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控烟监控摄像头。(陈敏 蔡潇 摄) |
本报讯(记者陈敏 通讯员蔡潇)记者昨天从宁波市卫生监督所获悉,自我市试行推广“智慧监控平台控烟执法子系统”以来,声光劝阻吸烟人员1860人次,捕捉违法线索530条,人脸识别身份信息120条,公共场所吸烟取证不再成难题。 近年来,我市卫生健康部门积极推行以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为特征的非现场监管模式,解决“监管盲区”难题,大幅提升监管效能。今年,由市卫生健康部门牵头,市爱卫办、文化广电、公安等多部门参与的“智慧监控平台控烟执法子系统”建设完成并投入应用。项目在全市范围内选取公立和民营医院、公共卫生单位等场所作为试点,在预检分诊、候诊室、车站等候区、商场内等重点区域安装220个控烟监控摄像头。系统实施“联合控烟两步法”:首次吸烟触发摄像头声光告警,吸烟者立即灭烟则劝导成功;若再次吸烟触发第二次告警,由劝导员或由各部门执法人员依法处置。 “智慧监控平台控烟执法子系统”实时分析现场拍摄的视频图像,结合红外摄像头感知环境温度精准获取违法线索,系统自动分类将线索推送至场所管理人员或执法人员手机端,作为劝导或执法依据。 “智慧监控平台控烟执法子系统”在象山先行试点,而后在慈溪等地推广。据统计,该系统投入试用以来,声光劝阻吸烟人员1860人次,捕捉违法线索530条,人脸识别身份信息120条,下达《违禁吸烟告知书》108份,文广、公安、卫生联动实施行政处罚74起,实现了控烟执法的精准监督、减本增效。属地医院和重点公共场所吸烟人数明显减少。 有关人士认为,“智慧监控平台控烟执法子系统”解决了公共场所控烟三大难题:一是人工控烟滞后性问题。热成像摄像头24小时可视监管,自动抓拍并声光告警,全天候固定违法证据,破解违规行为取证难题。二是公共场所管理疏漏性问题。智慧控烟系统以“机器换人”助力场所管理方实时开展禁烟管理,缩小管理盲区,确保压实场所禁烟管理主体责任。三是行政执法低效性问题。系统开发了浙政钉掌上执法小程序,行政处罚决定书当场通过移动执法终端现场制作送达,案件处理流程压缩至5分钟,“即罚即达”,通过抓拍的照片比对公安部门人脸数据库,识别身份信息,真正实现非现场执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