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第1版】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发扬斗争精神,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阔步前行,按照省委“两个先行”部署要求,以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的生动实践,全面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风采,开辟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新境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宁波力量。 6.奋斗目标。根据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和省委十五届二次全会确定的奋斗目标,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宁波提出的“要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气魄、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品位,建设现代化大都市”重要指示精神,宁波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安排: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高质量发展中走在“两个先行”前列,全面建成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高水平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和共同富裕美好社会。 到二〇三五年的总体目标:城市综合实力大幅跃升,确保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20年基础上翻一番,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率先建成科技强市、人才强市、教育强市,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战略支点城市基本建成;率先建成制造强市、贸易强市、开放强市、农业强市、海洋强市,成为全球领先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全面建成,总体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率先建成文化强市、网络强市、体育强市,文明典范成为金名片,城市文化软实力全面增强;率先建成共同富裕先行市,更高水平建成交通强市、质量强市、健康宁波,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到合理区间,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全域建成和美乡村,人的全生命周期基本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共享;率先建成大美宁波,全面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持续优化,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生态协同治理体系基本建成;率先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成更高水平的法治宁波、平安宁波、数字宁波,全过程人民民主高度发展,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 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以“两个先行”引领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加快推进探索性实践、形成标志性成果,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聚势蓄能。智造创新能级实现新提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国领先,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占比显著提升,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绿色智能低碳的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比重、国家战略人才规模实现“双倍增”,甬江科创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成为长三角区域重要科技创新枢纽;双向开放水平实现新提升,现代化港区建设呈现新面貌,空铁一体西枢纽基本建成,国际航运综合服务枢纽地位进一步确立,以自贸区为龙头的制度型开放取得重大突破,更加深度融入国家开放体系,生产端、贸易端、消费端和科技侧大贯通格局全面构建,内外贸一体的节点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滨海时尚形象实现新提升,滨海产业、都市生活、生态保护、美丽乡村空间形态全面优化,全域空间数字孪生城市规划建设体系基本建成,翠屏山中央公园等牵引性工程全力推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开放务实、向海图强的城市气质充分彰显;文明典范创建取得新突破,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城市名片更加闪亮,十大文化地标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港城文化更加繁荣;共同富裕先行取得新突破,“三大差距”全面缩小,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橄榄型社会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医学高峰”计划、市民安居工程成效凸显,以“一老一小”为重点的全龄友好型城市全面构建;市域智慧善治取得新突破,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全面提高,党建统领、整体智治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深入推进,城乡现代社区建设成效凸显,依法治市全面深化,新安全格局进一步稳固成型。 7.工作导向。一是强化历史主动,应对全球变局。以更为强烈的历史主动和斗争精神,以更为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科学把握时代脉搏,勇于引领时代发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担强国复兴的宁波使命,进一步提升统筹发展与安全的能力水平。二是强化争先进位,服务国家大局。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宁波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没有走在前列也是一种风险的意识,锚定国家所需、战略所向、宁波所能,坚决扛起锻造硬核力量、唱好“双城记”、建好示范区、当好模范生、共同富裕示范先行新发展阶段历史使命,在服务“国之大者”中挑大梁、当先锋。三是强化变革突破,重塑发展格局。把“六大变革”融入现代化建设的全方位各领域,围绕重大共性问题率先开展探索性实践,加快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大力培育未来新产业新业态,以数字化改革开拓现代化建设新路径,努力形成更多市域层面的现代化建设制度性、标志性、突破性成果。四是强化为民情怀,开辟共富新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共建共享打造“浙里甬有”幸福民生品牌,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宁波共同富裕的先行实践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和魅力。五是强化系统观念,统筹工作全局。