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12月06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年老字号 书香复满楼

余姚甘赐杰与普文明书局


普文明书局(方其军 摄)

1956年普文明书局店员集体照。后排右二是刘金炎。(资料图片)

来普文明书局购书的顾客络绎不绝。(甘赐杰 摄)
甘赐杰和家人在冯骥才题写的“普文明书局”牌匾下合影。(金柯 摄)

郦波(右二)、华少(左一)、胡海泉(右一)做客普文明书局,与甘赐杰(左二)聊书市与情怀。(徐晨 摄)

    实体书店生存维艰,这是不争的事实。近年来,许多原本品牌坚挺、受众广泛的民营书店,陆续发出求救或撤退信号,例如北京言几又、上海钟书阁、重庆方所书店、南京先锋书店等,有的是关闭部分门店,有的则全线歇业。《2020-2021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共有1573家书店关门,是2019年闭店数量的3倍多。

    然而,就在这样的“逆向风口”,竟然还有人“飞蛾扑火”,试图以实体书店“安身立命”。2020年9月,余姚85后青年甘赐杰在舜江楼旁、姚江岸上办起了一家店面开阔、似曾相识的书店——“普文明书局”。对于读者而言,这显然是一个福音,茶余饭后有一个“精神补给点”。同时,人们有顾虑,店主会不会亏“血本”,书店能维持多久?

    “我不是富二代,经不起‘烧钱’,我还是想以此谋得物质回报。”甘赐杰坦荡地说,“不过,情怀肯定有。我希望当人们说起‘普文明’,不仅是百年前的‘普文明’,还是新时代的‘普文明’,我希望它能为大家,包括我自己,带来人生旅途的温暖和成长。”

    

    方其军 

    

    运营书店 “普文明”印记提供关键动力

    “如果没有‘普文明’这三个字,可能我一辈子都跨不出开实体书店这一步。”甘赐杰说。甘赐杰喜欢读书,对书店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每到一座城市,就会去找书店。他在大学所学专业是工业设计,课余在书店做兼职,主要是想浸润在书店氛围里,随时读喜欢的书。2010年,甘赐杰大学毕业时就想开一家书店,但感到条件不成熟,于是选择先找其他工作谋生。

    2019年8月17日,余姚市委、市政府在省人民大会堂举行“阳明故里”品牌发布会暨“阳明古镇”项目启动仪式。阳明古镇以旅游和景区开发为空间载体,依托阳明故里,挖掘阳明文化,融合文旅、商业、研学、文创四大功能。得知这个消息后,甘赐杰想,有没有可能在阳明古镇开一家书店?经打听,阳明古镇是欢迎书店入驻的。但甘赐杰还是有些犹豫,“我接触图书销售这个‘圈子’有点早,和全国中小书店联盟创始人也是好朋友,看到了太多‘有情怀的书店’陆续关门。”甘赐杰明白,这一步一旦跨出去,可能春光明媚,也可能秋风瑟瑟。

    “书店,很需要底蕴。”甘赐杰说,“如果树立一个全新的品牌,我没有信心,但‘普文明’给了我力量。普文明书局是余姚的老牌书店,普文明的接力棒,我愿意接续和传递。”这个念头,并非“临时起意”。早在2016年,甘赐杰读到余姚名士姜枝先的文集,其中说到普文明书局。甘赐杰对普文明书局充满敬意,当年,就注册了“普文明”商标。他思忖,在阳明古镇重新开办普文明书局,相较开一家寻常新店,无论从情怀还是从实利衡量,都更胜一筹。

    据史料记载,1909年,余姚前清秀才邵循南在其表弟汤震甫协助下创办了普文明书局,由其堂弟邵成法打理。门外标识“古今图书,中外品物”,横额招牌“普文明新学界之博物馆”,门联每年换写,如“普博如天,利占大有,文明遍地,学贯同人”等。1924年,普文明书局股东会改组,邵成法之子邵子传接任经理,聘请姜枝先担任会计。邵子传与余姚早期的中共党员楼适夷、郭静唐、杨贤江等有交往,他们时常在普文明书局相聚。后姜枝先接任经理。当时,书局另辟橱窗,专售左翼作家作品,吸引众多读者阅读、购买。据了解,普文明书局曾有陈树谷、汪文元、黄左麈三位店员为革命牺牲。

    1941年4月,普文明书局因时局暂停营业。1945年抗战胜利后,普文明书局试图重开,有市井同行称普文明书局是红色书店,不允许再开。姜枝先与老股东商量,多数主张复业。四明山革命根据地的同志更是积极鼓励,希望普文明书局尽快复业,继续作为地下联络站。于是添资3600元复业。四明山革命根据地的同志经常派人来普文明书局,联系募集资金、筹集军粮等事宜,至余姚解放。1956年,普文明书局关闭。甘赐杰说:“普文明书局承载的不仅是古今学问,更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做好继承与弘扬,是年轻人的一份责任。”

