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11月22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两餐四季托起康乐晚年


87岁的石彩莲端着饭和汤走向餐位

志愿者陈忠蛟和邬杏娣为老人打饭菜

蒋家池头风景优美
(照片由蒋家池头村提供)

大厨梁云丽仔细处理白蟹

胡淦权准时出发送餐

    陈 峰 文/摄      

    

    狮子山下,金溪水畔,坐落着奉化西坞街道十里花木长廊的一个村落——蒋家池头。

    蒋家池头风景优美,绿树成荫,花草成篱笆,金溪上架着一条九曲栈道、一座古桥,泊着一艘红船,栈道下涌出一阵阵云雾,人在栈道上行,仿佛仙界游。比风景更美的,是它的内在,丰盈得像一块调色盘。比如它获得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入选2019年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名单;再比如它获评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有持续多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又比如它有远近闻名的老年食堂——孝膳堂。

    老年食堂开办至今已5年有余。75岁以上的老人每餐4元,90岁以上的老人每餐3元,95岁以上的老人免费。每天供应中餐和晚餐,约有70名老人就餐。不只是老人,低保户和残障人士也可以来就餐。

    《人民日报》《中国妇女报》等多家媒体称赞,蒋家池头村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从“环境美”向“生活美”、从“外在美”向“内涵美”嬗变,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画卷,正在这里徐徐铺展开来。

    很多周边村庄和外省的人来“取经”,他们来抄这一份优秀的“作业”,去复制、推广,让更多的老年人受益。

    

    1

    一日两餐的时间表

    天上的星光淡淡地映照着大地,地上的路灯弱弱地透着一点光,夜风吹在身上,冷飕飕的,邬义凤已经穿上了秋衣秋裤,拉紧夹克衫,骑着电动三轮车出发了。

    凌晨2点,是邬义凤的开工时间,他要去离村20多公里的奉化蔬菜批发市场进菜。

    青菜要带着水滴,芋艿要带着泥土,蟹要活蹦乱跳,鱼眼要清澈透亮。这些菜,邬义凤挑得特别用心,因为是“特供菜”,专供村里的老年食堂。

    5点左右,天光将开未开,邬义凤风风火火地来到了蒋家池头的乡村集市。此刻村庄在迷糊中,鸡打着哈欠,狗眯着眼,都还懒得动,几家早点摊开始生火忙碌起来。来回50多公里,邬义凤已经脱去夹克衫,用手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卸下还水灵灵的“特供菜”。邬义凤今年52岁,再过20多年,也能吃上老年食堂的饭了。

    接着,邬义凤奔赴第二站、第三站……邬义凤是蒋家池头村人,是贩菜给周边村庄的一名行贩,同时,他也是一名志愿者,每天给老年食堂带菜。

    早上5点钟,金峨村的梁云丽起床了,她也准备开工。梁云丽是老年食堂的大厨,她穿衣套鞋、刷牙洗脸,起火做饭,泡饭就着咸笋、榨菜,这一切都在轻手轻脚中进行,老伴睡得正香呢。

    梁云丽今年68岁,瘦削的身材,眼睛大大的,透着一股灵巧劲。以前她是村里掌管红白喜事的大厨,一有闲,还要跟老伴一起去侍弄庄稼。她是老年食堂里唯一拿工资的。

    早上6点,梁云丽划起“两脚船”,15分钟后,到蒋家池头的乡村集市,与志愿者胡淦权会合,一起复秤、记账、算账。妥当后,由胡淦权骑着“小毛驴”——电动三轮车把菜带回老年食堂。

    梁云丽拿起配送的菜,一边看着菜,一边在心里打算盘,前天吃的什么菜,昨天吃的什么菜,今天准备什么菜,梁云丽心里有一本菜谱,一周不重样。老年人自从吃上食堂饭,就不想自己做了,自己做的哪有云丽大厨做的好吃啊!

