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献丽 赵秀香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根基。推进二者的结合,必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提供思想理论资源。 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指导作用,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正确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根本遵循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明确二者结合的实质是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问题上,需立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相关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审视历史、梳理历史,从而正确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演进脉络和规律。唯物史观对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和真正动力的揭示是我们批判继承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立场,如若不能正确认识到这一点,则将有可能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陷阱中去。同时,我们要警惕和坚决反对文化复古主义思潮。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要结合不断发展变化的世情、党情和国情特点,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并对传统文化的内涵、形式和特点进行拓展和时代化发展。在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同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厚重的历史根基。需要注意的是,要坚决杜绝那种企图用传统文化中过时的意识形态话语代替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的错误做法。 二是要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提供历史资源。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多年经久不衰,富有强劲生命力,并对当今社会发展和道路选择产生重要影响。为此,我们必须依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论断和内涵阐发,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进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价值指引,为治国理政提供智慧经验,为当今社会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示为代表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等。因此,应当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等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二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更好结合,在赋予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中国实践需要。一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能够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价值指引的哲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民胞物与”的自然观,是古代中国人民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总结出的重要经验原则。这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当今中国解决生态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重要启示作用。二是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能够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的智慧经验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强调要重视人民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发挥,强调要维持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中,我们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本思想。 三是要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社会道德建设资源,激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道德文化基因。重视道德品质的建设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良善信仰的重要体现。“舍生取义、仁者爱人、自强不息、致良知”等传统道德资源涵盖面广,包括明大德、守公德和个人立德修身。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倡导世人向道德品质完善的圣贤学习,在加强自我修养中成为具备良好道德品质的人。哲学家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道出了立德修身、践行公德、以致大德的最高精神境界。因此,应将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资源引入思想道德建设工程中来,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人们在对传统道德文化资源去伪存真的基础上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道德资源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在引导人们追求崇高的道德品质的过程中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自信。实现结合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最大实践,立足于人民的美好生活向往目标,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科学判断我们党、我们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深沉、厚重的民族精神力量。总之,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以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不断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