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琼 其实《钝感力》这本书在10多年前的新书推荐栏目中就已经看到,我当时的第一感觉:敏感总比钝感的人好吧,除非是装钝感,不然对这个世界没什么感知,那也太惨了。 最近去医院做了一次体检,眼科医生看了看我的眼睛说,眼睛很干。我连忙回答,是的,经常看电脑玩手机,用眼过度。医生问:老花了吧?要配老花镜了,不然看书看电脑会很吃力呢。对哦,我现在看那些古文献上每次出现都不一样的繁体字,已经很吃力了。然后医生又问:嘴巴干不干,关节有没有疼痛?这下我有点慌了,我不清楚啊!反问,如果是,会怎么样?医生说,可能是关节炎。 体检之前我没有明显的感觉,回来之后,总觉得睡醒时口干舌燥,还经常膝关节疼痛。我钝感到分不清是真实状况还是心理因素。 这是身体方面,在心理方面我可能比较敏感。看到朋友圈中关于“人生是一趟单行列车”这样的文字,心底就莫名的恐惧,恐惧人生的列车已经开出一大半。为了克服这些恐惧,我甚至会用毛笔写一些“克服恐惧,保持愉悦”之类的座右铭,贴在随处可见的地方。我的泪点也比较低,看一些电影、电视剧,就会被感动得潸然泪下。但好在我的笑点也比较低,听一些脱口秀,看一些短视频,都会被逗乐。我的一位教授朋友曾经让我帮写一篇脱口秀稿子,我欣然答应,一番涂鸦之后把文字传给他。我觉得已经是爆梗累累,他却认为没一个笑梗。谁叫大家的点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呢! 就在自认为对钝感力有一定体会后,今年又翻阅了渡边淳一的这本《钝感力》。渡边在书中提出,女性更为强韧,女性对于出血、寒冷、疼痛都特别能忍受。女性需要闯过生育这道难关,担当分娩这一艰难任务,让人类永远延续下去,所以造物主将女性造得天生坚韧而顽强。渡边将女性称为“最具钝感力的人”,反而,“弱者,你的名字是男人”。从中可以发现,其实“钝感力”一词是作者自己的创造,它并非字面意义——迟钝的感觉,把它称为“坚韧”,可能会更合适一些。 好吧,姑且称之为“钝感力”。正是有了这种了不起的钝感,人类才不会因生活中的琐碎小事而郁郁寡欢,而会以积极开朗的态度,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从而赢得美好生活。不就是教育大家看开一点吗,朋友圈最闪亮的一句箴言,“除了生死,其他都不是什么大事”,就是最好的佐证。 生活中,“钝感力”有时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比如“美颜神器”。当你从一个如花似玉的小姑娘变成皱纹满面的老太太,感觉很难接受这个事实。这时候手机上自带的“美颜神器”,让我们的心理有个缓冲,安慰一下自己:“老是老了,但还是能看的。” 有些人的“钝感力”还是不错的,比如我妈。以前一起游山玩水的时候,我总是会扳正她的身体,语重心长地说:“哎,背不要老是拱着,走路么,冲几冲几(宁波话,老太太的步伐),活脱脱一个七八十岁老太太。”我妈心态好,面对我的数落,要么抗议:“我本来就是七十多岁的老太太。”要么反击:“哈,我觉得我比国芬、亚芬、秋芬、勤芬……看上去年轻多了。” 如今反观自己,发现我在某些场合也开始走小碎步,这不是典型的老太太步子嘛。我努力想纠正自己,要昂首挺胸大阔步走路。有时候却是身不由己,可能小碎步是最具安全性的步子之一吧。所以还是“钝感”一些,本能所选择的,就是最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