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11月0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龙凤”呈祥 “山花”烂漫

——葛招龙和他的古戏台


葛招龙和《人生·戏台》(尤才彬 摄)

《人生·戏台》局部(尤才彬 摄)

《人生·戏台》藻井工艺(周衍平 摄)

宁海城隍庙古戏台(徐培良 摄)

南一台藻井(方秀英 摄)

《人生·戏台》参展照
(周衍平 摄)

《人生·戏台》制作中(尤才彬 摄)

    方秀英/文

    

    2022年9月15日,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盛典在世界文化遗产良渚文化发祥地——杭州市余杭区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各民间文艺门类的艺术家们齐聚一堂,共享中国民间文艺的丰收庆典。

    木雕《人生·戏台》(藻井工艺)获“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当获奖者葛招龙稳步走向领奖台,璀璨灯光下,热烈掌声中,素装如雪,人淡如梅。他参赛的古戏台比普通的古戏台小了近半,却是此次参赛作品中器形最大的,其结构之精巧、工艺之精湛、装饰之精美,令人折服。

    “人间绝技巧夺天工,大国工匠情系中华”,这个古戏台,凝聚着葛招龙及其团队五年的艰辛和心血。梅花香自苦寒来,个中滋味,一言难尽。

    

    

    渊源

    葛招龙的家乡宁海是“中国古戏台文化之乡”。宁海古戏台始建于宋元,盛行于明清。宁海凡新庙、祠堂皆有戏台,逢年过节必请戏团来表演,演戏无疑也是敬祖迎神祈福庆丰年的仪式之一。据明崇祯《宁海县志》载:“正月演剧,敬祖迎神。乡间十二起,城里十四起,至十八乃止。”宁海人爱看戏,宁海清代诗人写有“元宵演剧到春残,乘兴何妨日日看。共道经年辛苦甚,三时工作一时欢”的诗句。台上演春秋,台下过人生。戏如人生,人生亦如戏。百年之后,人归尘土,舞榭歌台亦被雨打风吹去,历经兴衰,多隐入尘烟,传承至今的,少之又少。宁海是国内古戏台保存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之一,鼎盛时期有600多座古戏台,保留至今的有120多座。这些古戏台工艺精湛,承载丰厚,特别是其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十大古戏台,更是巧夺天工,各有精彩。葛招龙深谙其理,以《人生·戏台》命名自己制造“克隆”的古戏台,其原型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宁海城隍庙古戏台。

    城隍庙古称邑庙,不同于普通的民间寺庙,里面供奉的城隍爷是保一方平安的城隍神。朱元璋曾令全国县以上衙门所在地立庙祀之,特殊的地位使城隍庙几乎成为当地最富权威、最讲究气派的庙宇。宁海也是如此。宁海城隍庙建于唐永昌元年,历届县令上任,都要首宿城隍庙,翌日清晨设牲祭拜。许多地方的城隍神是现实中的忠臣良将,宁海供奉的城隍神为梁太清二年在宁海平乱的田什。

    城隍庙古戏台是人神共享的大舞台。旧时宁海各庙演戏,规模和影响当属城隍庙为最。城隍庙古戏台制作工艺精美绝伦,藻井工艺更是巧夺天工。据说当年建城隍庙时,遍寻民间高手,匠人以能入选建庙资格为莫大荣耀。他们怀着敬畏和虔诚之心,竭尽工艺之能事,呕心沥血为之,既为自己留芳,又为后世积德。当技艺赋予信念,艺术便产生了超凡脱俗的魅力。

    每逢元宵灯节、清明、十月初一、春秋二仲月等,宁海人必到城隍庙烧香许愿,或敬请城隍出巡。相传农历二月初九是城隍生日,“祝寿戏”连演十天。农历三月迎神赛会,也要请客神看戏。传说城隍和西门的白鹤大帝是亲家,城隍神还要坐着八抬大轿亲自去西门白鹤庙邀请亲家看戏,敲锣打鼓,隆重热闹。

    宁海城隍庙历经改建修缮,为浙东保存最为完好的县级城隍庙,古戏台藻井工艺更是成为后世匠人学习模仿的对象,也成了葛招龙“克隆”古戏台的首选母体。

    

    

    入行

    20世纪60年代,葛招龙出生于宁海西乡岔路湖头村。那时的农村孩子温饱都成问题,能读书的不多。这里是五匠之乡,祖辈们多为匠人,葛招龙也在20岁时学了木匠手艺,随后走南闯北做木作,接触了各行手艺人,见识了不少艺术精品。稍有积蓄后,他收起了木工箱,返乡创业,做起了生意。

