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11月10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6万多条消费投诉对“双11”的警示

    

    

    海 凝

    

    深圳李女士在“双11”满减活动中购买了几瓶洗发水,结果比平时还贵了34元,有相似经历的消费者不在少数。记者近日在某第三方投诉平台梳理发现,关于“双11”的投诉,目前已有6万多条,其中不少为新近投诉,内容大多是“宣传最低价实则还涨价”“抢到了优惠券却无法使用”等(11月9日《法治日报》)。

    每年“双11”,既是电商平台、商家冲业绩的重要契机,也是消费者自我满足需求的难得机会。因而,各平台“双11”期间成交总额连年增长。其中,商家促销的主要手段是降价,消费者抢购的动力是为省钱。但让人遗憾的是,部分商家在价格上玩了不少把戏,如先涨价再降价、价保变“空头支票”、满减规则随意设定等。

    部分商家这么做,目的无非是想利益最大化,既想多卖商品,又不想真降价,甚至还借机涨价。这无疑侵害消费者多种权益并增加了消费成本。被侵权后,有的消费者可能始终未觉察,有的消费者忍气吞声,而有的消费者选择维权。一般而言,消费者维权先找商家,再向平台反映问题,当这两条路走不通,最后不得不选择投诉。

    目前可供消费者投诉的渠道很多,既可以选择向消协投诉,也可以选择向媒体投诉;既能选择向第三方投诉平台投诉,还可以向有关部门投诉,实在不行,还可以向法院起诉。笔者以为,仅目前这6万多条投诉,就足以引起有关各方高度重视。

    从消费者角度来说,在参与“双11”购物活动之前,不妨先看看其他消费者投诉的问题,不要重蹈他人覆辙。尤其是投诉涉及的价格问题,应成为汲取教训的重点,因为仅涉及价格的侵权行为就有多种,让消费者防不胜防,如果被侵权,维权之路未必顺畅。

    从商家角度而言,应该把6万多条投诉视为“镜子”,照一照自己是否也存在被投诉的问题。如果部分商家已进入被投诉名单,应该悬崖勒马,回归诚信经营,否则就可能被消费者用脚投票。如果商家没有被消费者公开投诉,有望在“双11”期间收获满满。要提醒的是,商家应珍惜“双11”带来的促销契机,别做一锤子买卖。

    作为电商平台,应从这些投诉中反思自己是否守土尽责。从实际情况看,在“双11”促销活动中,有的促销规则是平台制定的,有的是品牌方制定的,有的是网店制定的。作为平台方,应按照《电子商务法》等法律要求落实责任,不管是谁定价或谁制定规则,平台都应该统一对消费者负责,凡是消费者投诉的问题,平台难辞其咎。

    另外,各地有关部门需从6万多条投诉中及时梳理问题,以提升行政监管的精准度。虽然这6万多条投诉,没有直接反映到相关部门,但其中暴露出不少商家并没有遵从法律法规和行政指导,就应该主动从第三方投诉平台获取投诉信息,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对策,这样,才能为消费者权益和“双11”促销活动护航。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