    2020年4月,甘赐杰与负责阳明古镇商管团队深度对接,先后做了四五次方案,选址尽量靠近早先的普文明书局位置。同年9月,正式签下合同。甘赐杰心心念念开办一家书店的愿望终于实现!当年10月31日,普文明书局崭新亮相,书店复原了20世纪30年代普文明书局的经典陈设,吸引市民络绎不绝参观、购书。“余姚喜欢读书的人比原先预想的要多,第一天的营业额就超过1万元。当然我知道,很难每天都这样。”甘赐杰说,“不过,在普文明书局相遇许多志同道合、学问深厚的有缘人,同样是非常难得的收获。有人说,我开书店始于书而不止于书,我想是对的。”

    

    墨宝相赠 冯骥才是巨大的精神支撑

    “我理想中的书店,首先是能自我生存,其次是能唤醒公众内心的文化记忆,最后通过书和文化空间,能让大家找到一种生活方式,找到自我价值。”在甘赐杰看来,书店现在最大的运营窍门是通过文化传递某种生活方式,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由顾客发现其中所需的价值。但,在顾客的价值发现转换为实际的经济反哺前,店主得苦撑,至少得维持书店的基本收支平衡。硬件上的保障、软件上的完善,归根结底还需要运营人在经营理念、经济运筹等方面的摸爬滚打,需要有一颗静得下来的“心”,以便面对各类文化创意和运营卡口“伺机而动”,赢得拓展读者群体和提升市场收益的空间。

    2020年5月,余姚井头山遗址考古发掘成果新闻发布会举行,距今8300年的井头山遗址,为全新世早中期海岸环境和海平面上升过程,树立了精确的时空坐标。冯骥才先生获悉后,感叹:“井头山遗址是渔猎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过渡,兼有两种文明的形态,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

    甘赐杰对小学课文《珍珠鸟》印象深刻,知道作者冯骥才先生对故乡宁波颇为关心。“若能获得像冯骥才这样的文化大家的支持,开办书店就更有信心了。”当甘赐杰得悉冯先生对井头山遗址的评价后,决定尝试联系。

    十分幸运,甘赐杰先是联系上冯骥才先生的儿子冯宽老师,然后又联系上了冯先生。甘赐杰向冯先生倾诉了开书店的一些心声,得到了冯先生的回应。2020年底,他给冯先生发了一张照片,是甘赐杰自己小家庭的“全家福”:他与妻子、一双儿女,一家四口站在普文明书局的牌匾下。表示书店开起来了,对先生给予的精神支持道谢。信末,甘赐杰提到那时牌匾的店名还是电脑字体,感觉缺少了灵魂,如果可以,想请先生赐字。

    当时,冯先生的秘书提示,冯先生可能不会题字,让甘赐杰要有心理准备。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冯先生同意了。2021年4月,甘赐杰收到冯先生的店名题字。他大呼太感动了!他说:“开办普文明书局,我有几个‘精神支柱’,冯骥才先生是重要的‘一个支柱’。而在开办后,冯先生能赠送店名题字,于我真是莫大的鼓舞和鞭笞。”

    令甘赐杰感动的,不仅有像冯骥才先生那样的大人物,还有生活于市井街巷的普通市民。其中,有一位叫刘金炎的老伯伯既普通又特殊。说普通,他确实并非位高权重或著作等身;说特殊,还真的机缘巧合,他是1956年普文明书局的最后一批店员之一。2020年普文明书局开业没多久,刘金炎闲逛阳明古镇,蓦然抬头看见“普文明书局”招牌,不免一阵激动。步入店堂询问:“店老板在哪里?”甘赐杰热情地迎上,说:“您好,老同志,有什么需要帮助吗?”刘金炎说:“我是普文明书局的店员啊。”甘赐杰愣住,笑着说:“老同志,目前不招人。”刘金炎更正说:“我曾经是普文明书局的店员。”甘赐杰又一次懵住,随即喜出望外,马上握紧刘金炎的手说:“请,请上座。”就这样,一位老职员与一位新店主促膝长谈,惺惺相惜,原本陌生的两个人,因普文明书局而成了俗世里难能可贵、温暖彼此的“忘年交”。