    6点45分,是帮厨的开工时间,今天轮到志愿者邬杏娣和陈忠姣。

    一进门,两人边亲热问候边进入工作状态,系好饭单,套上袖笼。邬杏娣坐在小凳子上,刨起芋艿,今天有排骨芋艿汤。邬杏娣一头短发,着红衬衫、牛仔裤,踏白球鞋。她做志愿者已有4年,今年63岁,不说真实年纪,谁也不会往60岁上猜。

    刨好一箩芋艿,杏娣又忙开了,靠在切菜台前择蒿菜,一直挂着笑容,怪不得老人都喜欢她呢。

    另一位志愿者陈忠姣站在切菜台前,手撕白玉菇。10年前她脊椎骨断了,现在干活时都穿着背托,这样,能让她的腰舒服一些。陈忠姣今年54岁,面色红润,“别村的妇女争相来做志愿者,我也不能落后,这腰是老毛病了,没事。再说一个月才轮到一次。以后我也要老的啊。”

    梁云丽系着粉红的饭单,底部有一圈蓝色花边,可惜毛边了。饭单,梁云丽一个月要换一次,不是用旧,而是用破。

    梁云丽一会儿“笃笃笃”切菜,一会儿“嚓嚓嚓”炒菜,一会儿走到这边,一会儿走到那边,倒色拉油、倒酱油、倒醋,无论干什么,饭单不离不弃,不破才怪呢。

    每餐的伙食标准是三菜一汤,尽量做到众口协调。这一餐的菜单:一只清蒸白蟹(活的,切成四块,大蟹钳敲裂,方便老人咬)、红烧夜开花、蒿菜白玉菇、咸菜番茄汤。

    10点钟,食堂开始热闹起来,志愿者胡淦权骑着“小毛驴”来到食堂,拿出餐盒,打开。邬杏娣和陈忠姣接过餐盒,盛饭盛菜盛汤,递给淦权,盖上,放好。

    胡淦权要给村里20来位行走不便的老人送餐。

    就餐的老人陆陆续续来了,他们步行到食堂,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拔筷拿碗拿勺子,“你们够辛苦了,这些小事我们还能做。”他们硬推开杏娣和忠姣,“你们快去忙吧。”

    看,这是一对,82岁的王秀桃推着轮椅,轮椅上坐的是她的老伴——86岁的王国尧,两人边说边笑,他俩是食堂开办后的第一批食客。原先是两人一起走着来,渐渐地,王国尧感到走路吃力,坐上了轮椅,王秀桃推着老伴,成为村里的一道别样风景。

    世上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此吧,两个人一起吃饭,一起慢慢变老。

    食堂里更多的是两个老人拼一桌,相对而坐,蟹咬咬,汤舀舀,有人还带了烧酒,咪一口……

    “老伴去得早,家里冷锅冷灶,日脚难过。幸亏有了老年食堂,就像老鼠翻进白米缸,跳进再也不肯跳出了。”食堂一开办,王阿公就来食堂吃,用他的话说,要吃到吃不动为止。

    还真是这样,村里多位老人中午或晚上还在吃食堂饭,下一餐送去的时候,他们就去了极乐世界。无疾而终,没有病痛缠身。村里老人说,这是前世修来的福气呢。他们的孩子感谢老年食堂照顾自己的父母,不然不会这么高寿。

