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市人力社保局组织开展宁波-凉山东西部劳务协作系列活动助力乡村振兴。 |
|
在宁波万汇休闲用品公司有百余名来自四川凉山的员工,人社部门专程为高温中坚守岗位的这批工作人员送上关怀。 |
|
鄞州区举办的“火把节”。 |
|
“宁波镇海-凉山金阳”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 |
21岁的彝族小伙吉瓦加加第一次离开家乡越西县,来到两千公里之外的宁波工作。初来乍到,一切对他来说都那么陌生,而一年后,他已经是工作上的小能手、同事眼中的好伙伴,每月6000多元的薪水改善了家中困难的经济条件,他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甜。 在宁波,像吉瓦加加这样来自凉山的务工人员已超6000人。去年4月,我市从广东省佛山市接过“接力棒”,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正式开启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多方合力下,这首就业帮扶进行曲正越奏越响,每一个翻跃跳动的音符,流淌进凉山的家家户户,谱写出生机盎然的华美乐章。 本版文图 周琼 王晓峰 任社 鱼渔相授 身怀本领走出大山 “看到你们,我仿佛看到了20年前的自己,从山区走出来,读技校、当焊工,一步步走到今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浙江省“首席技师”、宁波市“首席工人”范丽锋在四川金阳县向洛觉中学的孩子们娓娓讲述着自己的经历。 今年,在镇海区技工学校“石化建安金阳班”正式招生前,他带着一份特殊的任务,向金阳县的学生进行宣讲动员,为他们“插上梦想的翅膀”。为了让更多的金阳学子鼓起走出大山的勇气,他走访了双龙坝中学、洛觉中学、灯厂中学和南瓦学校等多所学校,并以镇海石化建安工程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副部长的身份,为报名就读的孩子们面试。经前期动员,全县有近百名初三学生报名,符合报名条件的有46名。 这项行动被命名为“蓝鹰工程”,由镇海区技工学校、金阳县教体科局和镇海石化建安工程有限公司三方联手,在镇海区技工学校组建“石化建安金阳班”。“我很开心能到镇海学技术,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我已经慢慢适应这里的学习生活,我一定要努力学好技术,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来自双龙坝中学的学生苦曲布是金阳班的学子,他的父母在家务农,上头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作为家中老幺,他为了梦想鼓起勇气走出大山来到镇海。 “学生完成3年学业后,经考评合格即可无缝衔接进入石化建安工作,而且在校3年的学费、食宿费全免。”镇海驻金阳工作分队负责人说,今年9月,首届“石化建安金阳班”正式开班,第一批“蓝色雏鹰”已经飞出大凉山走上人生新征程。 去年6月以来,宁波选派工作队驻凉山州进行调研,发现凉山州劳动力技能缺乏、工作节奏不适应等问题后,迅速采取转移凉山籍农村劳动力来甬就业和在当地投资建设帮扶车间等措施。同时,围绕我市重点产业需求,各种个性化、订单式的技能培训陆续开展,鱼渔相授的模式,正帮助越来越多渴望走出大山的青年学好本领,踏上赴甬奔梦之途。 海曙区狮丹努等用工企业不仅对来甬务工人员提供“师带徒”手把手的技能培训,还出资运送50台机器到凉山州喜德县,选派2名培训技师亲赴喜德县指导,把在当地培训合格的人员输送到宁波就业。 鄞州区结合凉山州少数民族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展电商助农系列培训,选派电商、新媒体等领域培训讲师,多批次开展实地技术帮扶。 江北区与越西县开展两地校企合作,打造“北越港运”品牌,依托江北当地技工学校开展装卸机、挖掘机等专业工种培训,定向输送给企业。 为了让劳动者安心就业,市人社部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力量,通过包车或飞机接送凉山劳动者“点对点”送企到岗,包车50辆,发动劳务经纪人、就业带头人驻村驻点服务,打通凉山州劳动力有组织输送“最后一公里”,为宁波输送务工人员1290人。 精准匹配 每个人都有用武之地 “现在工作不好找,像我们这样没什么文化又上了年纪的农民,有份包吃包住的工作真是太不容易了!”47岁的尔古鲁清是金阳县马依足乡建档立卡脱贫户,过去一直在家乡务农。