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理论周刊·学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2年12月29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新党员代表入党宣誓活动在中共一大会址前举行(新华社发)

    观点提示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新时代中国人民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鲜明提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明确指出要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奋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吴桂韩

    

    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地表现在列宁说过的一句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不仅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而且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之所以会面目焕然一新并最终取得胜利,从根本上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观察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工具,就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来回答中国的具体问题,并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之所以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关键也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归根到底是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事实证明,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而言,只有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才能保持理论上和实践上的自觉,才能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既是立党之本,也是立国之本。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改变了世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社会主义,更不会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也绝不会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新时代新征程上,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必须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增强全体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党无精神则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这对于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全体人民的精神动力,激发全体人民砥砺前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伟大的实践,孕育形成伟大的政党精神。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人民铸就了历久弥新、弥足珍贵的精神丰碑,培育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一系列伟大的精神谱系。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深刻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历史表明,党的伟大建党精神和精神谱系,既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基因,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百年奋斗主题中铸就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独特精神品格、崇高思想风范与伟大实践的结晶,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共有精神家园和强大精神支柱,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寻梦、追梦、筑梦历程中不畏艰难险阻、英勇顽强拼搏、锐意开拓进取的精神气概,是引领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

    新时代新征程上,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继承下去、发扬光大,将这些宝贵精神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将这些宝贵精神所蕴含的真理力量、信仰力量、人格力量,转化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创造新辉煌的强大精神力量。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人民精神世界的丰富发展、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满足,是一个国家、民族自信自强的内在基础和深层动力。中国共产党是先进文化的坚定传承者、传播者和创造者,始终重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团结带领人民在守正创新、与时俱进中不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培育形成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为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新时代十年,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越是接近目标,越需要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实现民族复兴注入充沛丰盈的精神动力和昂扬向上的民族气象。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未来五年主要目标任务时,明确提出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实现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提高人民思想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根本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必须大力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融入党的建设、国家治理、法治建设、社会发展、日常生活,使之成为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不断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推动全体人民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必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必须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新需求为出发点,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为落脚点,健全高水平、高层次、多维度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并落实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和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义无反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历史表明,斗争精神作为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始终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我们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面临的重大斗争不会少。越是目标远大、任务艰巨,越是形势复杂、挑战严峻,越需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越需要加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时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三个务必”,其中之一就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同时,强调要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这些重要要求,是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开创未来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发扬“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斗争精神,增强“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的斗争本领,着力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知重负重、苦干实干,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信心和动力,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拼劲,努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的新胜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航船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