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01月07日 星期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着力增强实体经济竞争优势

——代表、委员热议加速产业能级跃升


路波代表

叶继春委员

夏崇耀代表

吕远通委员

徐孟强代表

励佩珍委员

    

    

    

    

    

    

    实体经济是宁波制胜未来的根基所在、优势所在、底气所在。今年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围绕如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探索两业融合新路径,进一步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等话题建言献策,助力宁波加速产业能级跃升,着力增强实体经济竞争优势。

    

    记者 殷聪 

    

    ■集聚产业集群优势

    打造新能源智能汽车之城

    路波 市人大代表,奉化区科技局局长

    如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正处于大幅扩张、飞速增长的风口。作为全国先进制造业的基地,宁波制造业基础扎实,打造新能源智能汽车之城有基础、有条件、有潜力也有优势。我认为,未来几年,宁波应牢牢抓住新能源汽车发展新机遇,加快延伸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链条,构建市场主体深度合作的产业创新生态。

    首先,宁波应强化龙头企业的赋能作用。一流企业支撑一流产业,宁波汽车零部件企业众多,产业集群特色鲜明,但在新能源智能汽车核心领域缺乏带动力强劲的龙头企业。宁波需要在电池、电机、电控和智能部件等领域搭建“领航企业”培育体系,让新技术、新工艺得以快速导入。

    与此同时,要依托宁波汽车零部件制造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的优势,引进头部企业,以“吉利新能源汽车整车系列合作”等大项目为牵引,激发“链主型”企业的产业带动效应,营造良好的产业创新生态,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宁波还可用“全链思维”构建产业新格局。以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短板作为核心突破口,从创新、金融、人才、政策等多个维度聚焦产业链短板,进行扶持。持续推进产业链上游先进材料和系统功能设计研发,加快对产业链中游机电设备及电控系统环节的补强,重视下游换电充电和安全检测维护等产业的布局,引导整车、电池企业与关键零部件、材料企业加强协作,提高本地企业的整零配套率,建立高效协同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生态。

    此外,宁波还可加快推进智能汽车产业“新基建”,从5G新型基础设施、车路协同系统、智能网络路测设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方面入手,持续优化新能源公共服务、构建智能基础设施体系,助力宁波打造新能源智能汽车之城,加速产业能级跃升,着力增强实体经济竞争优势。

    ■聚焦产业绿色化发展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培育低碳新动能

    叶继春 市政协委员,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研究员、新能源所副所长

    加速产业能级跃升,推动产业绿色化发展是绕不开的话题。目前,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双碳实施方案已为宁波的深度减碳提供了指引。但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宁波仍缺少重点抓手。我认为,宁波需要将产业转型、未来战略新兴产业布局与“双碳”目标紧密关联,进一步聚集产业绿色化发展,培育并释放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

    首先,宁波应全面梳理能耗重点领域,为节能减排找准方向。2021年,宁波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全社会用电量均居全省首位。宁波市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面临着基数大、强度高的双重压力。宁波应进一步梳理重点能耗领域,组织力量进行减碳技术攻关和引进。

    其次,宁波应合理量化技术的节能减排指标,为技术开发提供指引。比如,引入降碳减排的科学指标;适时推出“亩均碳排放”指标评估,倒逼企业采取低碳减排技术等。

    此外,宁波应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建设智慧能源系统与能源储备系统,抢抓“双碳”机遇,培育绿色低碳新产业。大力发展光伏、风电等可再生电力能源,合理规划生物质能、氢能等非电力可再生能源产业布局,并全面建成智慧能源系统与能源储备系统,从能源供应端实现降碳减排。在新产业培育方面,宁波也可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及智能家电、半导体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

    宁波还应完善政策保障,提升创新能力。强化“双碳”科技创新专项实施机制,增加资金投入,重点支持前沿技术培育,降碳减排技术的开发和示范性项目的开展;进一步梳理“双碳”技术,打造若干个国内国际有影响力的专业领域;建立全市“双碳”科技创新数据库,加强对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的政策支持。

    ■超常规发展数字经济

    加快建设全球智造创新之都

    夏崇耀 市人大代表,宁波东方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以东方电缆为例,通过将数字化转型和主业发展深度融合,东方电缆今年前三季度营收稳步增长,实现利税10亿元,预计全年有望突破12亿元。目前订单保有量突破80亿,海洋产品近56亿,同比增长100%以上。依托产业数字化,东方电缆真正实现了数字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由此可见,发展数字经济是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

    细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不难发现,宁波要加速产业能级跃升,着力增强实体经济竞争优势,对超常规发展数字经济提出了新的目标与要求。宁波应结合数字经济产业和制造业基础优势,通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力争全球智造创新之都建设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在我看来,宁波要超常规发展数字经济,要铸底板,加快集聚数字经济龙头企业,重点发展集成电路与电子信息材料、新型数字元器件(组件)、数字智能终端等制造业,精准引进建设一批具有较强支撑性、引领性、带动力的“大企业”“大项目”,培育数字经济领域“大优强”企业和标志性产业链链主企业,集聚一批平台型、总部型企业。

