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热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11月17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6个案例入选“全球最佳减贫案例”,占全省总数的一半

从减贫到共富,看宁波如何“求解”?

鄞州“共享”消费协作模式推广至更广阔区域。(资料图)
甬凉“两地仓”开启消费协作新模式。(冯瑄 摄)
象山大白鹅游向全国。(资料图)

宁波青蟹在黄河边盐碱地安家。(受访者供图)

龙观乡让村民晒着太阳奔小康。(王幕宾 冯瑄 摄)

    

    

    

    

    

    

    记者 冯瑄 通讯员 黄俊兵

    

    在新近公布的第三届“全球最佳减贫案例”中,我市6个案例入选,占全省总数的一半。

    6个案例分别为:《建设消费协作“直通桥”——甬凉“两地仓”供应链建设案例》《“众包、众筹、共享”消费帮扶模式——鄞州区对口帮扶案例》《东苗西育精准助农,技术赋能乡村共富——象山县“种苗计划”振兴产业案例》《以“小支点”撬动乡村发展“大格局”——象山县支援吉林省龙井市白鹅产业发展案例》《海蟹安家黄河边 盐碱瘠土变良田——宁波大学精准帮扶盐碱地农户走上养殖致富路》《“寓建光伏”助脱贫,绿色能源促发展——宁波市海曙区龙观乡光伏村产业发展案例》。

    第三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由世界银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世界粮食计划署、亚洲开发银行、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等7家机构联合发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可持续农业机械化中心、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以及牛津大学贫困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非洲经济研究转型中心等研究机构,向此次征集活动投送案例200余个。最终,全球有104个案例入选最佳案例。

    从国内入选案例来看,它们大多集中在近些年对口帮扶领域或乡村振兴领域,或是一种消费模式的大胆创新,或是找到产业帮扶的“小切口”,抑或是农村共富模式的探索复制。

    从减贫到共富,走好这“关键一步”,宁波早已有经验可循。

    

    “两地仓” 让凉山好物“飞”得更远

    

    

    

    一根来自四川西南部大山里的水果玉米,如何在最短时间内跨越千山万水,来到阿拉宁波人的餐桌上?

    凉山山里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太嘉林对此最有发言权,他不仅运营着宁波凉山“两地仓”中的“凉山仓”,还是凉山州消费协作联合会的执行会长。

    “凉山气候独特,培育了木里核桃、盐源苹果、会理石榴等网红农特产品。但由于地域广,农特产品产区比较分散,加上山路蜿蜒,山货出山达海的运输成本占了大头。”太嘉林坦言,这些特产销往宁波,需要跨越2500公里,且以往都需要经过成都集散运输,损耗多,物流成本大,产品价格水涨船高,与其他地区的特产相比,凉山特产逐步失去了竞争优势。

    如何解决这个痛点?只有打造融直采、直运、直销于一体的物流新模式,才能让凉山特产快速进入宁波,全面提高市场竞争力。宁波凉山开展东西部协作后,宁波结合当地实际,创新性地在凉山设立产地仓,在宁波设立销售仓,一批批凉山好物得以第一时间送到东部沿海地区的消费者手中。

    “两地仓”不仅具备仓储、冷链冷藏、配送等功能,还可以实现直采直销。经初步测算,“两地仓”可有效缩短物流周期2天至3天,降低物流综合成本35%以上。

    随着“两地仓”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完善,宁波将进一步提高凉山州产地仓的仓储物流能力,将凉山州打造成整个西南地区农特产品方面的仓储物流集散中心。宁波销售仓则作为凉山州产品的仓储基地和展示平台,成为凉山州产品走向浙江、走向长三角,乃至更广阔区域的另一个中心。

    

    无问西东 “共享”帮扶跨千里

    

    

    

    又到了丰收的季节,来自延边州的新米出现在宁波不少商超的货架上。

    在宁波与延边州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的3年时间里,鄞州打造了一种消费扶贫协作新模式“共享稻田”,先把和龙市的稻田划分成每块面积100平方米的小单元,然后通过网络报名的方式,面向宁波市鄞州区市民开放认领,每块“共享稻田”认领价格为1000元。

    3年来,和龙市实现“共享稻田”销售额2400余万元,利润超过600万元,带动脱贫人口1600余户,户均增收3000元左右。

    鄞州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对这种模式进行了“小结”:常驻挂职帮扶干部化身为“微商”,由政府牵头对接客群资源,进行精准营销,同时成立了鄞和扶贫共享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大米进行深加工及包装,再由当地政府销售平台统一把稻米发往鄞州,实现新鲜、量产“贡米”从产地直达寻常百姓家。“我们在量产稻米外,精心选育地块,打造‘共享稻田’认筹等‘众包众筹’的参与型经营方式,从而推动‘互利互惠’式的共同富裕。”

    以“共享稻田”为突破口,鄞州与和龙着手拓宽“共享”品类,以现有精准客源为市场基础,以“认养一头牛”等品类开展活动,逐步推广到畜禽、林特、药材等领域。

    去年6月,鄞州与木里正式开启东西部对口协作,木里与和龙共享扶贫攻坚配套资源。挂职木里的宁波帮扶干部以“复制化、可持续”思路,确定将凉山核桃作为主要品类,成功复制“共享核桃”拓展板块,短短3个多月,销售额超过750万元。去年年底“年货节”时,直播带货销售木里核桃油、核桃仁等商品,6场直播合计收入600余万元。