坚持把党的领导全面贯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各方面,加强前瞻性思考、系统性思维、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加快推动“港产城文”深度融合,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全面汇聚感恩奋进、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三、高水平提升智造创新能级,在现代产业和科技教育人才支撑高质量发展上争先奋进 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以发展实体经济为着力点,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提高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8.建设数字经济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超常规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发展“4+4+N”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建设“十百千万”智能制造新群体,构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新格局,确保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和数字经济增加值均突破万亿,打造产业互联网标杆城市。以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主线,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进一步巩固绿色石化、高端装备、汽车零部件等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提升发展纺织服装、家用电器、文体用品等传统产业,促进生产端、贸易端、消费端和科技侧融合贯通,争创全国首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围绕打造新的增长引擎,以“1+12+N”市域统筹的“双招双引”体系带动产业链精准招商,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超前布局人工智能、元宇宙、量子信息、深海空天等未来产业,打造一批“新星”产业群和未来产业先导区。全面打响“宁波服务”品牌,实施生产性服务业补短板行动,提升智造服务、港航服务和专业服务能级,大力发展流量经济、枢纽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推进全域化质量提升、集群化品牌打造、引领性标准支撑,加快新一轮“质优宁波”建设,力争实现制造业领域中国质量奖新突破。 9.大力培育“大优强、绿新高”企业梯队。加快推动企业“上规上市上云上榜”,建立以世界一流企业为引领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体系。完善“大优强”企业分级分类培育机制,推进政策、服务、资源聚焦集成,“一企一策”引育一批优质企业,实现世界500强企业“零”的突破。引导企业专注行业细分领域深耕细作,做大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规模,擦亮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金名片。完善科创型企业激励机制,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计划,加快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大幅增加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推动国企规模效益大提升。 10.构建鼓励自由探索的开放协同创新格局。做深做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动国家高新区扩容提质,以世界一流标准建设甬江科创区,争取大科学装置、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重大科创资源优先布局。构建以甬江实验室为龙头的开放型平台型枢纽型实验室体系,推动高校院所、产业技术研究院提升能级,加快实现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完善“前沿引领技术—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场景应用示范”全链条协同攻关体系,组织实施“科创甬江2035”重点研发计划,增强十大标志性产业链安全韧性。全面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实施规上企业研发创新“诊断+提升”行动,实现规上企业知识产权清零及研发机构基本全覆盖。深化以人的创新活动为中心的科技体制改革,构建以研发投入为导向的要素资源配置机制、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机制和科技成果“沿途下蛋”高效转化机制。加强科技交流合作,深度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构建国际化开放创新生态,打造全球创新网络重要节点。 11.打造海纳百川的高水平人才首选地。主动融入国家人才战略布局,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战略支点城市,迭代升级“通则+专项+定制”政策体系,系统重塑甬江人才工程,培育引进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重点紧缺行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优化政府投资基金运作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开发科创金融产品,完善科创企业评价体系,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特别是新生代企业家培养,全面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营造创业创新氛围,选树一批中国式现代化的优秀建设者。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探索构建更大力度的授权松绑改革机制,做实人才“关键小事”协调机制,打响“宁波五优、人才无忧”服务品牌。 12.优化“立德树人”教育体系。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实现全国学前教育优质普及普惠县全覆盖,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坚持高中阶段学校特色多样化发展,强化特殊教育融合发展,高标准建设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高水平推进宁波大学“双一流”和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建设,深化与浙江大学新一轮合作办学,重点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人文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构建以“双高”建设和职教本科为引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中高职一体化和职业教育现代化,强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高标准建设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健全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机制,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四、高水平打造双向开放枢纽,在锻造硬核力量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先奋进 围绕“港口是宁波最大的资源,开放是宁波最大的优势”重要指引,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深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增强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全力打造高效畅通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 13.打造国际航运综合服务枢纽。按照“四个一流”标准,深化“四港”联动发展,加快发展集“船、货、人、商”于一体的港航专业服务,谋划建设沿海战略资源安全大走廊,打造长三角国际海铁联运中心、国家战略资源储运配置中心。