    要锻长板,促进优势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在聚焦优势产业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分批次、分阶段推动企业数字化改造“三个全覆盖”,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重点(细分)行业数字化改造、企业上云上平台全覆盖的同时,打造“产业大脑+未来工厂”生态。

    要补短板,提升产业创新突围发展的关键能力。围绕软件、芯片、大数据等产业取长补短的同时,加强引进培育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所需的各层次人才。

    ■提升人才转换效率,抢抓人才储备机遇

    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吕远通 市政协委员,建新赵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副主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大力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为企业送上安心创业发展的“定心丸”、打造百年老店的“助推器”,这让我看到了宁波加速产业能级跃升,着力增强实体经济竞争优势的决心。

    宁波是全国先进的制造业基地,产业基础扎实。但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加速融合,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储备及转换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或将是宁波加速产业能级跃升的关键砝码。

    作为一名扎根制造业一线的政协委员,我发现目前企业的人才建设和储备仍以各企业自行招聘、培训、上岗等传统流程以及传帮带的方式为主,导致企业出现人才使用转化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

    在我看来,宁波应进一步提升人才转换效率,抢抓制造专业人才储备机遇,由教育部门组织牵头,在院校引入产品制造过程、基础工艺、相关体系等相关基础课程,让学生在校了解与熟悉企业制造过程,为后续就业做好规划。

    与此同时,引入校企联动的办学模式,结合理论基础与企业实操,安排企业中的专业人才及甬江领军人才在校授课的同时,在企业中开设实践课堂。

    宁波还可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与企业提前进行意向就业协议的签署。在学生签署意向就业协议后,引导企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前作出针对性更强的专职岗位规划。

    此外,宁波可由人社部门牵头规划设立专业制造业人才储备库与数据库,为企业人才需求提供便利。

    ■加快5G全连接工厂布局

    争创国家智能制造先行区

    徐孟强 市人大代表,浙江移动宁波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超常规发展数字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争创国家智能制造先行区、“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

    如何争创?如何让传统产业插上数字化“翅膀”,促进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我认为需要加快5G全连接工厂的布局。

    作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宁波近年来不断加码数字经济发展,将数字经济作为经济竞争、科技创新和制度变革的主战场。目前,我市正锚定国家智能制造先行区的目标,在全省率先启动了“5G+工业互联网”试点,成效逐步凸显。在工信部印发的《5G全连接工厂探索实践》案例中,甬企占比更是超过了20%,全国领先。

    但我认为,宁波要擦亮智能制造这张“金名片”,仍需加快5G全连接工厂的建设,解决宁波超常规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的部分问题。比如,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和诊断服务体系的实践不足;5G全连接产业生态集聚和赋能不足等问题。

    在我看来,宁波亟须在体系建设、政策扶持、产业生态等方面加快布局,抢抓5G全连接工厂布局新机遇,为宁波智能制造发展插上“数字羽翼”。首先,宁波需要构建一个市级5G全连接工厂建设体系。加快打造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和诊断服务体系,制定5G全连接工厂的建设路径。

    其次,宁波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5G全连接工厂扶持政策。在政府侧加快明确发展要求,企业侧全面鼓励先行先试,生态侧推动实现创新突破。

    第三,宁波要通过完善产业生态结构,强化产业生态合作,创建产业生态园区,营造一个共生共赢的5G全连接产业生态环境。

    ■加快制造业重点实验室建设

    着力开展“品质甬商提升工程”

    励佩珍 市政协委员,鄞州区审计局副局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开展“品质甬商提升工程”,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工程和科技创新项目建设,市级重点研发计划90%以上项目由民营企业牵头实施。我认为,重点实验室是创新的“领头羊”,宁波应加快制造业重点实验室建设,着力开展“品质甬商提升工程”。

    近年来,我市制造业重点实验室通过开展技术攻关,成效初显。但面对全市加速产业能级跃升,着力增强实体经济竞争优势的迫切要求,制造业重点实验室的发展、运营仍有待提升。

    在我看来,宁波制造业重点实验室的数量与质量有待提升。与周边城市相比,杭州有8家依托企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绍兴、台州、嘉兴各2家,湖州1家,宁波仅有方太厨具是省级重点实验室,亟须加快建设世界领跑的制造业重点实验室。

    我认为,宁波应举全市之力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新型企业实验室体系。持续在资金、人才、金融创新等方面,以超常规力度支持一批研发基础好、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布局领军企业实验室,并进行优先重点扶持,助力其跻身省级和国家重点实验室。

    与此同时,通过多元投入,构建新型机制路径。探索多元化持续性科研投入机制与省市县三级联合持续投入机制和混合所有制,引导制造业重点实验室加大投入。在实验室各阶段给予支持,多方式多渠道地吸引社会力量、科技投融资尽早参与投入到企业重点实验室全生命周期建设中来。

    此外,宁波可进一步精准施策,优化创新生态圈。强化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评价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研究并落实支持企业重点实验室开展研究及稳定运行的相关优惠政策,为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提供各类优惠政策。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