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部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航拍图 |
|
镇海区庄市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病一体化门诊 |
|
鄞州区首南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医生正在准备接种疫苗 |
|
东部新城社区服务中心医生为居民进行康复治疗 |
|
奉化大堰镇卫生院送医进村 |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健康中国”作为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提出“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基层卫生健康工作再一次被提到了战略位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基层卫生健康工作围绕“健康中国、健康宁波”建设,以聚力共同富裕、保障群众健康为核心,取得了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共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154家,共成功创建3家“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家“全国优质服务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全国百佳乡镇卫生院”,其中50家基层医疗机构成为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单位;基层就诊率达到65.1%;15分钟城乡健康服务圈基本形成;168.3万居民签约家庭医生服务……采访中,市民们发自内心地说,现在家门口就能放心就医,真是太方便了! 记者 陈敏 撰文/摄影 体系篇 基层卫生,走出一条宁波特色路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宁波市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可以划分为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星级化建设四个阶段。 2004年至2007年为标准化建设阶段。4年内,各级财政累计投入6.6亿元,完成了全市基层医疗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就医环境、就医氛围、就医条件“三提升”,实现了“基层有地方看病”,为基层卫生的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8年至2010年为规范化建设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市以“基层应该做什么”为核心,市级财政每年安排1500万元引导资金用于基层医疗机构规范化建设,推动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模式、服务功能、知识结构、运行机制、投入机制完成“五个转变”,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的综合服务能力。 2011年至2015年为数字化建设阶段。我市围绕“基层如何有效率地做”,通过组织保障、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应用评价及信息安全五大体系建设,构建纵横贯通的基层医疗信息系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公众服务系统、卫生行政管理等五大系统。5年内,全市基层医疗机构数字化建成率达100%。 2016年起我市着手开展星级化建设。以“精准服务精细管理”为核心,以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为载体,将基层医疗机构内部区块细化分解为“六门诊、两中心、两病房、两诊室”等12大功能区块,建设重心转移到机构内部结构调整、布局优化、功能整合和内涵拓展上来,重点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见病、慢性病、老年病以及康复医疗、临床护理等门诊和住院服务能力建设,长期住院病人床日费用医保支付达到460元/天,标准为全省最高。 从采访情况看,目前,基层全科门诊、中医药门诊、健康管理中心等星级化建设在宁波已实现全覆盖。与此同时,我市在基层全面实施加强高血压、糖尿病全周期健康管理,以慢性病一体化门诊建设为载体,将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与全、专科诊疗有机融合,提供一站式、标准化、融合式服务,构建起综合、连续、有序的分级诊疗新格局。目前,45家分级诊疗改革试点机构已逐步完成了慢性病一体化门诊建设并投入使用。 据统计,全市已共建成市级基层特色专科55个、县级基层特色专科126个,与医共体牵头单位形成互补发展、差异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县域影响力的基层特色专科品牌体系。 服务篇 他们,守护着老百姓的健康 鄞州区中河街道70多岁的李阿姨腿受伤了,还出现了溃烂,行动不便,儿子又在外地工作,李阿姨急得一个人在家里直掉泪。得知这一情况,李阿姨签约的家庭医生——中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童华亚医生主动联系上李阿姨,定期上门为李阿姨换药,为李阿姨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在宁波,像童华亚这样的家庭医生有4000余人,他们为签约家庭医生的市民进行健康指导,督促他们定期检查,为他们调整膳食结构,还帮他们预约专家转诊到上级医院…… 宁波市从2011年起在全省率先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试点工作,2015年5月1日起全面启动实施家庭医生制度。据统计,目前全市家庭医生共实时付费在签居民168.3万人,其中重点人群共计138.7万人。有了家庭医生后,看病省钱了,配药省心了,就医方便了。这是很多宁波人的共同感受。 为提高家庭医生服务品质,我市构建起以10类重点人群签约服务包为主体、一般签约居民服务包为基础、个性化定制服务包为补充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项目体系。服务项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覆盖不同群体。我市还建立了慢性病“长处方”用药机制,慢性病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可享受153种药品一次配药量放宽至1个月的“长处方”优惠政策,其中97种药品签约慢性病人一次配药量可放宽至3个月以内,极大地方便了基层群众。 为进一步方便老百姓,我市还推广“互联网+签约服务”,拓展网上签约、在线预约诊疗、远程医疗、复诊送药、健康监测等功能。据统计,2021年,全市共提供互联网诊疗21.2万人次,药品配送11.4万人次,其中直接配送入户3.2万人次。 为确保可持续发展,我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行医保基金、财政补助经费和签约居民付费三方为主的多元筹集机制,每年人均服务费重点人群180元、普通人群150元。这一机制既强调了三方维护健康的共同责任,又强化了各方对签约服务的监督意识。同时,我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还建立了价格调整机制和绩效考核分配机制。目前,家庭医生出诊费、家庭病床建床费、巡诊费等从过去的每次5至10元提高到40至60元,逐步体现家庭医生的劳务价值;重点考核群众利用率、续签率和信任度,签约服务费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充分激发调动了家庭医生的积极性。 为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我市实 行上下联动资源下沉,专门出台政策,要求各大医院拿出一定比例的专家门诊号源向家庭医生优先开放预约,今年这一比例已提高到40%以上。同时,深化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了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云诊室全覆盖,并实行互联网医保在线支付工作。