。 围绕普惠养老,目前市发改委已把养老纳入“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统筹出台一揽子政策体系,扶持、支持、激发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同时,通过项目支持、资金补助、租金减免等方式,做好“赋能”和“减负”两手文章,支持机构养老做大做强。 “针对社区居家养老,我们将以市政府的民生实事工程为导向,继续做好老年家庭适老化改造,做好标准化食堂、5A级照料护理中心的建设,以及一些公共场所的适老化改造,不断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水平和能力,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养老更有获得感。”何国强说。 市民政局局长胡杰表示,宁波将以优化服务供给作为主攻方向来缓解供需矛盾。一方面,推进机构硬件设施的迭代升级,预计2025年全市养老机构床位达到7万张左右,其中护理型床位占70%;另一方面,推进专业服务的迭代升级,重点实施养老机构的品牌培优计划,引入非营利性机构和国有企业的运营机制,打造一批专业化、品牌化的公办养老机构。 “目前,全市有2/3的老年人生活在农村地区,他们的养老消费能力较低,传统的养老观念尚未转变。我们希望通过长期护理保险的实施,有效解决低收入家庭失能老人的支付能力不足问题。通过宣传和引导,让失能老人入住养老机构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胡杰说。 如何补上 专业人员缺口短板 教育培训激励,一个都不能少 一方面,养老服务机构面临“用工荒”,人才队伍长期存在缺口;另一方面,大多数养老服务专业毕业生不愿从事护理工作,长期从业者更是少之又少。 根据抽样调查,我市约有重度失能老人2.9万人,目前全市持证养老护理员仅有4858人。市人大相关问卷调查显示,受访的人大代表中,超半数因为对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专业性存在担心和顾虑,而不愿意将老人送到养老机构。 “如何增强养老护理岗位的吸引力,解决养老服务机构招不到人和留不住人的问题?针对当前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紧缺的问题,我们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方面有哪些更有效的举措?”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崔秀良问。 对于这个问题,市人力社保局局长叶苗深有同感:“从行业来看,养老服务的‘前景’和‘钱景’都非常好,但从业人员的情况却不容乐观。目前,这支队伍的年龄大多为50岁左右,学历水平是初中及初中以下,他们普遍认为没有受尊重感,3年留存率只有30%,流失问题非常突出。” 叶苗坦言,这是一个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长期性问题。“比如,目前养老服务行业的盈利模式、岗位设置非常单一,应该与5G、信息化等结合,使这个行业的岗位设置有更大的吸引力,更具有发展前景。” 人才培养,要从教育抓起。市教育局局长毛才盛表示,目前宁波专门开设养老服务专业的学校只有1所,而且留在宁波从事养老服务的毕业生不到10%。“我们将加大对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投入,包括加大现有专业的改造力度,争取到2025年,每年向宁波养老机构提供500名毕业生。同时也可以在宁波大学等高校中设置养老服务本科专业,培养养老服务管理型人才,提升我市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技能培训,同样是提升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今年开始,我市启动“一老一小”照护人员培训,截至目前已培训6400名照护人员,其中1000名是养老护理人员,200名是重度失能老人的护理人员。市人社局针对不同职业技能等级予以一定的培训和岗位补贴,通过奖励机制的建立,提升从业人员的价值感、认同感。 “我市还将利用职业院校的办学优势、办学资源,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手段,提升从业人员的养老服务技能。年培训人数争取翻一番,到2025年达到5000人次。”毛才盛说。 如何打通 医养结合“最后一公里” 以人为本,为老年人减少后顾之忧 老年人本身基础疾病较多,住到养老机构后,万一生病了,能不能及时接受优质的医疗服务?在各个机构开展的调研中,医养结合的问题同样突出,呼声强烈。 目前,我市264家养老机构中,内设医疗卫生机构的仅32家,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的仅39家,取得医保定点资格的仅22家,医养结合资源配置率低;部分养老机构虽然与医疗机构签约合作,但仍存在服务供给不足、成效不够明显的问题。 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委员钱荣麓在调研中发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作为老年健康和医养结合服务的主体,承担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常见病多发病等基本诊疗服务任务,医护力量不足等难题比较突出,全市医养结合的机制、模式仍有待探索与完善。 对于这个问题,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史国建也带来了一个抽样调查的数据:92%左右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21%以上的老年人同时患有严重慢性病,80%以上的老年人月收入不足3000元,80%以上的老年人希望在当地卫生院或者村卫生室看病。 “对此,我们要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重点完善市、县、镇、村四级网络建设。市级层面,依托宁波市第一医院建设高水平的宁波老年医学中心;县一级,主要是鼓励引进高水平的康复护理医院;加强镇、村两级医疗机构对老年性疾病的诊疗服务水平。”史国建说,到2025年底,全市每千名老年人康复护理床位力争达到5.8张,超过80%的二级以上医院要开设规范的老年医学科,2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乡镇卫生院要设置安宁疗护的服务,标准化的村卫生室至少要在80%以上。 同时,史国建表示,要通过深化“养中有医”“医中有养”“医养共建”三种模式,进一步提升医养结合的服务水平。“鄞州钱湖医院、北仑宗瑞医院已经有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在医疗机构中设置养老机构或养老床位,为失能失智老龄群体开展全流程照护服务。下一步,还要继续在现有的医养结合型养老院中开设医务室或诊所,增强日常健康管理和定期健康体检,让更多老年人共享医养结合的成果。” “此外,我市还将开展老年健康系列行动,依托县医共体建设,做强做深医疗机构,特别是针对偏远山区加强巡回诊疗,提高家庭医生签约率,推进慢病诊疗一体化。在预防保健方面,常态化开展结肠癌、慢阻肺和失能失智的免费筛查,以及免费流感疫苗的定期接种,启动建立老年人口腔档案和营养检查档案,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体检覆盖面,做好后续的体检报告解读和健康干预。”史国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