    11点30分,食堂里的老年人满足地站起来,跟老哥们招呼一声,迈步向老年协会,看电视,打小麻将,走象棋,打乒乓球,打台球……

    邬杏娣和陈忠姣收拾碗筷,碗归碗,筷归筷,一切都收拾得干干净净。

    梁云丽也收拾好了,解下饭单,挂在门后。

    三个人坐下,聊聊天,东一句西一句,全是生活里的鸡毛蒜皮事,她们聊得起劲,邬杏娣和陈忠姣已经一个月不见,显然有很多谈资可以拿出来讲一讲。

    下午2点30分,梁云丽要去蒸饭了。米早淘好,加水,放进蒸饭机里,算好时间,拉上机门。

    晚餐菜单:肉丝炒茭白、排骨芋艿羹、清蒸小黄鱼、青菜蛋花汤。

    邬杏娣和陈忠姣一直笑眯眯的,帮梁云丽打下手。得空,三人继续午休时的话题,你一句我一句。

    乡村的晚饭总是特别早,下午4点10分,胡淦权骑着“小毛驴”又准时来到食堂,开始送餐。

    陆陆续续,老年人赴宴一般又来到食堂。欢欢喜喜,言笑晏晏。吃完,心满意足地回家,又是美美的一天。

    下午5点30分,梁云丽、邬杏娣和陈忠姣一天的工作结束。

    吃食堂的老人跟邬杏娣和陈忠姣告别,笑眯眯地说:“下个月再会哦。”她们下次的开工时间是一个月后。

    

    2

    众人围成一颗“心”

    “淦权,你快点来我家,电视机没图像了。”胡淦权每次接到这样的活,二话不说,就骑上他的“小毛驴”前去。

    淦权可忙了,王家的电茶壶坏了要找他,蒋家的遥控器坏了要找他,谁兜里的老年手机坏了也要找他,他是村里的义务修理工。

    胡淦权是老年食堂的一名男性志愿者,曾因患小脑萎缩导致身体残疾,成为低保户,受村里照顾,可以在老年食堂吃饭。老年食堂伙食好,吃了两个月后,他感觉身体有劲了,看到志愿者送餐麻烦,就提出:“我是本村人,路况熟,再说我身体好了,送餐我吃得消,让我来吧。”2017年9月起至今,他骑着“小毛驴”走街串巷给村里行走不便的老人送餐。

    早上6点30分,他把食堂所用的菜从集市送到食堂,上午10点10分和下午4点20分,给老人送餐。送完餐回到食堂,可以说他是最后一个就餐的。

    胡淦权瘦瘦的,常说是志愿服务给了他新的人生,不仅让他的身体变好了,更让他在精神上找到了寄托,觉得自己对社会有用。2021年,胡淦权被评为奉化区“最美志愿者”。他骑“小毛驴”的劲头更足了。

    村里开辟有两个菜园,专门用来种植时令蔬菜,供应老年食堂。

    谁都想吃纯天然、无农药的放心菜,村党支部组织志愿者在近2亩的空地上建起“初心菜园”。定期给蔬菜除虫除草、增施有机肥。一些群众看到,也自愿帮忙,助力“初心菜园”。

    午饭后,徐世达背着锄头拎着水壶,哼着小调,去看望他的“小伙伴”,它们长得怎么样了?是不是又长高了一些?一天不见,可想了。

    踏进菜园,一行行的青菜,一列列的菠菜,整整齐齐,油嫩油嫩。毛豆过季了,拔掉种上猪心菜,高脚白(一种白菜)拔掉了种上雪里蕻。种植的蔬菜注重品种和轮作,以应季青菜、萝卜、土豆、茄子、芋艿等为主,每天为老年食堂免费提供新鲜的蔬菜。

    徐世达以前是老年协会会长,今年76岁,自老年食堂开办以来,他担任荣誉主任,特意在自家田地种植半亩地。隔三岔五,他挑着各类蔬菜到老年食堂,将自己细心种植的时令蔬菜捐赠给老年食堂。梁云丽每次接过这些田作货,心里总会感叹:“蒋家池头的好人真多啊。”

    王碧云是位正儿八经的厨师,今年48岁,看到家乡这几年的变化,决定返乡创业,创办和美餐厅。看着外地游客在餐厅吃饭,感觉特别香。

    “杨主任,明天我有空,来老年食堂当一天厨师,像以前一样,自带一天的菜。”

    杨亚凤接到王碧云电话,马上通知老年食堂的大厨梁云丽,“阿姐,你明天休息吧。”