今年初,他在村里的动员下参加了2022年东西部劳务协作专场“宁波镇海-凉山金阳”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与100多名老乡一同来到宁波工作。 由于过去没有外出务工经历,尔古鲁清一开始就选择了待遇好、技术要求较高的岗位,上岗后却发现难以上手。眼瞅着别的老乡技艺熟练后拿到了高收入,他顿时压力倍增。人社部门工作人员在日常走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建议他换一个容易上手的岗位,憨厚的他当即表示愿意去待遇稍低、工作强度和难度较小的岗位。 “我们会努力根据每个金阳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结构,安排适合他们的工作岗位,尽量让他们适应工作强度,确保他们能挣钱、有依靠、留得下。”镇海区就业中心负责人说,针对这类情况,他们开展了精准的用工余缺调剂活动,提供了来自22家企业的工作岗位,帮助包括尔古鲁清在内的11名金阳员工走上新的岗位。 为解决凉山来甬劳动者岗位不适应的问题,稳岗干部及时倾听劳动者与企业双方诉求,通过动态数据监测,调剂岗位余缺,精准助力脱贫人员安心就业,让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目前,我市有组织输送凉山州农村劳动力来甬稳定就业3个月以上已达4100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640人。 “入职大半年了,从装配工到现在的运料员,我的收入也从5000元涨到6000多元。”甘洛籍务工人员挖尔瓦合子满心欢喜地说。初到宁波灿宇涂装有限公司,挖尔瓦合子被安排到企业的电子装配工岗位上,在随后的工作中,企业又根据他的工作经验和特长,有针对性地为他调整了岗位。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生活也逐渐适应,异乡就业让他找到了归属感。 拴心留人 唱出温情悦耳新和声 “想不到在这里也能感受到家乡的风俗,还能和老乡们欢聚一堂,让我觉得心里热乎乎的。”7月29日晚,一场别具一格的火把节晚会在宁海强蛟镇骆家坑举办,来自普格县的彝族姑娘俄地么子喝脸上的笑意被篝火映衬得格外鲜亮。能歌善舞的彝族小伙、姑娘手拉手围成圈,带着宁海小伙伴共同跳起了欢快的“达体舞”。 在两地人社部门的组织下,50余名来自彝族“火把节之乡”普格县的在甬务工人员欢聚在一起,高腔比赛、摔跤、拔河等活动接连上演,让他们感受到了在家乡过节的氛围。 熊熊火把点燃了希望,也映照着凉山在甬职工的日子越加红火。 “这是我第一次没在家过火把节,在异地他乡欢度家乡的传统节日有种别样的激动与温暖,让人难忘。”宁波万汇休闲用品有限公司的职工沙彬兴奋地说。今年7月23日,鄞州区人社局联手该公司为凉山州65名彝族员工举办了一场“火把节”。火把游曳,篝火闪烁,笑声、歌声、掌声融在一起。这一晚,来自云贵高原和东海之滨的两只手,也愈加紧密地握在了一起。 从西到东,横跨2400多公里,这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和东部沿海城市的一次心灵沟通和面对面对话。 工作生活上有困难,稳岗干部前来纾难解困;语言不通,生活和生产老师手把手帮助熟悉生活和工作环境;饮食不习惯,企业纷纷设立专门民族食堂窗口;生活没着落,10个劳务协作站为务工人员提供就业安置、政策落地、权益保障、生活关心等“娘家人”服务……在这首由多元素组成的协奏曲中,每一项“拴心留人”的温暖之举,都构成了其中悦动的声部。 走进位于镇海的宁波家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厂区和职工生活区都贴了彝语版规章制度和警示标语,处处可见的彝族文字和图案,透露出企业对金阳彝族同胞的关心。 “看到这些文字和图案,好像在老家上班一样,倍感亲切。”家联科技的职工卢比哈兴奋地说。目前,该企业2600余名员工中,彝族员工有268名,约占十分之一。 “工作一年多,现在不但收入提高了,还在这里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去年9月,吉瓦加加在越西政府的号召下,跟随大部队来到宁波江北。在江北技工学校学习了驾驶技能后,成功入职宁波港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在政府和企业的关心下,他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生活和工作。 “每月工资基本在6000元以上,还有各种福利补贴,我觉得非常满意,家里的条件也改善了不少。”说起现在的工作,小伙子脸上漾开了满意的笑容,“公司还专门安排食堂为我们增加了一些麻辣的菜品,让我们很感动。”种种暖心待遇,让他坚定了想在这里一直干下去的念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