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耳秀才 那是20世纪90年代一次“两会”期间,两位老朋友相见,一位是卢嘉锡,化学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另一位是苏步青,数学家,政协副主席。两人都讲闽南话,一见面就打趣,打趣就在这方言之上。卢对苏说,我头上的帽子跟你一样多。苏听了很茫然,回复说,我没有戴帽子呀。卢说,你我这么多社会职务,这不是一顶顶的帽子吗?你头顶的帽子“数不清”——“数不清”谐音苏步青。 苏步青,温州平阳人,1902年出生,2003年去世,在其101年的人生中,有太多的“数不清”。为他作传,如何把那么多的“数不清”拎拎清楚?这是《萤火成炬:中国现代数学开拓者苏步青》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这是一部有“专业特色”的科学家传记,用了小半天的时间,我把它啃完了。 童年家里穷,为了保哥哥上学,苏步青曾经弃学放牛,后来虽然又入了学堂,但听不懂老师讲的方言,不知不觉成了最后一名“背榜生”。然后,从学渣逆袭为全县第一的学霸,这中间的往事,对苏步青来说也“数不清”吧。就是凭这股逆袭的劲,苏步青不仅在人生航道上,而且在20世纪大起大落的时代风云中,总能找到自己的航线和港湾。 练好童子功,一生不平庸。以学外语为例,先学日语,没有钱参加语言培训班,“找日本房东大妈学”“请房东大妈讲民间故事”“每天清晨和房东大妈一同到菜市场买菜”,在这样的氛围中,苏步青只花了3个月的时间,就能与人流利地用日语对话,“这位中国来的留学生,不仅日语讲得流利,还考取了总分第一”。 再说德语。“在东京帝国大学数学系,洼田教授严厉是出了名的”,初入门下的苏步青向他请教时,洼田教授让他先啃完2000多页的德文书。“想到是导师的要求,苏步青也只好硬着头皮读下去。所幸有了3个月速成日语的信心,经过一学期,苏步青克服了阅读数学文献的障碍,真的把这些书啃了下来。” 然后是学意大利语。苏步青师从教堂的神父,“仅仅过了3个月,就基本学会了意大利语。奈何苏步青的本意全在读懂意大利语的数学文献,因而当神父打算向苏步青传授教义时,他预备了谢礼,向神父请辞。” 最后是学俄语。“20世纪50年代初,受苏联影响,数学系使用了一批俄文教科书。”“苏步青不辞辛劳,在50岁的年纪从头开始学习俄语。在他深厚专业知识的支撑下,短短两年时间,就把《解析几何》《几何基础》这两本俄文版的教科书翻译成了中文。” 本书的“专业特色”体现在哪里?首先,是全书的结构,围绕学几何、教几何、用几何这条主线来展开。其次,作者马千午是理学学士,研究数学人文等领域,本身就是专业人士,所以,作者笔下的文字,介于论文和“普通话”之间。比如,在“苏步青锥面”这一篇章,作者写道:“这一阶段苏步青的另一项成就,是引进和决定了仿射铸曲面和仿射旋转曲面。”非数学专业的人看到这段话中的两个“面”,一定是不懂的。于是,作者解释道:“我们可以设想,有一把刀在切割零件,先假设刀柄上的一点不动而刀头在动,整把刀与零件接触面自然连成了一条轨迹,而这条轨迹在一个平面上。然后,刀柄也沿着一条空间中的曲线运动。所有的轨道平面之间互相平行,那么这个零件的外表面就是仿射铸曲面。” 作者马千午一定还是个“鲁迅迷”。这本书的书名,灵感来自鲁迅先生的文章,书的序章和终章都引用了鲁迅《随想录·四十一》中的“不必等候炬火”。作者还进一步发挥,写道:“萤火终究引来了炬火。无论是在理论和纯粹数学领域,还是在应用数学领域,苏步青的学生们做出的成就已越来越显示出世界性的学术影响力。”“于亿万的萤火之中,有一个光点叫作:苏步青。” 像苏步青这样穿越一个世纪的人生,像苏步青这样丰富而有大事功的人生,真值得当下的我们认真品读,既有专业上的启示,也是偶像上的引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