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筹/文字:梅子满 制图:洪朕禹 张悦 |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是本届政府的起始之年。近一年来,面对异常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超预期因素叠加冲击,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指示,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省市党代会的要求,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扎实推进“两个先行”,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承压奋进、锐意拼搏,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好于全国全省,实现了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良好开局。 ——坚决贯彻国家关于稳住经济大盘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实施稳进提质八大攻坚行动,奋力实现经济运行企稳向好。始终把稳增长放在突出位置,强化经济高频监测调度,常态化开展挂联区(县、市)协调服务,千方百计扩内需、畅循环、稳企业,以宁波的“稳”和“进”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预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680亿元,同口径增长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7.7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4.5万元,收入倍差缩小到1.71;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突破12.5亿吨,增长2.1%,连续14年保持全球首位,集装箱吞吐量达3335万标箱,增长7.3%,连续5年居世界第三;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超1.2万亿元,增长5%以上,其中出口超8000亿元,增长8%左右。 ——聚焦聚力塑造变革,加快体系重构、制度重塑、要素重组、能力提升,着力激发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强劲动力。围绕推进“六大变革”、打造“六个之都”,精心编制行动纲要和重大改革清单,体系化、制度化构架数字化改革,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先行,深入开展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谋划建立重大项目“1244”统筹推进机制,科学划分市与区(县、市)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加快建设数字政府,努力打造“两勤两专”高素质政府团队,调整成立城市规划委员会,强化城市规划统筹协调,切实抓好120项省级以上改革试点、21项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改革,一批变革创新的大场景大成果落地应用,新型城市化、全域都市化和市域一体化的新模式新机制加快形成。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切实筑牢疫情防控防线,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各项决策部署,因时因势迭代优化疫情防控措施,落实落细“七大机制”和“五快循环”,以最快速度、最小代价打赢突发疫情阻击战;持续做好老年人群疫苗接种和重点人群加强免疫接种工作,60岁以上老人接种覆盖率达92.4%,成年人加强免疫接种率达81.6%;全面提升医疗救治能力,全力保障药品供应,努力确保从“防传染”向“保健康、防重症”平稳转段。 ——坚定扛起除险保安政治责任,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努力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扎实开展除险保安百日攻坚行动,全面排查整治各类风险隐患,深入开展夏季治安打击整治、常态化扫黑除恶,毫不松懈抓好安全生产,有效应对“轩岚诺”“梅花”连续台风和罕见高温干旱不利影响,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领域风险,努力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高质量完成平安护航党的二十大各项任务。高分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连续16年荣获省“平安市”称号。 一年来,主要做了八方面工作。 (一)全力以赴助企纾困稳链,确保经济平稳运行 助企纾困加力落实。制定实施稳链纾困助企系列政策,为企业降本减负585.7亿元,落实增值税留抵退税409亿元,兑付惠企政策资金432.5亿元。新增普惠小微贷款增速35.5%。稳链保供成效明显。强化重点物资运输保障和跨市协调,建成前湾新区保供中转仓。优化港区防疫机制。全力抓好电力、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市场活力提振复苏。在“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中位列全国第五。市场主体突破130万户。累计发放消费券近2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8%。 (二)千方百计抢机遇扩投资,重大项目建设提速增效 有效投资扩量提质。推进工业投资“双百”工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1244”机制强力推进通苏嘉甬铁路、宁波西枢纽、甬舟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提速开工,463个省市重点建设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要素保障扎实有力。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53亿元;投放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141.4亿元,规模居全省第一。政府投资基金规模超424亿元。加强用地和能耗保障。招商引资大统筹成效明显。出台招商引资新举措“25条”。引进内资1850亿元,增长2.9%。实际利用外资37亿美元,增长13.1%,引进世界500强企业项目6个。 (三)坚定不移强创新增动能,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加快 创新能力有效提升。石墨烯创新中心成为全省首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工建设甬江科创区,获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7万件。研发投入强度达3.0%。科创生态不断优化。实施“一城三地”人才新政30条,遴选支持全职顶尖人才项目4个、甬江人才工程项目402个,入选省“鲲鹏行动”计划4人,新增国家级重点人才工程93人,均创历史新高。新引进大学生超22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5.1万人。实现技术交易额500亿元。制造业提质增效。磁性材料、绿色石化获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数字经济“双万亿”工程,核心产业营收达48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均超6%。改造低效工业区块40个。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增省级服务业创新发展区2家。入选国家首批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南塘老街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企业培育成果亮眼。新增上市公司11家、总部企业105家,18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20个、专精特新“小巨人”101家。高新技术企业增长36%,居全省首位。 (四)持续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双循环枢纽功能有效提升 港口硬核实力进一步增强。完成宁波舟山港总规修订。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稳居全球十强。海铁联运增长20.4%。国际邮件互换中心正式启用。成为第五航权开放城市。开放平台加快建设。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获批数字人民币等国家级试点11个,获评浙江自贸区最佳案例18项。自中东欧国家进口增长40%,建成中东欧中小企业集聚区一期,新设驻中东欧国家联络处9个。对外贸易保持平稳。外贸出口保持全国城市第五位。全国首创商务包机支持外贸企业出境抢订单,设立境外营销中心9家。新增海外仓42万平方米,跨境电商进出口突破2000亿元。服务贸易增长20%。区域合作取得新成果。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参与上海大都市圈建设。杭甬高速复线一期二期加快推进。甬舟、甬绍、甬台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加快建设,六横公路大桥二期开工建设。