    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宁海很多老街区开始拆除重建。那时的人们乐滋滋地搬新楼弃旧物,很多老家具、老物件被当作廉价品,或遗弃,或贱卖。懂行的人看到了商机,他们意识到这些老物件价值不菲,转手卖给各地收藏者,甚至远销至东南亚等地。很多有识之士为之担忧,“这样下去,宁海的老宝贝要被卖完了,子孙后代都看不到了。”

    也许是木作情怀依旧吧,葛招龙看着那些老房子里的雕梁画栋、窗格桌椅、红妆器皿等在叫卖声中,一件件流转易主,心急如焚。他不忍这些宝贝流落他乡,便凭着自己的经济实力去购买收藏,结果越收越多,家里一个个房间都塞满了“破烂”。于是,他就想到去老家买老房子存放,因为老家的房子价格便宜,又和这些东西很搭。但买来的老房子很破旧,需要修理,于是他拿出尘封多年的木工箱,发挥专业特长,以旧修旧。老屋配上老物件,古色古香,不亚于博物馆的效果,很多人闻讯赶来参观。之后,邀请葛招龙帮忙去修老房子甚至修祠堂的人越来越多。他发现,虽然城市里的古建筑被高房价挤压,几近绝迹,但农村里的古建筑保留下来的还有不少,只是因为风雨侵蚀需要修缮。

    随着人们对古村保护意识的增强,古建筑修复需求也不断增加。于是葛招龙和周边相识的手艺朋友一起,组建了一支古建修复队,可谓重操旧业。人生有时就是这样,因缘际会。葛招龙兜兜转转一大圈,又回到了老本行——木作。

    不久后,他在台州市三门县东屏古村开始了人生中第一座古戏台修复项目。他发现古戏台奥妙无穷,集木作、雕刻、泥水、彩绘、油漆等多种工艺于一体,相较其他古建筑,修复工艺更为复杂,技术难度更高,也更具挑战性。越是复杂,越是迷恋,从此,葛招龙一头“钻”进了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的古戏台中,一发而不可收。

    2016年,葛招龙团队接下了宁海一市镇里岙村古戏台南一台的整体修复项目。南一台,被称为宁海出南门第一古戏台,建成于清康熙年间。历经三百多年风雨侵蚀,古戏台出现了大面积的腐朽、脱落、漏水等现象。和以往“哪里坏了修哪里”的局部修复不同,南一台的修复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藻井需要整体拆卸修复,不然有坍塌之忧。拆下容易组合难,戏台的螺旋藻井建筑工艺最为复杂,堪为“宁海一绝”,榫卯拼接,环环相扣,一环搞不好,搭不回去,可就要坍台了。葛招龙经过深思熟虑、周密计划,小心翼翼地将整个戏台进行立体解剖,把拆卸下来的构件逐一标上序号,立体的戏台变成了平面的构件排列。然后对这些构件进行防腐、防蛀、防火处理,修补损坏的部位,仿制补充完全腐朽的部位。处理完毕后,他们再将构件按照原样逐一组合。历时三个多月,当南一台的最后一个构件归位完成时,葛招龙终于松了一大口气。南一台的成功修复引起各大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等栏目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南一台的整体修复,使得葛招龙对古戏台营造技艺有了全面的掌握,他摩挲过每一个拆下的构件,烂熟于心,运用自如。之后,越来越多的古戏台,经他的妙手修复,焕发了鲜活的生命力。他觉得,修复不亚于创造,是很有意义的事。

    老物件经过修复,仿佛重获新生。这时,葛招龙萌发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我能拆一座古戏台,为什么不能建一座古戏台呢?

    

    

    传承

    做成什么样?心里没底。于是,葛招龙在劳作之余跑遍县内大大小小的古戏台,观摩,思考。同时,他还向古戏台文化研究专家学习取经,特别是从宁海古戏台保护“第一人”徐培良先生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

    2017年,葛招龙和徐培良等人特意去素有“中国古戏台博物馆”之称的江西乐平考察古戏台,看到当地有宅院台,来了灵感。葛招龙想到,妻子能弹会唱,很喜欢戏曲,如果在自家院子的梅树下搭一座古戏台,多好!他甚至连名字都起好了,就叫“龙凤台”。因为自己名字中有个“龙”字,妻子的名字中有个“凤”字。葛招龙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好画面:白梅花下,龙凤台上,琴瑟和鸣……