    梁云丽老大不情愿地只得在家休息。梁云丽一个月有四天的休息时间,但她有时整周不休息,有事了才请假。用她的话来说,你们都抢着做志愿者,那我不休息也是一名志愿者。

    杨亚凤是老年食堂负责人,也是志愿队队长,按理说,她很忙,她却觉得不够忙,因为这些志愿者让她省心啊。

    在村文化礼堂,张贴着一张张介绍志愿者事迹的图片。比如2021年最美志愿者马春娥,经常开着私家车奔走于奉化城区、莼湖桐照采购新鲜食材;应英娣,每当节日,无偿送大米、食用油、鸡、水果等给老年食堂;余苏林,偶尔住在杭州儿子家,她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要求到老年食堂帮忙……还有捐款捐物的,比如顾世权捐款24800元,景月娥捐款5000元和20袋大米……

    众人围成一颗“心”,把老人当成宝来呵护,谁不动容呢。连94岁的马昌盛也申请做了志愿者,他种了一小块地,从播种、灌溉到采摘,亲力亲为,收获的蔬菜全部捐给老年食堂。

    

    3

    好事传千里

    蒋家池头的内在丰盈,跟志愿者紧密相关。早在2006年,村里召开大会成立护绿小组,当场就有30多人报名参加志愿者。一片小树林中竖起牌子,写着由谁护绿。村里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刮起了一股志愿风,一人做志愿不够,全家做志愿才光荣,护绿队一下子有了100人。所以当老年食堂需要志愿者时,用村里人的话来讲,是“手一摇,人一潮”,志愿者像潮水一样涌来。听说办食堂,当即自愿报名的就有90多人。现在,在老年食堂帮忙的志愿者有100多人,管理菜园的志愿者有20多人。成了志愿者,没有一人中途退出做逃兵。

    好事传千里。周边村庄听说蒋家池头的老年食堂办得红红火火,来看热闹,看到八九十岁的老人在食堂吃饭,脚步钉在地上,挪不开了,这些老人就是自己未来的样子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怎么办,那就做志愿者呗。

    志愿者纷至沓来,邻村税务场人也有,金峨村人也有,奉化城区人也有,宁波城区人也有。每个志愿者有自己固定的日子,每月1号是马春娥和陈忠飞,2号是余苏林和陈翠宝,3号是周春赞和朱明君……还有机动的,卓孝玲、张国女、邬竹叶……谁有事了,另外人随叫随到。一位大厨是固定的,两个志愿者做帮厨,每天轮换,一个月不重样。

    前阵子,家在宁波城区的沈波因为疫情来不了,杨亚凤一个电话,邬杏娣就来替班了。邬杏娣是邻村税务场人,当她得知其他村的村民也可以做志愿者时,当即报了名。只要一个电话,她的笑声就会回荡在老年食堂。

    杨亚凤说,志愿者一个月轮到一次,每个人都能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难怪那些老人见到她们就像见到亲闺女一样,问长问短,亲着呢。

    好事传千里。带来的不仅仅是志愿者的涌入,更带来周边村庄和外省的参观者和取经者,谁不想让家里的老人颐养天年呢。如今,“孝膳堂”的运作模式在奉化多地复制,已在30个建制村试点运行。莼湖的西谢村、西坞的高楼张村和孔峙村等都是优秀的“学生”。

    “没有人不怕变老,但从蒋家池头村的老年人身上看到了社会各方用关怀驱散孤独,辅以精神文化的‘适老化’供应,让老年人在现代社会中不缺位。”曾来蒋家池头村调研的河南焦作代表宋万军留下了这段话。

    截至2021年底,宁波市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有162.6万。蒋家池头作为一个小村庄,老龄化更严重,60周岁以上的老人有近300人,占村总人口的40%。部分老人动手做饭能力,有些老人的儿女在外地工作,不能在身边照顾。老人们一日三餐随便应付了事,经常吃冷饭剩菜。

    民以食为天。蒋家池头的村委会干部为此开办了老年食堂,保证老人的一日两餐,就是要保障他们的身体健康。

    老人们吃着可口的饭菜,在村里颐养天年,从“老有所养”进阶到“老有优养”,向“品质养老”迈进。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礼记·礼运篇》中的理想生活,如今在蒋家池头结出了硕果。

    老人们居村养老,两餐四季,就是最美的烟火人间啊!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