高质量做好东西部协作、山海协作、对口支援工作,有序推进对口合作。 (五)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大都市格局风貌初步显现 全域都市化框架加快构建。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启用“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启动宁波西枢纽先导工程。深入谋划翠屏山中央公园。轨道交通6、7、8号线和市域铁路慈溪线、象山线全面开工。环城南路西延、西洪大桥及接线等建成通车。高品质城市建设扎实推进。国际会议中心建成投用。建成精品线路27条、特色街区59个。改造完成城中村1076万平方米、老旧小区800万平方米,新增未来社区20个、省级城乡风貌样板区12个。新改建绿道471公里,打通断头路17条,新建地下综合管廊15.7公里。实施防洪排涝十大工程,葛岙水库下闸蓄水。乡村振兴深入实施。粮食产量实现“七连增”,生猪出栏量增长15%。“甬优1540”水稻列入国家主导粮油品种。所有行政村实现集体经济总收入超50万元和经营性收入超30万元。打造省级未来乡村38个。改造农村供水管网306.8公里。生态环境有效治理。出台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全域建成清新空气示范区。整治“低散乱弱”、高耗低效企业3431家,淘汰落后产能企业451家,建成绿色工厂686家。地表水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提升到93.6%。“无废指数”水平持续位居全省前列。中央、省委生态环保督察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反馈问题按期全面整改。 (六)切实强化改革攻坚,高质量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试点扎实推进。实施方案获自然资源部批复。整治面积62平方公里,集中连片整治永久基本农田9万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2.2万亩。推进地下空间分层分类开发利用,实现地下空间多规融合。数字化改革成果加快落地。迭代完善“1612”体系构架,97个省级重大应用贯通落地。“政策精算师”等应用成果全国推广。深入推进“最多报一次”改革,市级报表精简80.9%。建成人工智能超算中心。重点领域改革加速突破。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规上工业亩均税收增长6%。59家制造业企业、28家服务业企业入选全省亩均效益领跑者名单,均居全省第一。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 (七)扎实推进富民惠民安民,共富幸福指数不断走高 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城镇新增就业24万人。全国首创“灵活保”普惠保险。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金标准全省第一。城乡居民医保覆盖面扩大到非本市户籍人员。低保标准、特困供养标准等均居全省第一。新改建标准化老年食堂152个,新增养老床位4000张、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9574个。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7.3万套(间)。教育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新增基础教育学位4.6万个。平稳推进“双减”工作。优质示范高中定向分配比例达61.3%。获批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东方理工高等研究院首批博士研究生正式入学。世界技能大赛金牌实现零的突破。启用市第一医院方桥院区,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深入推进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打响“在宁波,看见文明中国”品牌。天一阁博物院南馆规划建设正式启动,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获批立项。成功举办首届世界阳明学大会和海丝之路文博会,2部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省运会金牌数、奖牌数均列第二。 (八)狠抓政府自身建设,履职效能显著提升 强化政治建设统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完善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健全党组集体学习制度,抓好巡视、巡察、审计反馈问题整改。强化法治建设牵引。依法接受人大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534件、政协提案475件。法治政府建设水平保持全国前列。强化专业能力和工作效能提升。创新实施重大任务扁平化、集约化工作机制。强化“两勤两专”,有效传导压力、激发动力,形成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生动局面。强化作风建设保障。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扎实开展“锻造一流作风、营造一流环境”和“五问五破、五比五先”作风建设专项行动。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得到有效压减。 二、2023年主要目标任务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落实省市党代会部署、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 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决策、省委部署和市委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握“六个更好统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提振市场信心和活力,突出巩固现代产业和实体经济优势,突出增强创新发展和改革攻坚动能,突出提升双循环枢纽能级,突出优化城市格局和功能品质,突出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先行,深入推进“六大变革”、打造“六个之都”,加快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取得新突破,为推进“两个先行”、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开好局起好步。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建议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继续缩小;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保持全国占比份额;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以内,城镇新增就业2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能源和环境指标完成省下达的计划目标。 (一)加速产业能级跃升,着力增强实体经济竞争优势 发展壮大先进制造实力。全面开展链群培育,争创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核心区2个。着力打造“新能源智能汽车之城”。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和8%。开展新一轮“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行动,整治提升三类企业3000家。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20家左右,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120家、上市公司10家以上。 超常规发展数字经济。实施数字经济投资“三年双倍增”计划,数字制造业、数字服务业营收均增长15%以上。培育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0个,建成市级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100个。支持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新技术创新应用。 做优做强现代服务业。深入实施服务业三大攻坚行动,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加快培育平台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新增省级服务业创新发展区2家。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1000家、总部企业100家以上。 精准帮扶企业减负增效。持续抓好一揽子政策落实,深化政策直达快享机制。力争兑现惠企政策资金360亿元以上,为企业降本减负330亿元以上。深化融资畅通工程,普惠小微贷款增长16%。 实施民营经济新飞跃行动。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开展“品质甬商提升工程”,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工程和科技创新项目建设。探索推进柔性执法和企业信用修复。常态化开展政企恳谈活动。 【下转第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