    当想法要付诸现实,葛招龙开始思考:在自家院子里打造古戏台,器形上不能像传统古戏台那么大。他想到南一台在制作工艺上和宁海城隍庙古戏台相似,只是器形上缩小了一些。思量再三,最终也选择参照城隍庙古戏台来制作。在修复南一台的时候,葛招龙常听村里的老人说,当年建戏台时,工匠师傅很认真,为了造好戏台,去宁海城隍庙考察,吃住都在那座戏台下,整整三个月,专心研究,剖析古戏台结构,描摹藻井图案……功夫不负有心人,回来后终于建成南门第一台——“南一台”。为了造好龙凤台,葛招龙也无数次去城隍庙,在古戏台下转圈,在古戏台上仰望,经常一待就是一天,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宁海城隍庙古戏台面阔5.25米,进深5.15米,台面离地1.66米,单檐歇山顶,飞檐翘角,凌空耸立,气势雄伟。里岙南一台面阔缩小至4.5米左右。考虑到宅院台的特点,葛招龙大胆将器形按比例缩得更小,面阔3.2米,进深3.1米,离地0.6米。与依样画葫芦的修复工程不同,新建一座按比例缩小近一半的古戏台,没有任何制作图纸,也没有任何书籍资料可参考,谈何容易!葛招龙沉下心来,细细琢磨祖辈口口相传的技艺口诀,结合多年修复古戏台的实践经验,按照宁海现存古戏台的形制和尺寸,在薄木板上按比例打样、描摹、切割出戏台的每一个构件。然后把一个一个构件拼接起来看效果,不行再推倒重来。就这样不断尝试,不断修改,一年过去了,图纸画成了。之后,大大小小9000多个构件的制作雕刻,又耗时两年多。

    2020年12月30日,葛招龙的“枫湖庐”中白梅刚开始吐蕾,天正寒,大家却干劲十足,酝酿制作了三四年的戏台构件终于可以组装拼接了。就像玩一堆庞大复杂的积木,搭了拆,拆了搭,边搭边改,反反复复,足足又花费了一年多时间才完工。一座看似小小的古戏台,前前后后历时五年之久,花去近万工人力,最终得以完美面世!

    2022年1月27日,“枫湖庐”院内张灯结彩,充满过年的气氛。庭院中白梅星星点点,怒放如雪。往年白梅绝对是众星捧月的主角,而此时另一处“山花”却更耀眼夺目——主人葛招龙制作的古戏台摘得民间文艺最高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刚从参赛地辗转运送归来。亲朋好友闻讯到场,一睹这荣归故里的“山花”。古宅院,青砖黑瓦,石板道地,白梅胜雪,“山花”烂漫。龙凤台前,灯影绰绰,琴声悠悠,言笑晏晏,美不堪言。

    师古但不泥古,龙凤台集宁海众多古戏台之长,又大胆创新。戏台越小,雕刻越精细,在藻井上犹显功夫。螺旋式藻井由16行16列雕刻精细的龙凤昂层层堆叠而成,层层出挑,自左向右盘旋而上。昂与昂之间由升斗、榫卯和吸音板、消音板、放音板连接。每个昂身外挂一个如意瓜果拱,形似龙爪凤翅。昂尾归于明镜,犹如盘龙归于顶部。所有构件的图案饰纹是雕刻师们一刀一凿雕刻而出,圆雕、镂雕、深浮雕、浅浮雕等手法并用。图案更是意味深长:龙凤麒麟朱雀神兽尽现,梅兰竹菊荷花牡丹各种花卉齐放,才子佳人帝王将相各式人等上场,福禄寿八仙神话人物各显,封神榜三国演义水浒传各门戏剧上演,篆、隶、楷、行、草各种字体并存……这些构件雕刻得栩栩如生。即便是一个小小的藻井圈护栏喜鹊构件,也因一个微小变化又分“喜得莲藕”“喜中三元”等不同内涵,不是内行人根本不会留意到。而这些构件甄选有年份的香樟木、乌楮木、老柏木、老杉木及本地松等五种木材制作而成,寓意“五世其昌”,真是煞费苦心。

    龙凤台沿用古戏台技艺,完全利用榫卯和斗拱对接交叠而成,整座戏台不用一颗钉子。匠人的智慧和对传统手作技艺的传承,在此得到充分显现。

    葛招龙说:“今后,我会牢牢植根民间艺术厚土,倾我一生来保护好宁海古戏台,传承好传统戏台建造技艺。”宁海古戏台如何在新时代保持生命力?如何把宁海古戏台建造技艺向全国甚至全世界推广,进一步擦亮这张宁海的国字号金名片?葛招龙有自己的思考:“古戏台是立体的,如果形成一个可教学的平面,可以方便大家学习;传统的古戏台是庞大静止的,需要创造出更多的小古戏台,像龙凤台那样可以周游各地;向故宫文创学习,将戏台元素渗透到更多的文创产品里,让古戏台活起来,潮起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