    不仅如此,从“共享稻田”“共享核桃”延伸出来的“甬爱凉品”“云爱木礼”两个公益品牌,已委托鄞州云爱木里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专业运营,成为凝结了产品品质、公益善举的标志性品牌。

    

    大白鹅游向全国 小种苗唱响共富歌

    

    

    

    

    “红美人”柑橘在延边州敦化市、湖南溆浦县和浙江省遂昌县挂果;大白鹅在凉山州实现生态养殖并上市销售;黑鲷、美国红鱼等海鱼成功“游进”河南兰考盐碱地……

    在脱贫攻坚的全国统考卷上,象山给出的减贫之策是“种苗益贫行动”。

    依托农业大县和水产之乡的优势,象山县将东西部协作与贫困人口增收愿望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充分评估,将自身的农业品种、技术优势与贫困地区的自然禀赋进行深度嫁接,找准益贫增长的切入口,制定和实施“种苗益贫行动”。

    具体来说,由象山企业提供种苗和技术支持,脱贫地区负责种植养殖,种苗品种成熟后由象山企业全部收购并负责销售,或协助进行品牌包装、提供销售市场等,以产业链协作带动贫困地区农业发展和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形成长效减贫机制。

    目前,象山县已经成功在浙江遂昌、吉林延边、云南昭通、湖北宜昌种植40万亩共120万株“红美人”柑橘,在四川、吉林、安徽、江西等13个省通过大棚、林下养殖象山白鹅1000万羽,在河南兰考盐碱地成功养殖黑鲷、美国红鱼等海洋鱼类,带动了5000多户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

    以大白鹅为“小支点”,宁波撬动了延边州龙井市乡村产业发展的“大格局”。

    在与吉林省龙井市结对扶贫协作的过程中,象山县积极探索产业化扶贫新模式和利益联结新机制,走出了一条“政府+联盟(公司)+基地+农户”的白鹅产业扶贫新路子,有效带动了当地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帮扶援建龙井市存栏种鹅3万羽,年产60万羽鹅苗的大白鹅养殖基地建成投产,携手龙井市打造了集种鹅种苗生产、肉鹅饲养、鹅产品深加工于一体的白鹅产业体系,全产业链产值达到5亿元,带动周边1000余名贫困人口脱贫增收,象山白鹅产业扶贫案例登上央视“新闻直播间”。

    

    海蟹安家黄河边 盐碱瘠土变良田

    

    

    

    在河南兰考吃到地产青蟹,是不是会让你“惊掉下巴”?

    位于黄河流域的河南省兰考县有大量盐碱地,严重影响农业生产,使当地经济发展受阻。如何更好地利用盐碱地,是近年来国家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

    2017年,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教授王春琳与他所负责的海水蟹类增养殖技术研究团队,对河南兰考、延津等盐碱地水体进行随机检测,发现水的盐度、pH值适合东海青蟹生存。“如果能把这些大面积的盐碱地带利用起来,号召当地农民尝试养殖青蟹,将会有十分巨大的市场空间。青蟹在黄河盐碱地养殖的计划就此诞生。”王春琳说,考察结束,项目组带着这项计划回到宁波,开启了南蟹北行的探索之路。

    从一开始的“能不能养活”到“能不能养好”,再到“能不能量产”,最后是“能不能标准化生产”,王春琳团队3年3次验收取得新突破,帮助当地养殖户实现脱贫致富,使昔日无人问津的盐碱地,通过养殖青蟹成为致富地。

    截至去年底,王春琳团队在河南、宁夏、内蒙古、山东的黄河盐碱地开展青蟹养殖推广,累计帮助贫困户30余户,为附近村民提供了近500个就业岗位,青蟹养殖户综合效益可达到每亩1.5万元,为当地农民带来新的致富方向。

    

    村民不用掏腰包 晒着太阳奔小康

    

    

    

    “我们要让屋顶光伏板把阳光变成真金白银,造福当地百姓。”提到海曙龙观李岙村,宁波光年太阳能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波光年”)董事长周松成信心十足。

    2015年开始,国网宁波供电公司积极引导合作共建,联合龙观乡、李岙村和宁波光年,将李岙村打造为“中国光伏第一村”。全村362户村民每户每年可免费享受600千瓦时的电量,每年售电还可为村集体增收60余万元。

    更大的价值体现在生态效益上。李岙村光伏屋顶项目建成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216吨,减排二氧化碳598吨、二氧化硫18吨、氮氧化合物9吨、含碳粉尘163吨。光伏板还为当地村民带来了绿色节能的良好价值导向,民众追求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成为一股新热潮。

    对此,前来考察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效率促进会官员认为,李岙光伏村建设获得的电能和经济效益,很适合其他发展中国家学习和效仿,并在其官方微博上写道:“当地居民还在自家安装光伏板,这些光伏板把阳光变为‘黄金白银’。”

    在李岙村试点的基础上,国网宁波供电公司联手宁波光年,通过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将“光伏村”模式拓展到大路村、雪岙村和龙谷村,逐步实现了龙观乡的光伏转型。

    李岙村作为光伏示范项目,在享受发电收益的同时,还获得了100万元的示范奖励,村集体用这笔收益设立了阳光基金,用于其他基本服务等。大路村村集体和村民获得了200余万元的阳光红利,并节省屋顶瓦片投入及25年屋顶运维费约100万元。

    四个光伏村的建成,也推动了龙观乡旅游业的发展。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