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茶座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11月10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辩证看待“量化生活”

    

    

    韩浩月 

    

    据报道,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开始把生活数字化,并把这种新方式命名为“量化生活”。量化人生目标、精确时间管理让人生具有目标感、掌控感,但也带来了哲学方面的讨论:人的生活究竟能否被彻底量化?

    从报道的例子来看,“量化生活”已经渗透到青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人用运动手表量化健康,每天监测自己的运动、睡眠、减重等目标,数字的波动会影响到自己的心情;有人量化自己的时间与人生目标,给自己的本职工作与副业做好精准的分配,实现了两者兼得;有人量化自己的爱情,“陪伴4分,安全感5分,信心3分……”,通过给男友打分的方式,来理性判断两人的相处方式是否合适。

    相信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每个人多多少少也能从这些例子看到自己的影子。专家与学者从哲学、心理、文化等多个层面对此表示担忧,这是很正常的,毕竟在人类过去的生存经验里,多数工作与任务是可以合理量化的,而一些有关生活与情感方面的感性认知,不太适合量化,也不被提倡量化,因为在许多人的价值观里,一旦感性认知被量化,容易掉入“物化主义”的陷阱,会让人变得浮躁与焦虑,失去对生活与人生的通透体察。

    但在一个人们的生活全面被数据与智能开始包围的时代,也有必要对“量化生活”转变观念与态度。时间在加速,碎片化让人目不暇接,此时的“量化”,可以更多转移到对时间与精力的集中方面来。在理性方面,“量化”可以更加明确人的目标,找到并分清优质时间和垃圾时间的区别,让人的创造价值得以更好体现;在感性方面,“量化”提供了一种参考、校准甚至是安慰作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人认清自己与他人,有助于修正、调整关系与相处方式。

    作为一名中年人,笔者其实无形中也处在“量化生活”的包围中,比如用运动手表的数据,来催促自己生产数据,并从中参考自己的健康状况;比如量化自己的阅读时间,每天必须花费一小时以上或者阅读100页左右的书,如果没有这样的量化,每天读书的习惯就很难坚持……在今天,无论处在哪个年龄层,都可以感受到量化所带来的激励效应,它也成了“坚持”的代名词,量化行为本身所携带的奖励机制,会有效促进人往好的方向行走与发展。

    当然,单纯把人的行为变成数据,或者干脆让人成为数据的附庸,是万万不可行的。人有必要分清楚自己与数据之间的距离与区别,在享受“量化生活”的时候,不被“量化”绑架。数据是人的服务工具,“量化生活”这一生活方式,也应当为人追求美好生活而服务。所以,人在过“量化生活”的时候,要为这种生活方式多注入一些人文色彩,别因为量化而让生活僵化。

    如果“量化生活”带来了舒适感,增加了成就感,那可以量化的时候,干嘛不量化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