    回溯1956年,那时刘金炎还是小青年,在普文明书局开始做“练习生”,早上开门卸门板,晚上打烊安门板。刘金炎说,进入普文明书局需经考试,经理亲自出考题。刘金炎清楚地记得,他们得到的考题是“志向”。有的人写想当医生,有的人写想当科学家,刘金炎写的是想当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生活平平淡淡,但在工作岗位上能发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刘金炎说,在普文明书局上班,可以随时读书学习,令他受益匪浅。尽管半个多世纪的时光悄然流逝了,刘金炎对当年的经历仍然记忆犹新。他说:“在普文明书局,我得到人生的第一份工作。现在,普文明书局重新开业了,我的少年时光仿佛更清晰了。”

    今年2月,宁波市商务局牵头的首批“宁波老字号”评选结果公布,“普文明书局”榜上有名。有关人士称:“余姚书香绵延,千余年不断。以一家书店接续百余年传承,普文明书局的文明普及,在过往与当下的不同时代,涌动着其应有的效能。对于前人的丰碑,值得推崇;对于后人的执着,值得鼓励。”

    

    高朋满座 打造市民身边的文化驿站

    “哟,这里还有我的书。”2021年4月21日至22日,浙江卫视《还有诗和远方·诗画浙江篇》节目组在余姚拍摄录制,其中一个环节,就是著名文化学者郦波、主持人华少、歌手胡海泉做客普文明书局。郦波看到书架上的《五百年来王阳明》,不由欣喜地向华少、胡海泉聊起余姚先贤王阳明,表示阳明故里余姚的书店于商业与烟火气之间确实有一份别样的雅致。此后不久的5月,该期《还有诗和远方·诗画浙江篇》在浙江卫视播出,更多的人认识了余姚的普文明书局,认识了甘赐杰。

    电视节目中,甘赐杰上前招呼三位客人,聊起普文明书局的前世今生。在店门口遇到正好前来的刘金炎老人,五人于午后的阳光中喝茶、谈心。华少说:“冒昧问问,你可以不回答,就是盈利情况怎么样?”甘赐杰说:“我的孩子就在附近上学,放学后可以接到书店。从这一层面上说,书店是我送给孩子的礼物。”

    面对客人的关心,甘赐杰说得很洒脱。其实,压力一直都在。“有家人的不解,有亲友的质疑,书市的现状大家都知道,他们觉得我这个‘要闯’的年纪不应该开书店。”甘赐杰说,“我明白亲友是出于关爱,才希望我在书店上适可而止,但我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事实上,困难确实不少。有时想多进点书籍,但考虑到家人“生计”,只能小心翼翼地卖一本进两本,尽量保证有新品可供读者挑选。甘赐杰提及,他有一件事一直瞒着父母,就是在开店的前一两年,原本的积蓄可买一套100多平方米的高端小区的新房,但为了等时机开书店,他选择保留资金,只买了一套七八十平方米的实惠的二手房。“对我来说,最难的还是让家人受了委屈。”甘赐杰略显自嘲地说,“不过如果买了新房,可能就没现在的普文明书局了。”

    今年1月12日,余姚公布首批8个单位为“12空间仓”,作为余姚“小而美”公共文化空间,普文明书局名列其中。甘赐杰珍惜这样的公益平台,积极主动张罗小型多样的活动,基本保持在一周一场。

    这些活动,有的是有关部门找上门的,比如《传习录》与现代修身养性研学行,是由社会组织余姚市东海城市文化研究院牵头办的,牵头人看上普文明书局的地段、环境和格调,而甘赐杰看中他们的本土选题和研究品质,一拍即合。参与者有史志办、文保所、图书馆等专业人员,也有民警、医生、酒店经理等各类身份的阳明文化爱好者。现场还连线在杭州的省社科院研究员、知名阳明学专家钱明。读原著、聊史迹、说故事、谈体会,深奥的“心学”在欢声笑语中得到无声润泽。

    有的是甘赐杰自主物色引入的,比如“阿拉把姚剧唱起来”姚剧分享讲座。姚剧是余姚的戏曲瑰宝,甘赐杰认为在普文明书局办姚剧讲座相得益彰。他找到余姚市公共文化服务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甘银宝,希望得到牵线。甘银宝帮他介绍了姚剧进校园的市级非遗传承人徐百昂。都是为了推进本土文化传播,双方皆大欢喜。徐百昂欣然接受邀约,从非遗到姚剧概念、历史、基本唱腔,娓娓道来,又结合自编的《小学生唱姚剧》册子,现场教学姚剧小调演唱要领,受到参与者的欢迎……

    经甘赐杰的努力,史前文化、梨洲学说、红色文化以及余姚“非遗”在普文明书局时有亮相,落脚点则是书籍与阅读。通过这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普文明书局已拥有相对固定的“粉丝群”。

    有关人士感慨:“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峥嵘岁月中的普文明书局,为革命的成功殚精竭虑、无私奉献;走在新时代的普文明书局,应在推动文化自信自强上有所作为、勉力前行。”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