加快宁波西枢纽建设,持续扩大包括第五航权在内的航权安排,加速国际货运航线网络构建和全球货运市场拓展,打造以临空经济为引领的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快打造以“一主十二廊”对外铁路网、“五向十径”高速公路网、城市“双快系统”为骨干的综合交通网,构建“123出行交通圈”“123快货物流圈”。 14.以制度型开放牵引“两区”联动。加快推进枢纽自贸区建设,积极融入RCEP、CPTPP、DEPA等国际经贸规则,探索形成一批接轨国际的首创性、标志性制度创新成果,招引一批经营效益好、辐射作用强的牵引性项目。高标准建设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高水平办好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持续扩大中东欧商品进口,打造双边贸易、双向投资、人文交流首选之地。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模式,持续扩大口岸对外开放,推动口岸监管创新改革,深入推进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打造跨境贸易便利化示范高地。强化自贸区对开发园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的联动辐射带动作用,更大力度提升利用外资规模和质量,加快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跨国公司,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区健康发展。 15.建设“双向开放”的贸易强市。优化进出口市场和产品结构,开展“百团千企万人拓市场”专项行动,大力拓展“一带一路”、金砖国家、中东欧等新兴市场,推动新能源、环保等绿色低碳产品出口,做大消费品、机电产品等商品进口,提升宁波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谋划打造全国消费品进口集散中心。以数字贸易引领贸易创新发展,加快布局“一站两仓”新型外贸基础设施,深化全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争创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大力发展离岸贸易、市场采购、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型国际贸易中心。深入实施全球贸易商集聚计划,积极招引能源贸易、大宗商品等领域的渠道型、供应链管理型和总部型贸易企业,积极建设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深化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推进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支持外贸企业发展“同线同标同质”产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升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16.争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开展“稳预期提信心、稳经营提质效、稳投入提后劲”企业服务专项活动,深化高水平市场化改革,发挥营商环境投诉监督中心作用,全市域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先行先试改革,健全市域经济治理体系,推动营商环境全面优化提升。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打造新时代促进“两个健康”标杆城市,推动新时代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持续完善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争创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全面提升要素生产力行动,充分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一体化集成改革,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示范城市建设,争创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深入推进区域金融改革创新,打造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升级版,推进数字普惠金融改革提级,深化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创新试点,健全金融风险防控机制,打造地方金融监管宁波样板。 17.深度参与区域开放合作。高标准建设宁波前湾沪浙合作发展区,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上海大都市圈建设,打造长三角金南翼、大湾区增长极。全面推进杭甬“双城记”八大专项行动、十大标志性工程,形成错位协同、联动创新、竞合共赢发展格局,更好发挥在全省的双极引领作用。联动舟山推进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做大做强现代海洋产业,助力打造国家经略海洋实践先行区。健全宁波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机制,推动甬舟、甬台、甬绍一体化协同发展,强化中心城市极核功能。深化东西部协作,高质量做好对口支援、对口合作、山海协作工作。 五、高水平塑造滨海时尚风貌,在实现全域统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争先奋进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率先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转型,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更大力度推动资源重组、功能重塑、空间重构、产业重整、环境重生,整体塑造田园城市、都市乡村的美丽形象。 18.全面深化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试点。健全市域统筹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整治体系和用途管制制度,分级分类实施重大片区、重大项目“空间适配”智能管理,推动要素配置从总体保障转向精准供给。完善全域综合整治机制,建立“纵向贯通、横向联动、部门协同、多元参与”的工作体系,先行建设一批创新政策集成的整治示范片区,为空间治理现代化提供实践范例,全面撬动产业革新、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大力推进工业用地整治提升,实施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实施淘汰落后、创新强工、招大引强、质量提升四大工程,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全面提升工业用地综合效益。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一体推进城中村、城乡接合部、老旧小区整治改造,开展低效空间“潮变”计划,争取成为城市更新国家试点城市。严格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双5%”要求,构建耕地保护共同责任体系和用途分类管制政策,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逐步实现耕地、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层层套合,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19.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科学化水平。加强城市规划和设计赋能,有效构建“滨海产业大平台、沿湾活力大动脉、四明生态大屏障、甬江科创大走廊”空间引导机制,全面串联“翠屏山-东钱湖-象山港”城市风貌带,重点打造“枕山、拥江、揽湖、滨海”四条“精特亮”骨架线路,建设一批城乡风貌样板区,新增一批特色彰显、亮点纷呈的城乡品质单元。开展泛三江口、东部新城、南部商务区等核心板块活力再造,提升建设和义大道、文化广场等时尚产业功能区,高水平举办文化产业博览会、时尚服装节等展会活动,全面打响“国际时尚之城”新品牌。