据统计,目前全市已在综合医院建立50多个远程医疗服务中心,在基层医疗机构设立270多个云诊室,基本建成网格化的远程医疗和健康服务网;建起了影像诊断中心、检验检测中心、心电诊断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等40多个共享中心。 为进一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我市还推出“三免三惠”健康行动。通过优化参保城乡居民健康体检制度,实行城乡同质同标免费健康体检,开展重点人群免费流感疫苗接种和免费重点疾病筛查,使广大城乡居民惠享家庭医生、县域优质医疗和数字化健康新服务。据统计,2021年,共有70.5万名6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居民享受到规范管理服务,共有81.59万名高血压患者和24.55万名2型糖尿病患者被纳入管理,两类人群的规范管理服务率分别达66.10%和66.11%,血压和血糖控制率分别达65.54%和61.19%。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城乡居民免费健康体检达77.8万人,2022年拟完成重点人群免费流感疫苗接45万人、结直肠癌免费筛查29.96万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免费筛查20.7万人。 人才篇 他们,是我们身边的“名医” 发展基层卫生健康事业,守护基层百姓的健康,人才是关键。 为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卫生健康队伍,培养一批基层老百姓信得过的身边的“名医”,从2011年起,市级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以全科医生为主,对基层医护人员、公卫人员、医技人员、管理人员及乡村医生等五类人员开展全方位、分类型、多层次的培养培训工作,在基层卫生健康人才的培养方面,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宁波特色之路。 探索区域卫生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我市依托城市医联体和农村医共体建设,探索县及以下基层医疗机构卫技人员“县管 乡用、乡管村用”用人机制改革,按照“统一核编、统一招聘、统一培训、统一调配”的使用原则,实行统筹安排、动态调整。 实施全科医生队伍“五型培训”。实施新进医学生“规范型”培训,基层新进医学生全部实行全脱产在综合医院等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实践培训。实施“本土型”全科医生定向培训,委托省内院校定向委培农村基层全科医生充实到偏远山区海岛工作。实施全科医生“多能型”培训,开展健康管理、心理咨询、医学营养、康复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培训。实施全科医生“精准型”培训,每年选派全科医生骨干到市级综合性医院慢性病临床指导培训基地接受1个月的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常见慢性病处置能力培训。实施全科医生“拓展型”培训,每年选派优秀全科医生赴新加坡接受为期半个月的拓展培训。 实施家庭医生星级评定工作。为彰显家庭医生的执业初心和荣誉感,强化家庭医生的执业担当,我市依照分级实施、绩效挂钩、动态管理的实施原则,率先在全国实施家庭医生星级评定工作。根据评定条件将星级家庭医生分为“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共三档,对取得星级家庭医生荣誉称号的人员,在绩效分配、薪酬待遇方面予以倾斜,各类评优评奖予以优先考虑。家庭医生评定每三年一轮,到期复评。通过激励引导,培养培育了一批发挥示范引领、促进家医品牌建设的优秀家庭医生代表,逐步形成了一支以五星级家医为龙头、四星级家医为骨干、三星级家医为主体、年轻家医为补充的家庭医生队伍。 为进一步稳定、发展基层卫生健康队伍,2021年我市根据七普人口基数,特别为基层卫生新增了核定编制2000余人。 网底篇 村医后继有人,村民看病不愁 招收20名村医定向委培生,结果20名委培生高考分均超一段线40分以上。余姚市2022年村医定向委培生招生情况让大家眼前一亮。“想当村医的年轻人不少,这让我们看到了振兴乡村医疗卫生的希望。”余姚市卫健局相关负责人开心地说道。 为全面提升村级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筑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近年来,我市相继出台了多项举措。 加强村级机构建设,让村民有地方看病。2011年,我市出台了《宁波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村卫生室主要由区(县、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辖区街道(乡镇)政府共同负责,实行“乡镇牵头,村委会落实房屋用地,市、区(县、市)财政适当补助”的多元化投入方式进行建设,市财政采取以奖代补方式进行补助。2021年来,我市连续两年将新(改、扩)建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2021年、2022年分别新(改、扩)建规范化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56家和55家。 加大村卫生室经费投入,让村医增加收入。2010年,我市出台了《宁波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财务管理暂行办法》,每年对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承担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村卫生室给予运行经费补助。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由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经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安排,实施“费随事走、绩效考核、按绩支付”。 降低医疗风险,让村医安心工作。2014年,我市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行村卫生室医疗责任保险的实施意见》,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平互利、自愿参加”为基本原则,依托专业保险机构,建立村医医疗责任风险分担机制。据了解,目前有87.2%的规划内村卫生室购买了医疗责任保险。2021年,全市纳入城乡居民医保定点的规划内村卫生室共有932家,所产生的医保定点报销资金均按照医保政策及时进行结算。 加快推进人才培养,让村医后继有人。2008年,我市结合“本土型”全科医生培养,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社区医生定向培养工作,每年定向培养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等专业的专科、本科层次的医学生,充实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 医疗卫生事业是群众最关切的民生,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基层“小医生”托起了健康大民生,承载着无数基层群众的“健康梦”。 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基层卫生健康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基层卫生供给水平显著提升,2021年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共提供门急诊服务5900万人次,基层就诊率达到65.1%,每万常住人口拥有全科医生数达到4.6名以上。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2016年至今,我市累计四次代表全省接受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现场评价,在全国32个省和地区中,取得总成绩三次第一名、一次第二名的好成绩。全市基层的门诊服务量从2016年的4636万人次提升到2021年的5900万人次,基层就诊率从62.2%提升到65.1%。群众对基层卫生的获得感显著提升,采访中,有位大爷开心地说:“现在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跟大城市一样的医疗服务,这就是最大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