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龙观小罐红茶变身全球会议伴手礼。 (冯瑄 摄) |
 |
绿色龙观(资料图) |
 |
▲龙观探索绿色发展,让村民“晒着太阳奔小康”。(忻之承 摄) |
 |
◀蜜蜂研学体验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张昊桦 摄) |
当地时间12月9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中国角”系列边会现场,整齐排列的小罐红茶,吸引了缔约国代表、专家的目光。 罐身的纸质包装上写着“联合国COP15官方收录,海曙龙观”字样。 和红茶一起“参会”的还有宁波海曙区龙观乡党委书记虞挺。 虞挺说,这些红茶是龙观的土特产,今年获得了省农业博览会的金奖,从种植、采摘、加工到运输全过程实现了减碳,“是家乡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项成果”。 近年来,凭借“生物多样性保护”,龙观在国内迅速“出圈”。 从虞挺现场发布的中英文版《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规划指南》中可以看出,这个中国乡镇在创建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的征途中,藏着更大的“野心”。 “让青山和金山共赢,让生态和经济共荣,让乡村和百姓共富,这是我们努力奔跑的目标和方向。”宁波市生态环境局海曙分局局长周宏华说。 记 者 冯瑄 苟雯 通讯员 孙勇 一个“阳光梦想” 让村民“晒着太阳奔小康” 小罐红茶一跃成为全球会议伴手礼,背后是龙观对绿色发展的执着。 10年前,龙观开始全方位改善提升环境质量,搬迁关停转产落后产能。“这10年,我们基本没有出让过工业用地,未来也不会有。”龙观乡工农业副乡长史恒峰坦言,“这不符合龙观整体发展战略。” 发展新路在哪儿? 这条“路”,要从李岙村说起。 这个因“光伏村”走红的村落,不仅让每户村民每月有50千瓦时免费电可以用,还让村集体经济增收60多万元。对此,李岙村党支部书记洪国年十分感慨地说:“谁都不会想到,村子里‘沉睡’的屋顶会为老百姓带来真金白银。” 7年来,犹如星星之火,李岙村让百姓“晒着太阳奔小康”的绿色发展模式,迅速“燎原”到周边3个建制村。1000多户村民享受到了每月30千瓦时到50千瓦时不等的免费电,各村集体经济增收总计超过200万元。更重要的是,4个“光伏村”每年可实现减排二氧化碳4486吨、二氧化硫135吨。 然而,龙观并未止步。 今年,龙观成立了乡村振兴公司,通过整合各村资源,以更低的融资成本促进共同富裕。史恒峰说:“按照计划,未来两年内,我们要给全乡10个行政村屋顶全部装上光伏电站。” 这样的绿色发展模式也扩容至水电、农旅等领域,预计整体收益突破620万元,较去年增长近200%。 前不久,李岙村通过耕地“两非”整治“腾出”500多亩土地,这些土地将用于农旅开发。“期待龙观7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希望的田野’越来越多。”史恒峰说。 一份土地情怀 执生态之笔点土成金 亮相COP15会场的龙观小罐红茶,来自杨晋良的茶场。 “我们是良好生态环境的受益者,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践者。”冬日的午后,杨晋良娓娓道来。不远处,是千亩缓坡茶园,绿茶、红茶、白茶,一年四季茶香不断。 9年来,杨晋良打通了茶叶的全产业链,在产值增加的同时,茶农的收入增长了30%至40%。 不仅如此,他还做了不少和茶有关的事。 在龙观乡政府的带动下,杨晋良带着茶农为茶叶全产业链减碳、为茶叶赋值,茶叶从生产、加工、运输、消费到废气处理的碳排放大数据,全部实现了在线监测。 值得一提的是,他积极参与制订国内茶叶碳标签标准。“未来,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标签,不仅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还可以大大增强人们选择低碳农副产品的意识。” 今年杨晋良自掏腰包,花了几十万元打造了昆虫生态观测站和芳愈百草园两个生物多样性观测体验点,吸引了不少孩子前来打卡。 从小罐红茶出发,自然的回馈在龙观乡变得可观、可感。 以茶文化为基础,龙观乡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新建茶主题博物馆和茶文化体验中心,打造了体验型农业,每年吸引游客3万人次。截至目前,通过将生物多样性与农旅相融合,龙观已经打造“蝴蝶谷”等生物多样性网红体验点超过20个。预计到今年年底,龙观乡10个行政村营收全部超过50万元。 一项甜蜜事业 卖风景更要卖体验 距离小罐红茶产地几公里远的中坡山森林公园入口,一幢3D卡通墙绘建筑十分抢眼。“欢迎来到蜜蜂的世界!”中华蜜蜂生态保护基地负责人张海红迎面走来。 从去年6月开始,她以基地为中心推出蜜蜂研学,为周边村落和农家乐带来3万人次的客流量和超150万元的收入。 张海红属于“跨界”养蜂。 几年前,在考察不少地方后,她果断选择了龙观,因为这里有“中华蜜蜂中最好的蜂种之一——四明山中蜂”。 一番走访后,张海红发现,蜂农们大多用“土办法”——捣碎蜂巢来取蜜,“这样一来,蜂群无法存活,也会给蜂农带来损失。”她开始带着技术人员给蜂农现场教学。 蜂农们从张海红那里学来的“子蜜分离”养殖方法,大大提升了蜂蜜的品质和产量。 “以前一个蜂箱产蜜可能只有10斤,现在能达到15斤。按照100元一斤的价格来算,一个蜂箱就能增收500元。”张海红说,依托“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她和5个村签订了蜂产业合作协议,带动农户养殖四明山中蜂,还推出了蜂蜜酒、蜂蜜醋等衍生品。今年3月,这个基地获批成为省级中华蜜蜂繁育场。 蜂蜜“酿”出来了,张海红还会帮着蜂农解决销售的问题。 和蜂农一起开启“甜蜜事业”的还有周边的果农。蜂农们让蜜蜂在周边行政村500个草莓大棚、30个西瓜大棚里授粉,累计为果农带来310万元的收入。 卖风景更要卖体验。统计数据显示,龙观通过开展世界蜜蜂日、开茶节、稻鸭丰收节、森林课堂等活动,带来游客上百万人次,带动了周边民宿餐饮,创收6000余万元。 一场中国小乡镇始于民惠于民的多样生物守护,从顶层设计出发,根系已达每一名村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