全面优化科技、数字、交通、能源、水利、通讯、市政等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完善城市体检机制,实行全生命周期精细化治理,高标准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20.加快推动大美宁波建设。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强化低碳、零碳等绿色技术研发应用,开展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行动,建设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示范城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甬有碧水”攻坚行动、“清新空气”示范行动,建立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全过程风险管控体系,加强新型污染物治理,全域建成“无废城市”。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主动参与国家碳市场建设,积极发展林业碳汇、海洋“蓝碳”,谋划打造环三门湾清洁能源基地,创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创新区。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加强三江流域、象山港、东钱湖、四明山等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修复,深化森林宁波建设,建设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 21.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树立大食物观,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实施供给保障提升工程,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深入推进农业“双强行动”,发展种源农业、设施农业、数字农业,壮大乡村农文旅融合等特色产业,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行动,建设一批未来农业园区、都市农业公园。全域实施新时代美丽乡村分类建设,着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重点打造“一环十线”美丽乡村风景线,推进“空心村”综合开发利用,加快构建“百村未来、千村共富、全域和美”乡村振兴新格局。深化强村富民集成改革,完善“两进两回”政策体系,培育壮大农村青年“绿领”人才,健全“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快农业标准地、宅基地改革和闲置农房激活利用,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民带权进城,推广强村公司、飞地抱团等新型集体经济发展举措,农村居民收入和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居全国全省前列。 六、高水平创建文明典范城市,在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上争先奋进 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以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引领港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扎实推进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文化润民,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协同推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22.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广泛开展“在宁波,感悟真理伟力”实践解码工程,赓续四明山红色文化,建立健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推动理想信念入脑入心。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完善意识形态阵地管理、问题分析、风险处置、巡查检查等常态化机制,深化网络综合治理,率先构建市域依法治网体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话语权。实施创新理论领航行动,支持在甬高校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健全新型智库大成集智机制,发展壮大党的创新理论阐释传播“宁波矩阵”,推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23.持续打响“在宁波,看见文明中国”品牌。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推进“浙江有礼·宁波示范”文明素质养成行动,深化基层德治建设,完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提高群众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以创建首批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为牵引,大力开展“七个周边”等整治行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持续构建完整的文明进步体系,推动文明创建从城区向乡村延伸、从局部向全域覆盖、从风景向全景跃迁。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构建志愿服务精准触达机制,让文明实践融入群众生活、成为行为习惯。推进信用建设“531X”工程,高水平建设“信用宁波”。大力培树宣传时代楷模,健全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文明有礼宁波人褒奖激励机制,打造因人而美的“尚德甬城”。 24.深化全民悦享的高品质文化供给。统筹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中华海洋文明探源工程和世界文化遗产群落打造工程,挖掘提炼海洋文化、阳明文化、藏书文化、商帮文化等浙东地域文化的精神价值和内在逻辑,进一步传承向海图强的精神基因。贯通塑造大运河海丝文化主动脉,高标准建设天一阁博物院南馆、河海博物馆等文化地标,构建现代博物馆体系,打造一批海丝“活化石”承载空间。大力实施文化“名企、名家、名品”工程,建立文化精品重点创作项目库,匠心打造更多引领时代的“甬产”文艺精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体系,实施新型文化空间建设“十百千”工程和艺术振兴乡村“五百”计划,全面提升全民阅读、“一人一艺”等文化惠民工程实效,率先建设人文城市、人文乡村。 25.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完善文化产业链规划和政策供给,提升打造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创意街区、文化特色小镇,培育建设一批具有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的文化产业功能平台,全面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大力发展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等新型业态,打造全国数字文化产业新兴集聚区。加快引育文化领军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开展重点企业“一企一策”精准扶持,实现文化内容企业上市“零”的突破。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推广“顺着运河来看海、伴着书香游宁波”城市文旅品牌,丰富一批沉浸式文旅新业态,打造一批高品质节事活动,培育一批世界级景区和度假区,建成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 26.有效提升城市文化传播力影响力。加强以“活力宁波”“青年宁波”“时尚宁波”“幸福宁波”为代表的城市形象策划,实施“感知宁波”精准传播工程,打造中国叙事体系“宁波之窗”。深入推进媒体融合改革,实施移动优先战略,整合打造新型融媒集团, 【下转A3版】
|